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综合素养”理念的提出,各学科教学均由注重学生记忆转向对其理解应用能力的关注。地理作为初中的必修科目,包含很多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内容,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作者的教学经验,首先简要说明了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接下来提出了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践策略。希望能为初中地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特性的学科,本身就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在现今初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罗列出各种知识点,要求学生记忆。不仅课堂气氛单调无趣,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提升了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学效果难以使人满意。为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初中地理应当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挖掘知识,借助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一些教师秉承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灌输式的教学填满了全部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枯燥无趣,使学生丧失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地理能力的提升则更加无从谈起。而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当中,可以使学生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地理学科的特性,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预报、地图绘制等都与地理产生了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借助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初中地理学科中,涵盖了大量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仍未形成有效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这些知识时必然感觉到难度较高,丢失了学习的动力。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地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借助简单的操作、趣味的实验、视频记录等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生动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思考和认知中突破难点,实现地理知识的学习。
3、培育学生实践精神
新课改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促使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当中的号召,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接受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如果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可以有效立足于实际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吸收地理知识,并借助生活化的素材鼓励学生分析。借助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然形成了课堂知识和生活结合的习惯,遇到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也会积极分析,实现了实践精神的有效培育。
二、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1、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地理中的概念和知识繁多,其中很多知识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多有接触,甚至已经拥有了模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大谈理论,不仅提升了新知识的理解接受难度,也容易导致课堂氛围单调,难以发挥出期待的效果。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使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素材有机结合,借此降低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时,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本地区的天气预报,鼓励学生记忆天气符号。播放结束后,随机抽选学生借助天气符号复述天气预报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活泼,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预报,巧妙的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不同天气状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利弊,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有效点燃了学生继续深度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理知识,解釋生活现象
除了具体知识的掌握之外,借助地理学习,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也是初中地理的一大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令人疑惑的现象,很多人用一句笼统的“地方差异”和“常识”概括和解释。如果初中生长期受到这样的观念影响,很难形成科学正确的地理思维。很多现象都可以借助地理知识获得清晰的解释,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点,借助对生活现象的地理解释,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例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具有很大差异。其中南北方的饮食差异经常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南方人偏好大米,而北方人偏好小麦,这一差异被很多人简单解释为地方口味不同。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加以说明:南方气温较高,且潮湿多雨,适应高温多雨的水稻成为了南方的主要粮食来源;而北方相对降水量小,气温低,耐寒的小麦适于在北方生长。这样的作物差异才是导致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3、利用生活实践,提升学生能力
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源于生活,天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实现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亲身调查,搜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作用。这样的教学走出课堂,充分发挥出了地理自身的生活应用价值,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其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发挥出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能力,是一种响应时代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师作为全体教学的指导者和管理者,为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作用,应当认识到不足,认真反思,基于课堂教学的现状,积极改良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开展方法,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全部效用。使得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真正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志强.浅谈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91-92.
[2]孙敏敏. 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管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特性的学科,本身就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在现今初中地理的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罗列出各种知识点,要求学生记忆。不仅课堂气氛单调无趣,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提升了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教学效果难以使人满意。为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初中地理应当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挖掘知识,借助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一些教师秉承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灌输式的教学填满了全部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枯燥无趣,使学生丧失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地理能力的提升则更加无从谈起。而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当中,可以使学生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地理学科的特性,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预报、地图绘制等都与地理产生了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借助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初中地理学科中,涵盖了大量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仍未形成有效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这些知识时必然感觉到难度较高,丢失了学习的动力。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地理知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借助简单的操作、趣味的实验、视频记录等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生动灵活的学习方式有效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思考和认知中突破难点,实现地理知识的学习。
3、培育学生实践精神
新课改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促使其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当中的号召,传统的教师讲述、学生接受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如果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可以有效立足于实际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吸收地理知识,并借助生活化的素材鼓励学生分析。借助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然形成了课堂知识和生活结合的习惯,遇到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也会积极分析,实现了实践精神的有效培育。
二、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1、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地理中的概念和知识繁多,其中很多知识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多有接触,甚至已经拥有了模糊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大谈理论,不仅提升了新知识的理解接受难度,也容易导致课堂氛围单调,难以发挥出期待的效果。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使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素材有机结合,借此降低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时,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本地区的天气预报,鼓励学生记忆天气符号。播放结束后,随机抽选学生借助天气符号复述天气预报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活泼,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预报,巧妙的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不同天气状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利弊,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有效点燃了学生继续深度学习的兴趣。
2、利用地理知识,解釋生活现象
除了具体知识的掌握之外,借助地理学习,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也是初中地理的一大教学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令人疑惑的现象,很多人用一句笼统的“地方差异”和“常识”概括和解释。如果初中生长期受到这样的观念影响,很难形成科学正确的地理思维。很多现象都可以借助地理知识获得清晰的解释,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点,借助对生活现象的地理解释,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例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具有很大差异。其中南北方的饮食差异经常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南方人偏好大米,而北方人偏好小麦,这一差异被很多人简单解释为地方口味不同。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加以说明:南方气温较高,且潮湿多雨,适应高温多雨的水稻成为了南方的主要粮食来源;而北方相对降水量小,气温低,耐寒的小麦适于在北方生长。这样的作物差异才是导致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3、利用生活实践,提升学生能力
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源于生活,天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实现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亲身调查,搜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作用。这样的教学走出课堂,充分发挥出了地理自身的生活应用价值,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其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发挥出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能力,是一种响应时代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教师作为全体教学的指导者和管理者,为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最大作用,应当认识到不足,认真反思,基于课堂教学的现状,积极改良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开展方法,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全部效用。使得新型小组合作学习法真正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志强.浅谈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91-92.
[2]孙敏敏. 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管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