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传统绘画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不同流派画种的画家精彩纷呈,佳作迭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在历史文化传统流变当中,中国青绿山水画便是浩瀚的民族传统长河的一条支流,比起水墨山水起源要早。汉末魏晋、隋、唐、五代到宋这段特殊时期,青绿山水等院体画可谓占据了当时画坛的主流地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日趋成熟,画面出现金、银等贵重金属材料以强化其色彩的表现张力,突破了绿色、蓝色主色调,绚丽多彩,富丽堂皇。青绿山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灿烂篇章,熠熠发光。
青绿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脉,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美学、诗兴等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发展和拓展了更多的色彩观念、写实理念技法及绘画的装饰性。在当代福建画坛的艺术创作者就青绿山水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然以新貌,出现了杨启舆、林容生、杨挺、杨东平等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名家不断地努力探索,深化当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内涵与表现的多样化,促进青绿山水画在福建画坛有了新的延伸与发展。沿着中国青绿山水画创作的脉络,中青年艺术创作者不断涌现崛起,黄镇城就是这探索中的一位值得关注的新青绿山水创作者。他将富有弹性和表现力的书法线条和二维多变的几何块面以及绚丽斑斓的色彩有机融合在作品当中,构成属于自己的绘画元素和艺术符号,形成了清新典雅、空灵静远的新青绿山水绘画视觉表达艺术。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并且有着自己绘画语言符号的青年探索者,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书画同源,“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语出《古代画论》),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理论,所谓功夫在诗外。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的帮助,书法艺术,沿流至今,名家辈出,总结了很多好的形象经验,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用到画上去,能增加线条美。字帖的临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书家的忠义之气,或潇洒倜傥的高尚品质,耳濡目染,日久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变化了学画人的气质。黄镇城善于书法,早年师从草书名家李木教老师,学生时代就在集美大学艺术大楼举办个人书法展。他认为,书法用笔之道即绘画用笔之道,数十年间,黄镇城通过临写古代大家的书法碑帖来学习、揣摩、领会用笔之道,用墨之法、用线之妙。他深谙线形、线质之道,以书法入画,其青绿山水画融入了几十载临写碑帖的用笔技巧,对用笔的提按、使转、映带等一系列动作所造成的线条枯润、虚实、浓淡等画面效果的处理凝练得当。他的画作体现了点、线、面疏密结合的空灵之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他注重书法线条的锤炼,以书法笔意的长线为手段,用线条表现心中的意象,画面线条看似行云流水,却劲健俊逸,变幻无穷,又充满笔墨情趣,画面着墨不多,简练空灵,气韵生动。在其作品《静水深留山更幽》一画中,他始终以中国书法的“线条意识”在画面的大小形态各异的山石几何块面和閑云林泉、土楼树木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画面气韵贯通。即使剔除画面的色彩外观,作品还是一幅寂静自在的线描山水,因为其审美质量主要靠“线条意识”支撑的。正如原福建省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篆刻家杨挺老师主张以“写”的笔法入画,以篆入画。他看到黄镇城的画作也是褒奖有加,认为黄镇城以书法入画,画中有书,线面结合想法独特,创意迭出,书画俱佳,这在青年画家当中实属难能可贵的。
黄镇城笔下清新典雅的灵山净水、闲云自在的山水,给人一种灿烂至极、复归平淡之感,更让人的精神在他的青绿山水中变得淡泊而豁达。在作品《闲云幽壑松风吟》一画中,布局独具匠心,构成现代,由于山石树木被高度概括和巧妙变形安排,造型简化成易记的符号,密集与疏朗得当、护合与避让和谐、平正与险绝相生。蕴含着几何装饰表现派的冷抽象和热抽象因素,达到疏密有致、空灵生动、自然造化、意境幽渺、韵致尽显。远山峰峦叠嶂、流水潺潺、闲云幽壑乃至满山覆草全都是辅助性的色彩冷暖的节奏之美,用色大胆冲和之美,充分吸收水彩画的技巧,明快从容,随心行止的排布和调配,恣意挥洒,将清新典雅和浓艳灿烂相谐和,从而使得他的山水绘画与传统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有了明显的区别,而令人印象深刻,使画作的视觉空间更显得幽雅、灵动和广阔,增整幅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平淡的水墨线条与自然融为一体,犹如梦境的画面山水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画中线条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迂回婉转,灵动活脱,意味十足。他笔下的每一幅青绿山水作品,都是自然山水的心灵颂歌,画中有诗,带着心中的梦,卷起无尽的神往情丝,动人情怀、引人向往。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黄镇城的青绿山水画作的笔墨讲究,造型新颖,赋彩随心,都是受益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蕴藉和涵养,源于他谙熟传统画技画理论以及多年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内心的从容明净。正是因为他勇于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使得他近年来的青绿山水作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相信以他的才情、悟性和执着,未来艺术空间会更加广阔。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艺委会委员)
