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最早出现在西方,具有百年的历史。本文欲以绘本《月光男孩》为例深度剖析绘本中图与文的审美共生,从故事主题、美术语言以及文学语言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意在寻求绘本中特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月亮男孩;图文共生;审美艺术
绘本是图与文的统一体:其图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其文具体精炼,连贯完整,通俗优美,以形象直观的叙事方式向读者传递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诉求。绘本《月光男孩》的作者是丹麦的依卜·斯旁·奥尔森,2009年由杨玲玲、彭懿翻译而来。此绘本自问世以来荣获许多国际大奖,曾在1972年被评为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荣获丹麦文化部儿童图书奖,并且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编制的《图画书·为孩子选择的500册》,由此可见,《月光男孩》是一本享誉中外的经典之作。
对绘本进行审美解读,本文认为,绘本的故事主题、绘本中的图画、绘本中的文字都是对绘本进行审美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一、以故事主题审美绘本《月光男孩》:
阅读绘本,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故事的主题。
绘本《月光男孩》主要讲述的是:月光男孩为了给月亮寻找另外一个月亮,拎着篮子出发了。他落啊落啊,就这样从天而降,一路上他先是踢到星星、穿云而过,然后遇见了飞机、一大群候鸟、一只风筝、一只鸟、一些五月金龟子、一些蜻蜓、一些飞行的种子还有一个气球。直到他穿越树顶跌落进港湾里,他才发现里面有一面镜子,于是他把“月亮”放进篮子里回到了月亮上的家。
这样一个荒诞却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故事伊始就不禁让幼儿思考:世界上怎么会有两个月亮呢?而作者奥尔森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以此为故事的切入点,在月光男孩从天而降寻找“月亮”的路上充分展开想象,带领幼儿心随月光男孩一起寻找世界上并不存在的第二个“月亮”。当月光男孩快要接近地面时,背景逐渐有了现实感,坠落的速度也放慢了一些,这正是作者巧妙的构思之处,故事的结局將我们拉回现实,第二个“月亮”其实就是港湾里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二、以美术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图画
图画有一种瞬间定格的效果,在瞬间定格中幼儿可以进入到此情此景中感受在特定境遇中的特殊状态,从而在文学的艺术张力和思维张力之间感受独特魅力。图画同样也是视觉艺术,它直接诉求幼儿的视觉,是绘本的外在表现,这是图画所特有的叙事能力以及独特的魅力所在。图画是绘本不必可少的要素,以美术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笔者将从色彩、画面、形象三个角度进行审美解读:
(一)色彩:
色彩是绘本对幼儿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认识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首先绘本《月光男孩》中整体色彩呈黄、蓝相间,夹杂红、绿等其他颜色的特点,蓝色代表夜晚,黄色代表故事的第二主角月亮,而红色则代表月光男孩,颜色鲜明,形象突出。其次,红、蓝、黄三种颜色是幼儿喜爱明度与彩度较高的颜色,也是幼儿初步认知的三原色,符合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特点。以红、蓝、黄这三种颜色作为绘本大面积的色块,色彩鲜明,画面明确,可以给幼儿产生一种活泼、快乐、愉悦的感觉,富有美感。再者,绘本整体画面颜色鲜亮、饱满,给幼儿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图画中的色彩与故事内容协调一致,为故事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画面:
画面是幼儿阅读绘本时的重要内容。由于幼儿的空间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幼儿在观察画面时一般都是先看轮廓大的,再看精细、小的细节。绘本《月光男孩》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画面,不同于一般的绘本,它采用的是上下翻页的形式,这种拉长的画面,有效地增加了阅读时的距离感,将这一幅幅的画面连接起来,就宛如一幅长卷,从天上一只垂到了地上,月光男孩的奇异之旅尽收眼底。其次,《月光男孩》的封面就为幼儿呈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月亮、一个男孩拎着一只篮子。而且男孩并不是站着、坐着或者躺着,而是飘在空中,像是从天而降的感觉。画面非常具有吸引力,背景简洁大方,重点刻画突出,细节详略得当,交代条理清晰,既符合幼儿具体行动的思维特点,也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画面并不是旁白文字的说明,而是故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为绘本内容起到了良好的补充说明作用。
(三)形象:
幼儿喜欢人比物多,人物形象应是画面的主体。绘本《月光男孩》中主要刻画了两个形象:一是月光男孩,二是天上的月亮。不管是月光男孩还是月亮,形象清晰,特征鲜明,大小也适中,既符合人物本身的特点,也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根据统计,算上封面和封底,《月光男孩》中一共化了二十三个形态各异的月光男孩,有举着篮子像吊在降落伞下面的,也有摔一个屁股蹲儿的,有飞翔的,也有横躺的...多数页面里的月光男孩不止出现了一次,多的甚至有两三次,就像高速摄像机拍下来的画面一样,给幼儿视觉上留下了一种连续下落的印象。
