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15日,香港交易所迎来大事件,其竞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获得LME董事会批准。不出意外,港交所将成为首家收购欧洲交易所的亚洲交易所,而港交所也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逾180倍的市盈率,即便按7月2日LME收费提高计算,也有58倍,是近几年大型交易所并购中最贵的一桩。
港交所股价在宣布收购的后一个交易日大跌4.5%,给行政总裁李小加不小的压力。2010年1月16日上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以来,李小加连续推动变革,推动必要的监管及市场改革,延长交易时间,推出人民币产品,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诸多改革,赞许者有,但也批评者众。
而收购LME又是其任内的大手笔。香港IPO资源已有逐渐枯竭之势,其核心业务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在全球交易所整合的大背景下,港交所力图通过此次收购,展开新的业务局面。
然而此举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经济前景面临变数,而等待他的,将是如何在未来将大宗商品的服务与中国实体经济嫁接,并以此为突破,建立属于港交所的人民币交易业务和清算平台。
6月20日下午,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楼12层,李小加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连日的奔波难掩获得LME董事会首肯的兴奋,背靠维多利亚湾,李小加畅谈了港交所收购LME之后的发展定位、商品业务的拓展和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展开的发展战略。
《财经》:港交所是一个以股票为主的交易所,为什么想向商品交易发展?
李小加:这跟我们的核心定位有关。对港交所的中国内地客户来说,我们要成为他们的首选国际交易所,对港交所的国际客户来说,我们要成为他们首选的中国交易所。这就意味着港交所要成为大中华地区提供各种机会的平台。
为此,我们制定了三个篇章的发展战略。
第一篇章就是过去15年,把中国的企业带到了香港资本市场,进而把国际的投资者带到了香港。
第二篇章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加速的背景下,把中国的投资者引出来,吸引到香港投资,进而把真正的国际发行人带到香港。
第三篇章,通过推出人民币的货币产品、利率产品、大宗商品建立一个跟人民币直接相关的平台,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的人民币期货、人民币股票等,相关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就等市场环境的成熟。
《财经》:目前这些战略实现的如何?有哪些挑战?
李小加:现在第一篇章的战略已经开展的很好,港交所市值从上世纪90年代的2万亿港元发展到目前的18万多亿港元,在这一重大成就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再从这一很大市值基数上进一步发展,将充满挑战。即便是IPO最强劲的年份,IPO带来的市值增长也是很有限的,我们清晰地知道,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第二篇章的战略目前展开的并不多,这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及与中国内地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
第三篇章战略则紧紧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与离岸人民币的总体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只有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货币平台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
但这又存在一个矛盾,一开始没有足够的流动性,不足以推出新产品,吸引投资者,产品推不出更不可能吸引增量的流动性。我们发现,大宗商品领域可能会成为一个突破口,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有强劲的需求,中国一定愿意直接用人民币来交易金属商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财经》:发展商品交易,为什么会选择LME,而不是自己发展或收购其他的商品交易所?
李小加:在接触LME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展大宗商品业务,研究过不同方向。
我们在对内地的大量企业调研后发现,中国的有色金属企业是最早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中国现在已经是有色金属商品的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可能性,即发展金属商品业务,会成为我们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依靠我们自己慢慢开展金属商品业务是很难的,也不现实。我们唯一的选择是选择一个国际的或国内的合作伙伴在细分领域进行合作。正在我们准备的时候,传出了LME将要出售的消息。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最佳的时点,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哪怕收购不成功,我们也积累了经验,不会后悔!
《财经》:收购之后,如何整合港交所和LME的业务?
李小加:坦白讲,我们并不希望改变LME特有的商业模式。LME之所以能在金属商品领域执全球之牛耳,就是因为它有三点独特之处。
首先,LME的合同设计本身是按日交收的结构,3个月内按日、3个月至6个月内按周交收并提供15个月、27个月、63个月或123个月的按月交收远期合约。
其次,LME有三个交易平台,在Ring场内公开喊价交易、场外办公室电话市场及电子平台LMEselect。
第三,可透过约732个分布欧美及亚洲的仓库网络交割实物金属。
正是这三点因素相辅相成,使得几乎所有LME到期合约的价格都与现货价格重合,LME的交易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紧密相连。
它们都是LME优秀的基因,我们不会去改变,而是将这些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与亚洲市场紧密结合,使它更适应亚洲市场,并在亚洲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财经》:您的意思是港交所收购LME,是在LME现有业务模式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而不是对LME做大的改变,对此港交所有什么样的具体安排?
李小加:对,我们不会对LME的业务模式做大的改变。要实现这些,首先,港交所会根据市场需求,保持LME以伦敦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操作方式,更多地开辟一些与亚洲客户的服务和产品,包括亚洲时区清算,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人民币清算,解决亚洲或者中国的客户换汇的困难;其次,希望能够提供人民币定价的产品,这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再次,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只有亚洲有需求的产品,这就需要增加新的平台设施、交易设施、清算设施。
《财经》:这笔收购对港交所并不便宜,未来港交所如何在不提价的情况下获得收益?