青绿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脉,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美学、诗兴等传统的文化内涵,不断地发展和拓展了更多的色彩观念、写实理念技法及绘画的装饰性。在当代福建画坛的艺术创作者就青绿山水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然以新貌,出现了杨启舆、林容生、杨挺、杨东平等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名家不断地努力探索,深化当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内涵与表现的多样化,促进青绿山水画在福建画坛有了新的延伸与发展。沿着中国青绿山水画创作的脉络,中青年艺术创作者不断涌现崛起,黄镇城就是这探索中的一位值得关注的新青绿山水创作者。他将富有弹性和表现力的书法线条和二维多变的几何块面以及绚丽斑斓的色彩有机融合在作品当中,构成属于自己的绘画元素和艺术符号,形成了清新典雅、空灵静远的新青绿山水绘画视觉表达艺术。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并且有着自己绘画语言符号的青年探索者,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书画同源,“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语出《古代画论》),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理论,所谓功夫在诗外。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的帮助,书法艺术,沿流至今,名家辈出,总结了很多好的形象经验,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用到画上去,能增加线条美。字帖的临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书家的忠义之气,或潇洒倜傥的高尚品质,耳濡目染,日久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变化了学画人的气质。黄镇城善于书法,早年师从草书名家李木教老师,学生时代就在集美大学艺术大楼举办个人书法展。他认为,书法用笔之道即绘画用笔之道,数十年间,黄镇城通过临写古代大家的书法碑帖来学习、揣摩、领会用笔之道,用墨之法、用线之妙。他深谙线形、线质之道,以书法入画,其青绿山水画融入了几十载临写碑帖的用笔技巧,对用笔的提按、使转、映带等一系列动作所造成的线条枯润、虚实、浓淡等画面效果的处理凝练得当。他的画作体现了点、线、面疏密结合的空灵之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他注重书法线条的锤炼,以书法笔意的长线为手段,用线条表现心中的意象,画面线条看似行云流水,却劲健俊逸,变幻无穷,又充满笔墨情趣,画面着墨不多,简练空灵,气韵生动。在其作品《静水深留山更幽》一画中,他始终以中国书法的“线条意识”在画面的大小形态各异的山石几何块面和閑云林泉、土楼树木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画面气韵贯通。即使剔除画面的色彩外观,作品还是一幅寂静自在的线描山水,因为其审美质量主要靠“线条意识”支撑的。正如原福建省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篆刻家杨挺老师主张以“写”的笔法入画,以篆入画。他看到黄镇城的画作也是褒奖有加,认为黄镇城以书法入画,画中有书,线面结合想法独特,创意迭出,书画俱佳,这在青年画家当中实属难能可贵的。
黄镇城笔下清新典雅的灵山净水、闲云自在的山水,给人一种灿烂至极、复归平淡之感,更让人的精神在他的青绿山水中变得淡泊而豁达。在作品《闲云幽壑松风吟》一画中,布局独具匠心,构成现代,由于山石树木被高度概括和巧妙变形安排,造型简化成易记的符号,密集与疏朗得当、护合与避让和谐、平正与险绝相生。蕴含着几何装饰表现派的冷抽象和热抽象因素,达到疏密有致、空灵生动、自然造化、意境幽渺、韵致尽显。远山峰峦叠嶂、流水潺潺、闲云幽壑乃至满山覆草全都是辅助性的色彩冷暖的节奏之美,用色大胆冲和之美,充分吸收水彩画的技巧,明快从容,随心行止的排布和调配,恣意挥洒,将清新典雅和浓艳灿烂相谐和,从而使得他的山水绘画与传统的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有了明显的区别,而令人印象深刻,使画作的视觉空间更显得幽雅、灵动和广阔,增整幅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得原本平淡的水墨线条与自然融为一体,犹如梦境的画面山水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画中线条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迂回婉转,灵动活脱,意味十足。他笔下的每一幅青绿山水作品,都是自然山水的心灵颂歌,画中有诗,带着心中的梦,卷起无尽的神往情丝,动人情怀、引人向往。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黄镇城的青绿山水画作的笔墨讲究,造型新颖,赋彩随心,都是受益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蕴藉和涵养,源于他谙熟传统画技画理论以及多年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内心的从容明净。正是因为他勇于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使得他近年来的青绿山水作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相信以他的才情、悟性和执着,未来艺术空间会更加广阔。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