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3年半年报来看,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已经摆脱了2012年年中降息影响下营收逐季增长乏力,甚至倒退的状况,营收、净利息收入、净非息收入不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了积极的增长态势。
究其原因,除了资产负债重定价不利因素的逐渐消退,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对公业务重整虽然整体上成效不很明显,但其中的资金类业务,特别是同业业务,在资产负债结构及收益率空间方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当然,风险偏好也有所上升,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业业务净利差大幅提升
从平均余额上看(见图1),招行2013年以来同业业务规模有所上升,而同业年化净利差更有大幅度提升,并稳定在0.5%-0.6%区间,一改过去颓势,处于股份制上市银行上半年同类业务的中等偏上水平,当然,与同业盈利能力最高的兴业银行(601166.SH)2013年上半年大致接近1%的净利差仍有差距。
招行2012年上半年净利差为0.3%左右,下半年几乎为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2012年下半年其同业业务不赚钱,因为当年招行同业负债大幅超过同业资产,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同业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或者应收款项,而这部分超额资金的收益率难以估算(同理,计算同业净收入也要考虑超额负债投资所得)。但仍可以看出此前招行的同业净息差(考虑同业超额负债投资所得)较为逊色,毕竟2012年不乏股份制上市银行同类业务净息差达到0.5%的水平,而兴业更在1%之上。
当然,仅考虑净息差差异也并不一定正确,因为不同期限及投向的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并不相同,低净息差未必意味着风险资本回报率不高,由于招行过去同业资产期限较短(2013年资本新规前,3个月以下银行同业资产风险资本占用为零),且多为存放银行同业或拆出银行同业资产,风险资本占用极低,实际信用风险也较低,所以虽然过去是低净息差,但风险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回报率都不低。
理想的情况是,如果能够获得大量源源不绝的低成本同业资金,即使配置于期限较短、信用风险也较低的同业资产,综合回报也可以很高,对净利润也大有贡献。但问题在于,竞争无处不在,通过“银银平台”拥有一定负债成本优势的兴业,也不得不拉长资产端期限及提高风险偏好,而且资本新规下,短期限同业资产风险权重也从零提升到20%,迫使银行提高净息差以保持或提升综合回报率,因此,招行的同业业务,需要新思维。
从资金的“提供者”到“组织者”
兴业依托“银银平台”,固然有一定的负债端优势,不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更多“银银平台”之外的负债来源。反观其他股份制银行,除了自身业务往来随行就市获得同业资金,也可能还有一部分相对低廉稳定的其他负债来源支持适当规模的同业业务,比如招行较早发力、现在规模较大的理财业务,滚动发行滚动沉淀,从2013年半年报传统理财(不含非标)期末余额及平均余额看,6月底,传统理财业务滚动到期,释放了近30%存量业务,约1400亿元的存款,过去这部分资金可能倾向于配置债券,但其实也可以是同业资金的短期补充。
不论是平均余额还是期末余额,招行的同业负债都明显超过同业资产,从2013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差额有所缩小,同业资产配置有积极的倾向。而从同业资产结构来看(见图2),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过去主要是做一些相对单纯透明的存放同业或做一些资金拆出,2013年以来则大幅提高了涉及多方协议的收益率较高的买入返售资产的配置,的确呼应了新任行长田惠宇所说的,从资金的“提供者”到资金的“组织者”的转变,不过,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在田行长上任之前,已经有这个趋势,可见并非单纯领导风格的转变,也是形势所迫的结果。
除了资产端结构的变化,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以3个月以上同业资产对3个月以下同业负债比值作为期限错配比值,会发现招行2012年上下半年此值分别为0.97和1.08,而2013年上半年此值升至2.19,资产端相对负债端久期明显变长,出现明显的期限错配,正常情况下,利率曲线上倾,“借短配长”当然有利于扩大利差,但一旦遭遇如6月“钱荒”那般的流动性情况,长短期利率倒挂,便可能面临风险。
所以,作为资金“提供者”的话,有负债端来源优势便可,但要转型资金“组织者”,在资产端结构及期限配置上相对激进后,对风险管理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几何
对于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如果是提供给对手银行的资金业务,那么风险显然主要在于交易对手风险,如果交易对手是大型银行,违约风险其实很小。如果是自有资金通过“过桥银行”的方式实现曲线放贷,那么信用风险其实与一般贷款相当,但的确占用的资本少了,本身也容易面临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在同业资产业务中,也有不少通过让渡收益转移信用风险的“增信”手段。从风险收益匹配的角度,在收益率空间打开后,应当寻求“增信”而避免自身提供“增信”,以免放大经营风险。
