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 三个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5-01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硬件条件无法和发达地区媲美的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那么,具体针对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教师应怎样发掘课堂的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现在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电脑,但是实际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上网和游戏的层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术语都还是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授课,将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术语简单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减少学生大脑对陌生信息的加工,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比如《IP地址》这节课,“IP地址”是很多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概念,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来介绍。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想要知道这是什么人,公安部门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对于网络来说,IP地址就是电脑的身份证。接着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号码的构成,找出身份证号码的编制规律。然后让学生明白:其实IP地址也和身份证号码相似,在计算机的IP地址中相同的部分叫做“网络标识”,不同的部分叫做“主机标识”。身份证号码是不会重复的,IP地址也一样。在同一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的IP地址有着同样的网络标识,但是每一台计算机又有自己独有的主机标识,所以各台计算机有不同的网络地址。
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引入新概念,可以让学生对于IP地址有一个形象的理解,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带来的理解困难。
二、转变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参与
新课程标准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摆脱以往的角色认同。教师要把以往课堂中以自己为主角的“独唱舞台”变成和学生一起唱的“合唱舞台”;学生要从以前的“受教者”变成课堂中的“思考者”,使课堂焕发活力。
比如《网页设计》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万维网的基本构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将网页设计这一部分的探讨留给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具体的网页,使学生自己发现网页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文字、图像、图形、超链接。课堂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一个网页介绍,要求要将网页的每一个部分都解释清楚。这样的课堂,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辅助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课堂设置应紧紧地围绕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软件如微软的office系统,学会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资料,如学会制作幻灯片和熟练掌握word软件的相关工具等。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创新性特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去。
三、转变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教信息技术就是教电脑操作,不需要进行备课自己也完全能胜任,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更活,新问题更多,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才能提高讲课技巧及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在网上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研究方向,可以收集补充课本内容的最新资讯,以便随时能将其用于教学。例如,课本上介绍到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网络构成及网络连接形式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神舟九号”的发射、控制、对接、远程传输、回收、天地通信等内容进行一个专题学习,将课本内容一起结合来讲。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又能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相关的知识点。
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时,课本上是以课程表、学生体检表、学生成绩表等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输入,发现各种表格不同的样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表格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简单的输入会让学生觉得学习Excel非常无趣。于是,以后的教学在课前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随堂做个小调查,调查学生的兴趣,接着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列出来,然后从网上找到相关的数据做一个表,给大家展示。学生分工完成了任务,做出了一个个带创新性的表,完全摆脱了课本上表格的限制,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不像课本的表格那样呆板。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和输入的方法,又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现以上三个转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编 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5-01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硬件条件无法和发达地区媲美的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那么,具体针对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教师应怎样发掘课堂的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现在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电脑,但是实际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上网和游戏的层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术语都还是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授课,将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术语简单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减少学生大脑对陌生信息的加工,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比如《IP地址》这节课,“IP地址”是很多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概念,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来介绍。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想要知道这是什么人,公安部门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对于网络来说,IP地址就是电脑的身份证。接着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号码的构成,找出身份证号码的编制规律。然后让学生明白:其实IP地址也和身份证号码相似,在计算机的IP地址中相同的部分叫做“网络标识”,不同的部分叫做“主机标识”。身份证号码是不会重复的,IP地址也一样。在同一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的IP地址有着同样的网络标识,但是每一台计算机又有自己独有的主机标识,所以各台计算机有不同的网络地址。
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引入新概念,可以让学生对于IP地址有一个形象的理解,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带来的理解困难。
二、转变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参与
新课程标准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摆脱以往的角色认同。教师要把以往课堂中以自己为主角的“独唱舞台”变成和学生一起唱的“合唱舞台”;学生要从以前的“受教者”变成课堂中的“思考者”,使课堂焕发活力。
比如《网页设计》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万维网的基本构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将网页设计这一部分的探讨留给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具体的网页,使学生自己发现网页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文字、图像、图形、超链接。课堂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一个网页介绍,要求要将网页的每一个部分都解释清楚。这样的课堂,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辅助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课堂设置应紧紧地围绕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软件如微软的office系统,学会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资料,如学会制作幻灯片和熟练掌握word软件的相关工具等。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创新性特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去。
三、转变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教信息技术就是教电脑操作,不需要进行备课自己也完全能胜任,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更活,新问题更多,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才能提高讲课技巧及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在网上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研究方向,可以收集补充课本内容的最新资讯,以便随时能将其用于教学。例如,课本上介绍到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网络构成及网络连接形式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神舟九号”的发射、控制、对接、远程传输、回收、天地通信等内容进行一个专题学习,将课本内容一起结合来讲。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又能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相关的知识点。
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时,课本上是以课程表、学生体检表、学生成绩表等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输入,发现各种表格不同的样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表格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简单的输入会让学生觉得学习Excel非常无趣。于是,以后的教学在课前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随堂做个小调查,调查学生的兴趣,接着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列出来,然后从网上找到相关的数据做一个表,给大家展示。学生分工完成了任务,做出了一个个带创新性的表,完全摆脱了课本上表格的限制,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不像课本的表格那样呆板。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和输入的方法,又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现以上三个转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