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要求。本文从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考试模式等方面就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课程考核 创新人才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1],他们是一种介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新型人才,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出众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
为了贯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3],革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着力推动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一种主要工具,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4]。考试方式不同,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评判标准不同,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就会大不一样。高校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评判标准都锁定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2.当前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1)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培养创新型人才意识淡薄。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内容时,主要考虑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几乎没有涉及,更是少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思考。
(2)考试内容方面,教考不分离,教、考内容高度一致,考试内容偏向书本、不切合实际,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知识考核与实践考核分离,难于测试动手能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综合,题型单一、教条,重视记忆,忽视学习方式、能力、素质、情感、价值观、创新因素的检测。
(3)考试形式单一、固化,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多种方式,但高校在考试形式的选用上趋向单一化,大多使用笔试闭卷方式,不注重过程考核,难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考试时间过于集中,一般都集中在期末,一周内甚至在几天内要完成多门课程的考试,这种强度的考试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
(5)评价主体局限,缺少多方位、全面的测评标准,多由教师决定,缺乏学生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评,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没有纳入考核。测评标准未能针对培养对象的差异而进行调整,考核效果不理想。
(6)试卷答案过于标准化,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不能体现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试卷评阅过程简单,参与人数较少,问题频发。
(7)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阅卷后教师只注重分数,对于试卷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没有进行系统、科学分析,不利于教师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方法。
(8)考试管理机制过于机械化,一般都成立了考试主管部门,从表面上看,加强了考试管理,使考试趋于规范化,实际上缺少灵活度,没有发挥学院、专业的主观能动性,不易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的出现。考试质量主要取决于考试的内涵,而非其外在组织形式。
3.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
(1)课程考核评价改革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2)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考试制度。通过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考核评价要遵循教学规律并符合高校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
4.关于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和辩证的考试观,是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前提。高校要深入分析人才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目标,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潜质、综合技能、团队精神、心理健康等多角度予以体现,从不同社会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适用范围、智能特征形成多种人才观。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其产生的功能、作用与影响是双重的、多样的,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关键是看怎样操作、运用、评价。因此,要树立辩证的考试观,明确考试职能和目的,淡化考试意识,考试要能检测学生的能力、素质、创新因素,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服务。
(2)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关键。第一,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结构,注重过程,多方面全面评估学生,恢复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地位,改变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学过程中灵活增加考核环节,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查,使考核过程呈现动态性、连续性、系统性。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反馈的重要信息,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引导,另一方面能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要改革考试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首先要严格考试命题,丰富考试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灵活的考试题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专业、学生实际确定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的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制定以开放式为主体,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因材施考、差异化考核,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第三,要改集中考试为分散考试,缓解学生压力,针对学生学业、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第四,要正确理解教考分离制度,在进一步落实教考分离制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索新课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第五,要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激励作用,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要制定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把学生平时的各种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作为不确定的、非正式的、不规范的考试成果纳入到考试成绩中,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学习、创新活动。
(4)要完善考试管理与督导机制,创新考试评价服务体系,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保障。逐步推行校、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考试管理与督导机制,并以教研室(课程组)为主体,为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提供良好环境,鼓励针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从对课程学业评价向对人才的全面评价过渡。教师和管理人员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主体,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对他们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以点带面推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5.结语
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进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继成,等.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方案探索[J].科技咨询,2015(26):31-34.
[2]张继成,等.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之考试改革[J].石油教育,2015(6):36-39.
[3]姜勇彪,等.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1):36-39.
[4]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课程考核 创新人才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此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2010年6月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1],他们是一种介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新型人才,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出众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
为了贯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3],革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着力推动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一种主要工具,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很大的制约与影响[4]。考试方式不同,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评判标准不同,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就会大不一样。高校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评判标准都锁定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2.当前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1)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培养创新型人才意识淡薄。教师在设计课程考核内容时,主要考虑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几乎没有涉及,更是少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思考。
(2)考试内容方面,教考不分离,教、考内容高度一致,考试内容偏向书本、不切合实际,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知识考核与实践考核分离,难于测试动手能力,考核内容不够全面、综合,题型单一、教条,重视记忆,忽视学习方式、能力、素质、情感、价值观、创新因素的检测。
(3)考试形式单一、固化,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多种方式,但高校在考试形式的选用上趋向单一化,大多使用笔试闭卷方式,不注重过程考核,难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考试时间过于集中,一般都集中在期末,一周内甚至在几天内要完成多门课程的考试,这种强度的考试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容易导致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出现。
(5)评价主体局限,缺少多方位、全面的测评标准,多由教师决定,缺乏学生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评,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没有纳入考核。测评标准未能针对培养对象的差异而进行调整,考核效果不理想。
(6)试卷答案过于标准化,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不能体现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试卷评阅过程简单,参与人数较少,问题频发。
(7)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阅卷后教师只注重分数,对于试卷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没有进行系统、科学分析,不利于教师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教学方法。
(8)考试管理机制过于机械化,一般都成立了考试主管部门,从表面上看,加强了考试管理,使考试趋于规范化,实际上缺少灵活度,没有发挥学院、专业的主观能动性,不易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因素的出现。考试质量主要取决于考试的内涵,而非其外在组织形式。
3.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
(1)课程考核评价改革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2)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考试制度。通过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考核评价要遵循教学规律并符合高校实际,根据课程类型、性质和教学条件采取合适的考试方法。
4.关于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和辩证的考试观,是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前提。高校要深入分析人才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目标,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潜质、综合技能、团队精神、心理健康等多角度予以体现,从不同社会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适用范围、智能特征形成多种人才观。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其产生的功能、作用与影响是双重的、多样的,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关键是看怎样操作、运用、评价。因此,要树立辩证的考试观,明确考试职能和目的,淡化考试意识,考试要能检测学生的能力、素质、创新因素,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服务。
(2)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关键。第一,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结构,注重过程,多方面全面评估学生,恢复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地位,改变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学过程中灵活增加考核环节,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对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查,使考核过程呈现动态性、连续性、系统性。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反馈的重要信息,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引导,另一方面能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要改革考试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首先要严格考试命题,丰富考试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灵活的考试题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专业、学生实际确定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的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制定以开放式为主体,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因材施考、差异化考核,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第三,要改集中考试为分散考试,缓解学生压力,针对学生学业、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第四,要正确理解教考分离制度,在进一步落实教考分离制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探索新课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第五,要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激励作用,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要制定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把学生平时的各种创新活动与创新成果作为不确定的、非正式的、不规范的考试成果纳入到考试成绩中,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学习、创新活动。
(4)要完善考试管理与督导机制,创新考试评价服务体系,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保障。逐步推行校、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考试管理与督导机制,并以教研室(课程组)为主体,为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提供良好环境,鼓励针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从对课程学业评价向对人才的全面评价过渡。教师和管理人员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主体,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对他们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以点带面推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5.结语
建立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进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继成,等.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方案探索[J].科技咨询,2015(26):31-34.
[2]张继成,等.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之考试改革[J].石油教育,2015(6):36-39.
[3]姜勇彪,等.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1):36-39.
[4]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