招行过去风险偏好较低,即便现在同业业务风险偏好有所上升,信用风险可能也不是主要问题,一如招行理财资金对接的资产一样,整体上仍然比较稳健。从半年报看,虽然买入返售占比大增,但仍然以票据和证券为主,信托受益权只占买入返售资产约1/4。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流动性风险以及随之产生的利率倒挂风险。实际上,6月“钱荒”主要反映的是流动性问题,流动性紧张导致短期利率走高产生的长短期利率倒挂,却可能使“借短配长”的同业业务模式出现少赚或亏损的可能。
极端情况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英国北岩银行,因为负债来源太过依赖资金拆借市场,吸收存款能力弱,危机前约3/4资金来自同业拆借以及抵押资产证券化等大批发市场,规模大且错配程度强,在信心危机下流动性失控,不得不由政府介入注资,原有股东股权被大量摊薄,“公有化”后的北岩银行在2010年被一分为二,零售银行和“有毒业务”被隔离,而零售银行更在后来被维真金融收购。这实际上告诫我们,同业资产占比过大且期限错配程度过强的银行,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可能会首当其冲且不堪一击。
对比招行和兴业流动性缺口从年初到年中的变化,兴业的同业业务规模大,超过万亿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约1/3,像大船,原来速度快,提前减速(负债久期拉长,资产久期缩短),表现了良好的宏观研判能力,虽损失了利差但控制了流动性风险,并且避免6月被迫接受高成本資金。招行期末同业资产占总资产不到1/6,像中等偏小的船只,原来速度慢现在有所加速,即便如此,同业资产中一年期以上占比也只有约10%,占比只有兴业一半,主要还是对一年期内同业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刚好遇到“风暴”,在半年报中,招行并不讳言,对6月“钱荒”虽有预期,但恶化程度和持续时间超出了其预测,因此也受到一定冲击。
不过,招行负债来源绝大部分是客户存款,同业负债占比小,而且还有大量理财资金“蓄水池”,以及流动性较佳的票据贴现也容易转卖回笼资金,而且招行的自营投资类资产出于流动性匹配的角度考虑,也是可供出售类占比很高流动性强,即便6月底自营存款出现短期压力,但流动性强且多样化的表内外资产存在一定的腾挪释放资金空间,充当了安全缓冲区的角色,估计“钱荒”期间也避免了大量吸收高成本同业负债,从半年报看,对同业息差或自营投资收益率并无明显影响。
按半年报的说法,后续还将优化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增强司库的运营和调控能力,加强同业、票据、理财等各项资金业务的统筹管理,”应当说,这是招行对同业业务进行“借短配长”提高收益率的安全基础,但这个基础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另外,作为同业业务新的“组织者”,也应当在宏观研判方面,有更扎实的能力。
究其原因,除了资产负债重定价不利因素的逐渐消退,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对公业务重整虽然整体上成效不很明显,但其中的资金类业务,特别是同业业务,在资产负债结构及收益率空间方面,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当然,风险偏好也有所上升,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业业务净利差大幅提升
从平均余额上看(见图1),招行2013年以来同业业务规模有所上升,而同业年化净利差更有大幅度提升,并稳定在0.5%-0.6%区间,一改过去颓势,处于股份制上市银行上半年同类业务的中等偏上水平,当然,与同业盈利能力最高的兴业银行(601166.SH)2013年上半年大致接近1%的净利差仍有差距。
招行2012年上半年净利差为0.3%左右,下半年几乎为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2012年下半年其同业业务不赚钱,因为当年招行同业负债大幅超过同业资产,也就是说还有大量同业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比如债券或者应收款项,而这部分超额资金的收益率难以估算(同理,计算同业净收入也要考虑超额负债投资所得)。但仍可以看出此前招行的同业净息差(考虑同业超额负债投资所得)较为逊色,毕竟2012年不乏股份制上市银行同类业务净息差达到0.5%的水平,而兴业更在1%之上。
当然,仅考虑净息差差异也并不一定正确,因为不同期限及投向的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并不相同,低净息差未必意味着风险资本回报率不高,由于招行过去同业资产期限较短(2013年资本新规前,3个月以下银行同业资产风险资本占用为零),且多为存放银行同业或拆出银行同业资产,风险资本占用极低,实际信用风险也较低,所以虽然过去是低净息差,但风险资本回报率、风险调整回报率都不低。
理想的情况是,如果能够获得大量源源不绝的低成本同业资金,即使配置于期限较短、信用风险也较低的同业资产,综合回报也可以很高,对净利润也大有贡献。但问题在于,竞争无处不在,通过“银银平台”拥有一定负债成本优势的兴业,也不得不拉长资产端期限及提高风险偏好,而且资本新规下,短期限同业资产风险权重也从零提升到20%,迫使银行提高净息差以保持或提升综合回报率,因此,招行的同业业务,需要新思维。
从资金的“提供者”到“组织者”
