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117-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1)学习单标准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规定,就是在前一节课中教师会将后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下去,先让学生进行自学、预习,了解后一节课所讲的内容,以便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了解的更快,更透彻,但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教师讲公开课的时候,在日常布置课前预习时,效果不会像公开课一样的好。主要原因还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任务量过重,难以对每一节课都做到细心设计,而这种现象很容易造成学生忽略课前预习准备,导致教师在授课时效果不佳。
(2)预习过于形式化
在日常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对其后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但是这种只存在于口头上的布置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铭记于心,甚至很多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去预习功课,当老师的话为耳旁风,这一现象就是因为任务布置后,没有及时的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所以多数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老师只是说一说,不会当真、也不会进行检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学任务重,教师不想浪费时间检查预习工作,想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正因上诉问题导致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检查,所以将预习抛诸脑后。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预习过于片面。这样的口头预习不但不会帮助课堂学习,还会造成学生养成懒惰的性格。
2.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语文学习更具针对性
对于小学的学生而言,需要教师亲力亲为的去管理教育,因学生年龄过小,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惰性,将生活和学习安排的井井有条,所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规矩,不管是口头上的预习,还是笔记作业都要将其做好。从而潜移默化的将硬性规矩变成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课前预习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因小学生心智以及接受能力发展的都不是很完全,所以在课前进行预习课文有助于消化知识,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学生如果在课前未进行预习,在课堂中就很难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成长的还不够成熟,对于预习工作还不知如何开展。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前,要针对班级同学的年龄以及学习情况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案。并且,教师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特点将统一的预习方案进行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针对自身而制定的预习方案。不仅如此,除教师之外,学生也可自己感受这份预习方案是否适合自己,如果发现哪里不合适,可以自行更改。这样的定制化、可修改预习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功课,还可以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预习不在是强迫,从而深层次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方法
(1)布置预习的具体任务
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就是,学生年纪过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家长或老师,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一个准确的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也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在家能够辅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第一步学生应将课文细致的朗读一遍,遇到生僻字可以将其记录下来,等到朗读结束后,使用字典进行查找,并使用一个专门记录生字的本子进行记录以防止后面出现时依然不记得;第二步将课文分别用1.2.3.等标注好自然段,在朗讀的过程中可以大致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第三步如果本次学习的课文是非常罕见的,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上台进行朗读以及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促使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许多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这就导致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很难第一时间进行查看,这一现象刚好也被学生发现,所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功课这一任务时,学生们往往很不在乎。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应加强预习检查,并且在检查时,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坚定预习的好处。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光要准备生僻字的记录本,更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将文章中美好的语句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自身词汇量,也可添加在自己所写的作文当中,为作文增加闪光点。在预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同学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没有任何意义,在发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安抚,并耐心辅导,使学生很快的适应预习,接受预习,喜欢预习。
4.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管是对学生当下的课文学习还是对今后的学习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调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听课的效率。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而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非常的艰巨,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引导加以实现,所以说是非常值得努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安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02):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