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泉的琴茶人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smb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扬州蜀岗向北六公里,槐泗田间,便是华夏琴筝博物馆的所在。入大门沿回廊婉转,绕小潭西行,有亭怡然隐于樟萝翠树者,名为知音,一士颔首抚琴于潭边者,待为知音。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一如当年的香山居士,与一张琴,一盏茶相对,他那筋脉毕现却修长有力的指节在七弦琴上翩跹流连,似乎在对古代的音符解码,要剥开历史的迷雾。这双唤醒千年共鸣的手正是来自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承人田泉。
  田泉,便像是一个秉此气而生的逸士高人。面生异相,让人过目难忘。瘦骨嶙岣,却又骨骼清奇。上台鞠躬,单薄的身子似乎撑不起一件旧式的长衫,孤零飘荡;坐下弹琴,挺直的脊梁却能将爆发力传递到最遥远的指尖,玉碎昆山。绮丽细腻的音乐特色、刚柔并济的个性品格、跌宕多变的人生经历、音韵并茂的艺术追求,便构成了这么一个立体的田泉。
  父子情深 师徒恩重
  田泉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田步高是琴筝乐器制造及艺术推广的垦荒人。为了实现“让扬州的古筝像上海的钢琴一样多,不能让琴筝成了博物馆艺术”的理想,田步高在自家阳台制作出了扬州第一架古筝。他大力开展各种教学培训和演出活动,为各地少年宫和琴行输送了几百名古筝教师。他所创办的民族乐器研制厂,大大拓展了古琴形制,申报了“双箱”的国家专利,将“龙凤”塑造为全国著名商标,带动了整个扬州的古筝产业。
  这样一个为琴筝事业奉献青春、奋斗不止的长者,却是一个极其敦厚宽和的老人。对音乐的耳濡目染,让从小在少年宫长大的田泉打下了扎实的民乐基础。慈父的言传身教,更成就了他瓷釉玉胎般温润平和的待人态度和苍松翠柏般坚定执着的处事信念。
  上世纪90年代初,田步高邀请了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梅日强担任民族乐器研制厂的古琴监制,19岁的田泉跟随梅先生开始学习古琴的演奏和斫制。如今位于东关街剪刀巷的梅日强纪念馆,是其生前在扬州的寓所。在世人眼中,这里见证了一代大师的琴艺风采,但在田泉的印象里,这个只有20平方米的陋室,却充满了与开蒙恩师的温馨回忆。梅老师是严师,更是老祖父,用南京方言唱弦,也多了几分质朴的味道。每次梅老示范完一句就问“啊晓得啦?”田泉便赶紧回家在琴上操练研习。下次来还课的时候,却发现梅老弹得已经和上次不一样了,这时他才明白古琴真正的魅力之处,也是梅老师的特色所在,在有限的音符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律变化。
  面对慕名而来的学生,梅老师广开师门,从未推辞。因为梅老师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没有锁在象牙塔里的贵气,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字如其人,琴为心声。这些比琴技本身还要重要的琴德深深影响了田泉的人生道路。
  教学相长 学贯中西
  如果说田泉之前受到的是中国传统形式的文化熏陶,之后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第一届钢琴调律专业的学生,则接受了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系统教育。
  每周末他都会赶回扬州向梅老师请教,琴书伴枕,抱琴而眠成为了他大学四年的日常生活习惯。2000年,田泉被派往日本继续进修钢琴调律,这段学术深造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指导,更给他打开了高瞻远嘱的视角。