兴业依托“银银平台”,固然有一定的负债端优势,不过规模越大,就越需要更多“银银平台”之外的负债来源。反观其他股份制银行,除了自身业务往来随行就市获得同业资金,也可能还有一部分相对低廉稳定的其他负债来源支持适当规模的同业业务,比如招行较早发力、现在规模较大的理财业务,滚动发行滚动沉淀,从2013年半年报传统理财(不含非标)期末余额及平均余额看,6月底,传统理财业务滚动到期,释放了近30%存量业务,约1400亿元的存款,过去这部分资金可能倾向于配置债券,但其实也可以是同业资金的短期补充。
不论是平均余额还是期末余额,招行的同业负债都明显超过同业资产,从2013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差额有所缩小,同业资产配置有积极的倾向。而从同业资产结构来看(见图2),也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过去主要是做一些相对单纯透明的存放同业或做一些资金拆出,2013年以来则大幅提高了涉及多方协议的收益率较高的买入返售资产的配置,的确呼应了新任行长田惠宇所说的,从资金的“提供者”到资金的“组织者”的转变,不过,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在田行长上任之前,已经有这个趋势,可见并非单纯领导风格的转变,也是形势所迫的结果。
除了资产端结构的变化,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以3个月以上同业资产对3个月以下同业负债比值作为期限错配比值,会发现招行2012年上下半年此值分别为0.97和1.08,而2013年上半年此值升至2.19,资产端相对负债端久期明显变长,出现明显的期限错配,正常情况下,利率曲线上倾,“借短配长”当然有利于扩大利差,但一旦遭遇如6月“钱荒”那般的流动性情况,长短期利率倒挂,便可能面临风险。
所以,作为资金“提供者”的话,有负债端来源优势便可,但要转型资金“组织者”,在资产端结构及期限配置上相对激进后,对风险管理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几何
对于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如果是提供给对手银行的资金业务,那么风险显然主要在于交易对手风险,如果交易对手是大型银行,违约风险其实很小。如果是自有资金通过“过桥银行”的方式实现曲线放贷,那么信用风险其实与一般贷款相当,但的确占用的资本少了,本身也容易面临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在同业资产业务中,也有不少通过让渡收益转移信用风险的“增信”手段。从风险收益匹配的角度,在收益率空间打开后,应当寻求“增信”而避免自身提供“增信”,以免放大经营风险。
招行过去风险偏好较低,即便现在同业业务风险偏好有所上升,信用风险可能也不是主要问题,一如招行理财资金对接的资产一样,整体上仍然比较稳健。从半年报看,虽然买入返售占比大增,但仍然以票据和证券为主,信托受益权只占买入返售资产约1/4。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流动性风险以及随之产生的利率倒挂风险。实际上,6月“钱荒”主要反映的是流动性问题,流动性紧张导致短期利率走高产生的长短期利率倒挂,却可能使“借短配长”的同业业务模式出现少赚或亏损的可能。
极端情况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英国北岩银行,因为负债来源太过依赖资金拆借市场,吸收存款能力弱,危机前约3/4资金来自同业拆借以及抵押资产证券化等大批发市场,规模大且错配程度强,在信心危机下流动性失控,不得不由政府介入注资,原有股东股权被大量摊薄,“公有化”后的北岩银行在2010年被一分为二,零售银行和“有毒业务”被隔离,而零售银行更在后来被维真金融收购。这实际上告诫我们,同业资产占比过大且期限错配程度过强的银行,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可能会首当其冲且不堪一击。
对比招行和兴业流动性缺口从年初到年中的变化,兴业的同业业务规模大,超过万亿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约1/3,像大船,原来速度快,提前减速(负债久期拉长,资产久期缩短),表现了良好的宏观研判能力,虽损失了利差但控制了流动性风险,并且避免6月被迫接受高成本資金。招行期末同业资产占总资产不到1/6,像中等偏小的船只,原来速度慢现在有所加速,即便如此,同业资产中一年期以上占比也只有约10%,占比只有兴业一半,主要还是对一年期内同业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刚好遇到“风暴”,在半年报中,招行并不讳言,对6月“钱荒”虽有预期,但恶化程度和持续时间超出了其预测,因此也受到一定冲击。
不过,招行负债来源绝大部分是客户存款,同业负债占比小,而且还有大量理财资金“蓄水池”,以及流动性较佳的票据贴现也容易转卖回笼资金,而且招行的自营投资类资产出于流动性匹配的角度考虑,也是可供出售类占比很高流动性强,即便6月底自营存款出现短期压力,但流动性强且多样化的表内外资产存在一定的腾挪释放资金空间,充当了安全缓冲区的角色,估计“钱荒”期间也避免了大量吸收高成本同业负债,从半年报看,对同业息差或自营投资收益率并无明显影响。
按半年报的说法,后续还将优化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增强司库的运营和调控能力,加强同业、票据、理财等各项资金业务的统筹管理,”应当说,这是招行对同业业务进行“借短配长”提高收益率的安全基础,但这个基础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另外,作为同业业务新的“组织者”,也应当在宏观研判方面,有更扎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