逾180倍的市盈率,即便按7月2日LME收费提高计算,也有58倍,是近几年大型交易所并购中最贵的一桩。
港交所股价在宣布收购的后一个交易日大跌4.5%,给行政总裁李小加不小的压力。2010年1月16日上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以来,李小加连续推动变革,推动必要的监管及市场改革,延长交易时间,推出人民币产品,并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诸多改革,赞许者有,但也批评者众。
而收购LME又是其任内的大手笔。香港IPO资源已有逐渐枯竭之势,其核心业务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在全球交易所整合的大背景下,港交所力图通过此次收购,展开新的业务局面。
然而此举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经济前景面临变数,而等待他的,将是如何在未来将大宗商品的服务与中国实体经济嫁接,并以此为突破,建立属于港交所的人民币交易业务和清算平台。
6月20日下午,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大楼12层,李小加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连日的奔波难掩获得LME董事会首肯的兴奋,背靠维多利亚湾,李小加畅谈了港交所收购LME之后的发展定位、商品业务的拓展和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展开的发展战略。
《财经》:港交所是一个以股票为主的交易所,为什么想向商品交易发展?
李小加:这跟我们的核心定位有关。对港交所的中国内地客户来说,我们要成为他们的首选国际交易所,对港交所的国际客户来说,我们要成为他们首选的中国交易所。这就意味着港交所要成为大中华地区提供各种机会的平台。
为此,我们制定了三个篇章的发展战略。
第一篇章就是过去15年,把中国的企业带到了香港资本市场,进而把国际的投资者带到了香港。
第二篇章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开放加速的背景下,把中国的投资者引出来,吸引到香港投资,进而把真正的国际发行人带到香港。
第三篇章,通过推出人民币的货币产品、利率产品、大宗商品建立一个跟人民币直接相关的平台,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的人民币期货、人民币股票等,相关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就等市场环境的成熟。
《财经》:目前这些战略实现的如何?有哪些挑战?
李小加:现在第一篇章的战略已经开展的很好,港交所市值从上世纪90年代的2万亿港元发展到目前的18万多亿港元,在这一重大成就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再从这一很大市值基数上进一步发展,将充满挑战。即便是IPO最强劲的年份,IPO带来的市值增长也是很有限的,我们清晰地知道,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第二篇章的战略目前展开的并不多,这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及与中国内地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
第三篇章战略则紧紧围绕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与离岸人民币的总体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只有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货币平台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
但这又存在一个矛盾,一开始没有足够的流动性,不足以推出新产品,吸引投资者,产品推不出更不可能吸引增量的流动性。我们发现,大宗商品领域可能会成为一个突破口,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有强劲的需求,中国一定愿意直接用人民币来交易金属商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财经》:发展商品交易,为什么会选择LME,而不是自己发展或收购其他的商品交易所?
李小加:在接触LME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展大宗商品业务,研究过不同方向。
我们在对内地的大量企业调研后发现,中国的有色金属企业是最早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中国现在已经是有色金属商品的一个巨大的消费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可能性,即发展金属商品业务,会成为我们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依靠我们自己慢慢开展金属商品业务是很难的,也不现实。我们唯一的选择是选择一个国际的或国内的合作伙伴在细分领域进行合作。正在我们准备的时候,传出了LME将要出售的消息。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最佳的时点,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哪怕收购不成功,我们也积累了经验,不会后悔!
《财经》:收购之后,如何整合港交所和LME的业务?
李小加:坦白讲,我们并不希望改变LME特有的商业模式。LME之所以能在金属商品领域执全球之牛耳,就是因为它有三点独特之处。
首先,LME的合同设计本身是按日交收的结构,3个月内按日、3个月至6个月内按周交收并提供15个月、27个月、63个月或123个月的按月交收远期合约。
其次,LME有三个交易平台,在Ring场内公开喊价交易、场外办公室电话市场及电子平台LMEselect。
第三,可透过约732个分布欧美及亚洲的仓库网络交割实物金属。
正是这三点因素相辅相成,使得几乎所有LME到期合约的价格都与现货价格重合,LME的交易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紧密相连。
它们都是LME优秀的基因,我们不会去改变,而是将这些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与亚洲市场紧密结合,使它更适应亚洲市场,并在亚洲取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财经》:您的意思是港交所收购LME,是在LME现有业务模式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而不是对LME做大的改变,对此港交所有什么样的具体安排?
李小加:对,我们不会对LME的业务模式做大的改变。要实现这些,首先,港交所会根据市场需求,保持LME以伦敦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操作方式,更多地开辟一些与亚洲客户的服务和产品,包括亚洲时区清算,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人民币清算,解决亚洲或者中国的客户换汇的困难;其次,希望能够提供人民币定价的产品,这会大大提高交易的效率;再次,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只有亚洲有需求的产品,这就需要增加新的平台设施、交易设施、清算设施。
《财经》:这笔收购对港交所并不便宜,未来港交所如何在不提价的情况下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