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典雅 空灵静远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l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传统绘画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不同流派画种的画家精彩纷呈,佳作迭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在历史文化传统流变当中,中国青绿山水画便是浩瀚的民族传统长河的一条支流,比起水墨山水起源要早。汉末魏晋、隋、唐、五代到宋这段特殊时期,青绿山水等院体画可谓占据了当时画坛的主流地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日趋成熟,画面出现金、银等贵重金属材料以强化其色彩的表现张力,突破了绿色、蓝色主色调,绚丽多彩,富丽堂皇。青绿山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灿烂篇章,熠熠发光。
  青绿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脉,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美学、诗兴等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发展和拓展了更多的色彩观念、写实理念技法及绘画的装饰性。在当代福建画坛的艺术创作者就青绿山水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然以新貌,出现了杨启舆、林容生、杨挺、杨东平等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名家不断地努力探索,深化当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内涵与表现的多样化,促进青绿山水画在福建画坛有了新的延伸与发展。沿着中国青绿山水画创作的脉络,中青年艺术创作者不断涌现崛起,黄镇城就是这探索中的一位值得关注的新青绿山水创作者。他将富有弹性和表现力的书法线条和二维多变的几何块面以及绚丽斑斓的色彩有机融合在作品当中,构成属于自己的绘画元素和艺术符号,形成了清新典雅、空灵静远的新青绿山水绘画视觉表达艺术。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并且有着自己绘画语言符号的青年探索者,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书画同源,“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语出《古代画论》),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理论,所谓功夫在诗外。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的帮助,书法艺术,沿流至今,名家辈出,总结了很多好的形象经验,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用到画上去,能增加线条美。字帖的临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书家的忠义之气,或潇洒倜傥的高尚品质,耳濡目染,日久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变化了学画人的气质。黄镇城善于书法,早年师从草书名家李木教老师,学生时代就在集美大学艺术大楼举办个人书法展。他认为,书法用笔之道即绘画用笔之道,数十年间,黄镇城通过临写古代大家的书法碑帖来学习、揣摩、领会用笔之道,用墨之法、用线之妙。他深谙线形、线质之道,以书法入画,其青绿山水画融入了几十载临写碑帖的用笔技巧,对用笔的提按、使转、映带等一系列动作所造成的线条枯润、虚实、浓淡等画面效果的处理凝练得当。他的画作体现了点、线、面疏密结合的空灵之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他注重书法线条的锤炼,以书法笔意的长线为手段,用线条表现心中的意象,画面线条看似行云流水,却劲健俊逸,变幻无穷,又充满笔墨情趣,画面着墨不多,简练空灵,气韵生动。在其作品《静水深留山更幽》一画中,他始终以中国书法的“线条意识”在画面的大小形态各异的山石几何块面和閑云林泉、土楼树木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画面气韵贯通。即使剔除画面的色彩外观,作品还是一幅寂静自在的线描山水,因为其审美质量主要靠“线条意识”支撑的。正如原福建省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篆刻家杨挺老师主张以“写”的笔法入画,以篆入画。他看到黄镇城的画作也是褒奖有加,认为黄镇城以书法入画,画中有书,线面结合想法独特,创意迭出,书画俱佳,这在青年画家当中实属难能可贵的。
  黄镇城笔下清新典雅的灵山净水、闲云自在的山水,给人一种灿烂至极、复归平淡之感,更让人的精神在他的青绿山水中变得淡泊而豁达。在作品《闲云幽壑松风吟》一画中,布局独具匠心,构成现代,由于山石树木被高度概括和巧妙变形安排,造型简化成易记的符号,密集与疏朗得当、护合与避让和谐、平正与险绝相生。蕴含着几何装饰表现派的冷抽象和热抽象因素,达到疏密有致、空灵生动、自然造化、意境幽渺、韵致尽显。远山峰峦叠嶂、流水潺潺、闲云幽壑乃至满山覆草全都是辅助性的色彩冷暖的节奏之美,用色大胆冲和之美,充分吸收水彩画的技巧,明快从容,随心行止的排布和调配,恣意挥洒,将清新典雅和浓艳灿烂相谐和,从而使得他的山水绘画与传统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有了明显的区别,而令人印象深刻,使画作的视觉空间更显得幽雅、灵动和广阔,增整幅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平淡的水墨线条与自然融为一体,犹如梦境的画面山水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画中线条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迂回婉转,灵动活脱,意味十足。他笔下的每一幅青绿山水作品,都是自然山水的心灵颂歌,画中有诗,带着心中的梦,卷起无尽的神往情丝,动人情怀、引人向往。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黄镇城的青绿山水画作的笔墨讲究,造型新颖,赋彩随心,都是受益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蕴藉和涵养,源于他谙熟传统画技画理论以及多年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内心的从容明净。正是因为他勇于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使得他近年来的青绿山水作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相信以他的才情、悟性和执着,未来艺术空间会更加广阔。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艺委会委员)