  2004年,田泉重返母校教授钢琴调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田泉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在师生交流中,他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吃拿卡要的恶习。他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又树立了威信。每学期学生们对老师的评教,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从斯坦威的高管到国际钢琴大师的专用调音师,他的学生毕业后,表现出了过人的业务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每年的乐器展是师生们相聚的时机,那些学生都会像当年在学校一样亲切地喊他“老大”。这段在大学里的教学经历对他日后进行古琴教学大有裨益,让他从中总结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至此田泉从一名普通的古琴爱好者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古琴教师。
  大隐于市 穷极后工
  诗必穷极而后工,琴之难处在境界。如果说在北京三年的闭关修炼让他的技艺日趋纯熟,那么回到扬州后俗世所施加的“高温高压”最终成就了他炉火纯青的境界。
  年迈父亲的独木难支,企业效益的日益下滑,闯荡天涯的孤苦无依,和血浓于水的亲情牵绊,让田泉决定返回故乡。2009年,飘泊十年的游子用一场完美的音乐会宣告了自己的回归。这场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田步高田泉父子琴筝专场音乐会,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专访和专题播放。音乐会上,田步高被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授予中国民族器乐史上“第一奖”——终身成就奖。
  父子俩自此真正开始携手并进,然而企业的现状并不乐观。父亲年逾七旬,田泉继承了父亲衣钵,作为儿子必须独当一面。劳动力的短缺、产品原料的资源匮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漏洞、追求品质的诚信自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风险自担让父子俩只能举债完成建立琴筝博物馆、举办琴筝赛事、举行免费市民音乐会等文化宣传保护工程。365日连轴转,工人们可以一家团圆过春节,田泉却从未享受过法定假日,每年的除夕夜都是与父亲在厂里值班。周一到周五,生产、销售、打包、运送,厂里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外地的加工点需要他去打沙音,一次几十张琴的磨砺让他的手布满老茧,常常一个滑音就让暗藏的“机关”在手上划出一道血印子。他笑笑说:“打沙音就当是练琴了。”到了周末,他又成为超脱红尘的琴家,以耐心的教学净化那些希望通过学琴来荡涤污垢的心灵。教琴弹琴对于很多琴家是糊口的饭碗,对于他却是难得的休整与享受,度己更是度人。
  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淬炼,飞泉琴社应运而生。“我选用飞泉作为社名,既是沿用了唐琴名,也是有我名字的特色,更是寄托了对先人成就的敬仰和对未来发展的希望。没有源头活水,哪得如许清泉。只有以前人的优秀成果为源头,汇入今人汗水凝成的甘霖,经过高低丘壑的起伏跌宕,才能让古琴具有飞泉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灵动和永恒。”
  人如其名,琴为心声
  他也是一个爱茶之人。在他眼中,茶性与琴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广陵散》道劲老辣,张力十足,就像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忆故人》沉郁顿挫,哀而不伤,有着陈年普洱的陈香陈韵。婉转低回处如大家闺秀的莲步姗姗,细腻而不纤弱,连粘而不凝滞,亦如绿茶的清新淡雅。气势磅礴处如天风浩荡水卷云舒,恰如古树茶的迷人魅力,飘逸而不轻浮,利落而不粗犷。没有低于尘土之下的谄媚和矫揉造作,没有凌于高阁之上的俯视和孤芳自赏,人、琴、茶,正如一泓清泉发于深山,雪水化就,雨露润泽。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凝草木之灵气,历山石之刚硬。临千丈悬崖,泻九天银河,至田间阡陌,玉带平川,引他山之水,汇旁源之流,终成江河入海奔流不息之势。
  田泉曾羡慕许多琴家都收藏了老琴,而自己却一直与老琴无缘。然后来他却释然了,琴与人相辅相成,名琴会成就名家,而名家也会成就名琴。和老茶一样,老琴贵在九德,贵在时间沉淀下来的隽永韵味,当琴人合一,人具有了琴的秉性,那么弹什么琴都会让那张琴具有同老琴一样的灵性,又何必在乎是否拥有一张老琴呢?田氏古琴斫制精良,再时得妙手操缦,今日的新琴何尝不是百年后的老琴呢?今日的冉冉之星何尝不是日后的名家前辈呢?
