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缺乏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爱,受到经济贫困、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若要提升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从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创立心理健康档案、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方面,探究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由于他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较大,因此,时常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其次,具有严重的妄想、疑心等倾向。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嫉妒心强、疑心重、不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时较为敏感。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和妄想倾向。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享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感,他们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厌烦和戒备心理,缺乏生活热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除此之外,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还时常存在焦虑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间的争吵、敌视等情绪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安全感,被焦虑情绪困扰。与此同时,离异家庭大学生还较为冲动。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时常感到心神不定,明对挫折和困难表现的过于冲动,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
二.離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一个人若脱离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但立意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问题的影响,往往会自我压抑交往意识,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是无足轻重的,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易怒等情绪。可见,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迫切性、紧张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院级、校级联谊活动,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来自同学、老师、朋友的温暖,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首先,要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和辅导者都有益处。对辅导者而言,由于每次接待的人数较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辅导效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而言,这种辅导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进而自觉接受教育和指导。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具典型性的环境,团体成员的相似性,可以促使这些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自主的向他人倾诉,并接受别人的帮助,进而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辅导者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典范,并鼓励其他成员学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并接受团体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调查表明,这种分享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能够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逐渐消除退缩、自卑等消极心理。其次,还应当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
3.创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信息,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学生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其次,能够反映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性品质状况、综合评定建议、智力发展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对这些内容的定量描述,能够全面的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象、择业期望,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的择业建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缨,杨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14—117
2.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4):51—53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调查显示,当前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由于他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较大,因此,时常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其次,具有严重的妄想、疑心等倾向。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嫉妒心强、疑心重、不信任他人,与人相处时较为敏感。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偏执和妄想倾向。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不愿与人交往,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再次,具有严重的抑郁倾向。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享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因此,容易产生抑郁感,他们大多不愿与外界接触,缺乏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厌烦和戒备心理,缺乏生活热情,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除此之外,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还时常存在焦虑心理。他们大多受到父母间的争吵、敌视等情绪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缺乏安全感,被焦虑情绪困扰。与此同时,离异家庭大学生还较为冲动。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容易产生愤怒、紧张等情绪,时常感到心神不定,明对挫折和困难表现的过于冲动,具有一定的神经质倾向。
二.離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加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一个人若脱离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但立意家庭大学生由于受到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问题的影响,往往会自我压抑交往意识,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是无足轻重的,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绪,部分离异家庭大学生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容易出现自卑、消极、易怒等情绪。可见,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他们人际交往的迫切性、紧张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院级、校级联谊活动,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来自同学、老师、朋友的温暖,进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积极性。
2.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首先,要深入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种辅导形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和辅导者都有益处。对辅导者而言,由于每次接待的人数较多,因此,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辅导效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而言,这种辅导可以运用集体的力量,促使他们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进而自觉接受教育和指导。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更具典型性的环境,团体成员的相似性,可以促使这些学生逐渐放下心理负担,自主的向他人倾诉,并接受别人的帮助,进而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辅导者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合理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典范,并鼓励其他成员学习,积极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感,并接受团体成员的帮助和建议。调查表明,这种分享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作用,能够帮助离异家庭大学生逐渐消除退缩、自卑等消极心理。其次,还应当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案。
3.创立心理健康档案。高校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信息,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包括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学生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其次,能够反映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性品质状况、综合评定建议、智力发展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对这些内容的定量描述,能够全面的分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再次,学生的自我意象、择业期望,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的择业建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缨,杨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14—117
2.梅爱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学校对策[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4):51—53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