三、以文学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文字
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画具有相等的地位,图文各有其表意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绘本中的文字很少有渲染和铺陈,也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作品的环境和细节描写,简明是绘本文字的主要特点。以文学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文字,笔者将从语言、情节以及表现手法三个角度来进行审美解读:
(一)语言:
绘本中的语言大多是由成人传达给幼儿,诉诸他们的听觉。《月光男孩》全文语言具体精炼,富有可视感。“月亮低头一看,发现水里还有一个月亮,它好奇极了”如此简洁、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也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通俗易懂,“好奇极了”的运用又不乏语言的趣味性,而且不过二十个字就将故事的前因交代清楚,连贯完整。“突然一阵狂风吹过来——嗖!把他吹到了一边。接着,又一阵狂风吹过来——呼!把他又吹了起来。”这样的语言描写通俗优美,富有节奏感,把月光男孩被风吹走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二)情节:
绘本中的情节不宜太过复杂,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丹,只需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即可。《月光男孩》这个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情节,但故事却很特别。松居直在《走进图画书的森林》一书里称它为一个荒诞的故事,他说:“你看,也没有什么前言和交代,月光男孩突然就冒了出来,也不知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月光男孩从天上往地下掉的过程中,说碰到谁就碰到谁,十分随意。但恰恰就是这种随意性,正是这本绘本的诱人之处。
(三)表现手法:
绘本中的表现手法大多以比喻、拟人、夸张、想象为主,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月光男孩》一文先是将月亮拟人化,他让月光男孩帮他去找另一个月亮,拟人化的对话生动形象,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其次,在月光男孩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先是遇到飞机,再是掉落进港湾,全文都运用了夸张以及想象的表现手法,辅之以表现故事的荒诞以及奇妙。
参考文献:
[1]支媛.论绘本文学的审美特质[J].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关键词】:月亮男孩;图文共生;审美艺术
绘本是图与文的统一体:其图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其文具体精炼,连贯完整,通俗优美,以形象直观的叙事方式向读者传递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诉求。绘本《月光男孩》的作者是丹麦的依卜·斯旁·奥尔森,2009年由杨玲玲、彭懿翻译而来。此绘本自问世以来荣获许多国际大奖,曾在1972年被评为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荣获丹麦文化部儿童图书奖,并且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编制的《图画书·为孩子选择的500册》,由此可见,《月光男孩》是一本享誉中外的经典之作。
对绘本进行审美解读,本文认为,绘本的故事主题、绘本中的图画、绘本中的文字都是对绘本进行审美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
一、以故事主题审美绘本《月光男孩》:
阅读绘本,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故事的主题。
绘本《月光男孩》主要讲述的是:月光男孩为了给月亮寻找另外一个月亮,拎着篮子出发了。他落啊落啊,就这样从天而降,一路上他先是踢到星星、穿云而过,然后遇见了飞机、一大群候鸟、一只风筝、一只鸟、一些五月金龟子、一些蜻蜓、一些飞行的种子还有一个气球。直到他穿越树顶跌落进港湾里,他才发现里面有一面镜子,于是他把“月亮”放进篮子里回到了月亮上的家。
这样一个荒诞却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故事伊始就不禁让幼儿思考:世界上怎么会有两个月亮呢?而作者奥尔森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以此为故事的切入点,在月光男孩从天而降寻找“月亮”的路上充分展开想象,带领幼儿心随月光男孩一起寻找世界上并不存在的第二个“月亮”。当月光男孩快要接近地面时,背景逐渐有了现实感,坠落的速度也放慢了一些,这正是作者巧妙的构思之处,故事的结局將我们拉回现实,第二个“月亮”其实就是港湾里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二、以美术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图画
图画有一种瞬间定格的效果,在瞬间定格中幼儿可以进入到此情此景中感受在特定境遇中的特殊状态,从而在文学的艺术张力和思维张力之间感受独特魅力。图画同样也是视觉艺术,它直接诉求幼儿的视觉,是绘本的外在表现,这是图画所特有的叙事能力以及独特的魅力所在。图画是绘本不必可少的要素,以美术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笔者将从色彩、画面、形象三个角度进行审美解读:
(一)色彩:
色彩是绘本对幼儿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认识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首先绘本《月光男孩》中整体色彩呈黄、蓝相间,夹杂红、绿等其他颜色的特点,蓝色代表夜晚,黄色代表故事的第二主角月亮,而红色则代表月光男孩,颜色鲜明,形象突出。其次,红、蓝、黄三种颜色是幼儿喜爱明度与彩度较高的颜色,也是幼儿初步认知的三原色,符合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特点。以红、蓝、黄这三种颜色作为绘本大面积的色块,色彩鲜明,画面明确,可以给幼儿产生一种活泼、快乐、愉悦的感觉,富有美感。再者,绘本整体画面颜色鲜亮、饱满,给幼儿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图画中的色彩与故事内容协调一致,为故事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画面:
画面是幼儿阅读绘本时的重要内容。由于幼儿的空间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幼儿在观察画面时一般都是先看轮廓大的,再看精细、小的细节。绘本《月光男孩》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的画面,不同于一般的绘本,它采用的是上下翻页的形式,这种拉长的画面,有效地增加了阅读时的距离感,将这一幅幅的画面连接起来,就宛如一幅长卷,从天上一只垂到了地上,月光男孩的奇异之旅尽收眼底。其次,《月光男孩》的封面就为幼儿呈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月亮、一个男孩拎着一只篮子。而且男孩并不是站着、坐着或者躺着,而是飘在空中,像是从天而降的感觉。画面非常具有吸引力,背景简洁大方,重点刻画突出,细节详略得当,交代条理清晰,既符合幼儿具体行动的思维特点,也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画面并不是旁白文字的说明,而是故事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为绘本内容起到了良好的补充说明作用。
(三)形象:
幼儿喜欢人比物多,人物形象应是画面的主体。绘本《月光男孩》中主要刻画了两个形象:一是月光男孩,二是天上的月亮。不管是月光男孩还是月亮,形象清晰,特征鲜明,大小也适中,既符合人物本身的特点,也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根据统计,算上封面和封底,《月光男孩》中一共化了二十三个形态各异的月光男孩,有举着篮子像吊在降落伞下面的,也有摔一个屁股蹲儿的,有飞翔的,也有横躺的...多数页面里的月光男孩不止出现了一次,多的甚至有两三次,就像高速摄像机拍下来的画面一样,给幼儿视觉上留下了一种连续下落的印象。
三、以文学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文字
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画具有相等的地位,图文各有其表意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绘本中的文字很少有渲染和铺陈,也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作品的环境和细节描写,简明是绘本文字的主要特点。以文学语言审美绘本《月光男孩》中的文字,笔者将从语言、情节以及表现手法三个角度来进行审美解读:
(一)语言:
绘本中的语言大多是由成人传达给幼儿,诉诸他们的听觉。《月光男孩》全文语言具体精炼,富有可视感。“月亮低头一看,发现水里还有一个月亮,它好奇极了”如此简洁、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也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通俗易懂,“好奇极了”的运用又不乏语言的趣味性,而且不过二十个字就将故事的前因交代清楚,连贯完整。“突然一阵狂风吹过来——嗖!把他吹到了一边。接着,又一阵狂风吹过来——呼!把他又吹了起来。”这样的语言描写通俗优美,富有节奏感,把月光男孩被风吹走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有趣。
(二)情节:
绘本中的情节不宜太过复杂,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丹,只需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即可。《月光男孩》这个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情节,但故事却很特别。松居直在《走进图画书的森林》一书里称它为一个荒诞的故事,他说:“你看,也没有什么前言和交代,月光男孩突然就冒了出来,也不知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月光男孩从天上往地下掉的过程中,说碰到谁就碰到谁,十分随意。但恰恰就是这种随意性,正是这本绘本的诱人之处。
(三)表现手法:
绘本中的表现手法大多以比喻、拟人、夸张、想象为主,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月光男孩》一文先是将月亮拟人化,他让月光男孩帮他去找另一个月亮,拟人化的对话生动形象,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其次,在月光男孩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先是遇到飞机,再是掉落进港湾,全文都运用了夸张以及想象的表现手法,辅之以表现故事的荒诞以及奇妙。
参考文献:
[1]支媛.论绘本文学的审美特质[J].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