其他文献
【题记】  生活在湘江边,一直喜欢吃河鱼。十多年前,会经常去到停靠在湘江湘潭段一大桥下的渔船上,从那些由湘江衡山段来到此处打鱼的渔民手中买上一些鳜鱼、白鱼等时鲜河鱼回家。曾几何时,不见了他们的踪影,河鱼也渐渐变得稀贵起来。后来,我接触到摄影,经常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湘江边,偶尔看到江中打渔的渔民,心里便产生了寻找他们,记录这个族群,记录他们生活的念头。于是,我一路沿着湘江堤岸往上游寻访,没有找到我曾经
期刊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为配合今年5月在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
期刊
韦应物(735-790)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脍炙人口已久。韦应物以诗名世,其人其诗,业已传颂千年,勿庸多言。  然而,韦应物的书法传世品极罕,少为人知。随着2007年唐代韦氏家族墓志的出土,韦应物的书法初为世人所知。这四方墓志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其中韦应物撰并书其妻元苹墓志,不但展现了诗人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会特别注意搜集报纸上关于副刊的话题。最近翻检报刊,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又有不少文章谈论一个世纪前的那一大批文人学者,自然也联系到报(刊)纸副刊。特别提到的是1916年创刊的《新青年》。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任的孙郁先生,在前几天共青团中央的“青年公开课――五四特辑”的一场演讲中,也提到了《新青年》
期刊
秋意盎然的山野,阳光洒下了一片金色的光辉。在即将收割的麦田旁边,几位农民模样的人物正围在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男子周围,听着他动人的诉说。那位男子坐在田边的石上,面容清秀,亲切和蔼,侃侃而谈的自信流露于眉宇间的笑意和摊开手掌的姿态。围拢的人们或侧耳倾听,或向他投以殷切的目光,或是在静静地思索。他们的眼中都充满着希冀的神色和对新知的渴望。画面在一片宁静安然的氛围中向观者娓娓道来,让人产生无比的亲近感。我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文化输出是文艺从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孟姜女》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为例,研究当前我国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在拓展海外市场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在动漫作品传播中的成熟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进而为动漫行业整体走出去寻找答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动画 文化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传播中国优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笔者有一次在长江三峡写生, 偶然遇见新加坡画家萧学民的妹妹萧椀女士, 她送给我一些萧学民作品印成的明信片。当初以为这些作品是用传统写实方法创作的油画,直至2011年秋天收到萧学民画集,才确认他使用的是粉质材料,朋友中的色彩画家都为之惊叹!  萧学民,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61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 长期生活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院长何家良博士对萧学民的艺术十分佩服,
期刊
谢雱綏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期刊
湘南丘陵在碧空下绵延起伏,错落有致的古村如珠玉般镶嵌其中。老街巷弄的每一栋民居似乎都有独特的矗立姿态,以一种不为人察觉的方式讲述着光阴里的故事,只有懂的人才能听得见,而孙纯田或许就是最适合的倾听者。  孙纯田生于湘南武水溪畔,早年求学于岳麓山下,长期工作生活在林邑郴江,其艺术之根深植于这片广袤而生机盎然的红色土壤里。他热情地反复描摹着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并获得斐然成绩,《石门坎》《湖南老村的
期刊
梁时民是一位工兼写花鸟的有情怀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大气严谨、浓艳腴润、诗意盈盈,早已成就卓然,既有异常旺盛的生命激情、历史积淀的文化意蕴,又有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和墨彩辉映的视觉张力,创造了异彩纷呈又洋溢着内美情趣的动人意境,他将心境中最纯美的那片绿地展现出来,与观者作心灵的对话。这是我近日品读《美术视野——梁时民花鸟画作品》画册的真切感受,他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爱上这个纯然的天地,并被那诗意的梦境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