其他文献
金秋十月,安溪到处茶香四溢。今年的秋茶生产,可以概括为“天作美,人努力,茶更香”。随着以“中国茶·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中国茶,都能从中看到茶业的新气象。  气象一:走“国际范”路线,开启海丝茶路新布局  在安溪茶博会上,设立了以海丝沿线国家为参展主力的海丝主题展馆(包含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促进与海丝沿线国家人员往来、互销产品、文化
期刊
余由医入茶,至今已整整四十年。  我曾于1983年10月在首届“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两篇论文,即《茶史片甲》与《茶叶药用之研究》。自此,我与茶学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与世界爱茶人一道同享茗烟茶韵之乐,又期“茶者寿,寿到茶(108岁)”之福。  35年前,我在会上提出“茶疗”这一新词。因系杜撰,未免战战兢兢,不意得到茶、医两界前辈如吴觉农、张天福与王季午[2]何任[3]等支持。十五年磨一剑
期刊
初秋的五台山,更显洁净与安宁。第二届五台山名泉汇正在举行,来自国内12名茶人布置的茶席,讲述茶味与空间之美。  本来是探寻水性与茶味共生主题的茶会,也因为这些茶席而有了更美的诠释。  “天一生水,地六得之”,是天地哺育万物的道理与本源。清宁之天地生轻活甘冽之泉,亦得无染之茶,得出尘至味。茶席方寸,如风轻拂檐角铜铃,清脆而触人心。  唐宋达到茶事巅峰,后渐衰,明又复兴,近代近乎湮灭。让人感慨古人契合
期刊
这几年,省一级举办的各类茶博会总计不下15场,各种地方市县举办的茶博更是数不胜数。茶博会,人潮熙攘者有,亦不乏门可罗雀者。不管如何,在各级茶博会的带动下,平头百姓多了一个了解茶与茶产业的平台,茶行业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总体呈现向前发展的态势,茶博会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直观地显示了整个茶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在刚刚闭幕的厦门茶博会上可见一斑。  大环境决定展会格局  从最开始仅仅作为佛教用品展的
期刊
伴随着徐徐凉风,夏季高温的煎熬将成为过去,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时,也别忘了防治秋季易发病。都说秋天喝茶解秋燥,可秋天喝什么茶、怎么喝最合适呢?我们请教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师梅之凌老师,探讨一番秋日喝茶养生之道。  秋季病,茶来治  刚入秋时,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水分不足,此时饮用乌龙茶类的青茶为佳,能消除体内燥热。如武夷岩茶,不寒不热,具有一定补益作用和生津功效,能让身体感觉舒适。
期刊
刚接触茶的那几年,铁观音一度占据着喝茶的全部。只是,喝茶的年限长了,所喝茶的种类也多了,虽然每年托着友人们的福,品质上佳的观音也总有机会尝到,但和它关系的疏远却不可避免。  乙未年的秋天,因着一款“白水观音”,和铁观音有关的记忆清醒了。  安溪铁观音者,香气纯细而幽雅,口感清爽而饱满,十余泡香不减水不淡,汤色始终浅白如无物,故称白水观音。  遇到的这款“白水观音”,集齐了上述的这些特征,同坐共品此
期刊
清明刚过,有朋友送龙井茶来,特别指明产地是翁家山。杭州的茶素有“狮龙云虎梅”之说,翁家山地处于狮峰、龙井中心,北有天竺山北高峰作屏障,既挡西北寒风,又纳南来湿润空气,山谷雾气笼罩,林木茂盛,溪涧纵横,土壤肥沃,生态条件得天独厚。那里的茶,品质无疑是很好的。  知道翁家山,是年轻时读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小说以桂花为喻,叙说了老郁和翁则生、莲的友情。去杭州,错过《迟桂花》的故事发生地,无论于文学还
期刊
“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画跟最多笔画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汉字书法的书写,曾经是祖辈们漫长一生做人处事道理参悟的启蒙。而在我出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和汉字书法的书写完全割裂。写字只要能传达意思即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用线条架构起来的文字,有没有视觉上美的感动。  不仅如此,长期规矩方正的硬笔书写习惯,让我
期刊
到西江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穿过白水河上的石桥往山上爬时,天忽然下起雨来。预定的客栈在半山腰,它闪着温暖而诱人的灯光,但望去还那么的远。上山的路也许并不算难走,但在下着雨的夜里、在行李和相机的负重下,对我便无疑是一种挑战了。  当我狼狈不堪地抵达,见一个年轻的姑娘在门口等候我,她那灿烂的微笑让我的疲惫一扫而空。客栈没有其他客人,姑娘交代了些琐碎之事,就将整把钥匙给了我,自去休息了。我便在几分钟内从陌生
期刊
人系有情,因生俘的需求、成长的追索而发生生活空间的迁移和栖居环境的变换;以群分而以类聚,性情相投或兴趣相似,生发许多契机在某个时空相约汇合,襄成或畅叙或幽思的种种殊胜。  茶聚,正可以是人们的情兴才艺得以舒展于时空的一种殊胜;而品茗时机的选择与空间的布设,则是这种殊胜之氛围与格调形成的必要前提。  尘外的茶宴  三月三,是上古即有的修禊日。人们到水边,传统的做法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