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源于兴趣,奇迹始发于激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表扬艺术;成就论;自然美;写作兴趣;素材积累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现结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创造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表扬的艺术
要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写作教学“成就论”。
科学地使用“充分发挥表扬的艺术,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以尽快激励学生进入某种层次的写作状态。
1. 找花夸
教语文几年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重与惊喜,一股劲儿地去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
2. 打时差
表扬要抓住机遇,否则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写作才华的。但,又深深明了,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有的以这样的形式显露,有的又以那样的形式显露,个体与个体千差万别,这都极为正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得及时去发现,会打时间差。学生写作才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地显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闪即逝。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地去发现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时地去夸去赞,等待神奇效果的到来。当然表扬要远离无聊与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讲究艺术。
二、 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在作文时,有时候烦恼得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儿,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其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
“看、想、说、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对学生有意观察提出的要求。冬天雪后的早晨,我带上学生走出校园去看一看大雪覆盖的村子、林木、田野……去玩一玩雪、打一打雪仗,真正体验一下第一场雪中的感受。仲秋,我带学生参观丰收后的田野景观:那露出金黄牙齿的玉米、笑红了脸的高梁、笑弯了腰的谷穗……每次观察后我都安排二三十分钟口头交流时间,一旦打开话匣子,学生就会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其间,教师评点,学生评议,学生为能当场发言而自豪,场面非常热闹。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交流的写下来。当一篇篇优美的作文片断描写呈现在眼前,我再指导学生交流、修改、评议,他们情趣盎然,轻松地写出了一篇很好的作文。
“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学生心中装着大自然,每一种变化、每一种景观都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习惯,爱写、多写、喜写、必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三、 语文课教学与指导学生写作紧密结合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学生们有的写爸爸的背影、有的写妈妈的背影、还有的写爷爷、奶奶、姥姥的背影,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真正做到了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 丰富学生生活,开辟第二课堂,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心中有家,才会心中有学校,才能滋生奉献社会的情感。
校园外,每个学生身边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不引导他们对其感兴趣,不仅浪费了这块素材资源,而且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留下了可惜的“脑空白”。为此,我从一接班起就将“贴(画)鼻子”游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创建“信息传递你我他” 活动。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没画鼻子的小孩头像,当学生大笑时,我取出“鼻子”,言明活动要求,学生兴致极高,争先恐后地上台“贴鼻子”。于是,我用头巾遮住学生的双眼,抱着他原地晃一晃或转上几圈,然后让他表演特技——“贴鼻子”,每一次学生都贴错了位置,惹起哄堂大笑。这中间,我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不时地与学生一起大呼小叫,抱着学生声东击西,做几个滑稽动作,笑得前俯后仰……直至贴好鼻子为止。在学生兴致正浓之时,我提出要求:交流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出示题目《贴鼻子》,学生兴趣来了,提笔就写,刚才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再现在作文本上。
“信息传递你我他”活动中,学生向他人介绍身边的人,传递身边刚发生的事,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有新意、有特色,我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把思维火花表达了出来,写成一个个精彩的片断进行交流,从不间断。学生每交流一次,我就在习作园地创作栏中为其贴上一枚小红星,将评选的优秀作品张贴于习作园地中,推荐给红领巾广播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了作文兴趣的培养。
例如马蕾同学对她的邻居双胞胎姐妹一家进行观察后的描写:“妈妈把饭端到饭桌上,两个女儿摇着蒜锤似的小脑袋,左看看、右瞧瞧,盆里的、盘里的、碗里的仍是吃腻了的家常饭。两张小嘴撇了又撇,两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望望妈妈、又看看爸爸,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转——好委屈哟!妈妈难过地转过头,爸爸眼圈发红、心里好酸……”文中,学生抓住了“蒜锤似的小脑袋”“撇了又撇”的小嘴、“怯生生”的大眼等特点,将一家人生活窘困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都是学生细心观察,发挥想象得到的,学生受益于信息传递,不仅调动了学生观察生活和参与生活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谭保斌.班主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通渭县店子学校)
关键词:表扬艺术;成就论;自然美;写作兴趣;素材积累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现结合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创造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表扬的艺术
要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写作教学“成就论”。
科学地使用“充分发挥表扬的艺术,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以尽快激励学生进入某种层次的写作状态。
1. 找花夸
教语文几年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重与惊喜,一股劲儿地去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
2. 打时差
表扬要抓住机遇,否则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写作才华的。但,又深深明了,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有的以这样的形式显露,有的又以那样的形式显露,个体与个体千差万别,这都极为正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得及时去发现,会打时间差。学生写作才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地显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闪即逝。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地去发现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时地去夸去赞,等待神奇效果的到来。当然表扬要远离无聊与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讲究艺术。
二、 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在作文时,有时候烦恼得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儿,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其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
“看、想、说、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中对学生有意观察提出的要求。冬天雪后的早晨,我带上学生走出校园去看一看大雪覆盖的村子、林木、田野……去玩一玩雪、打一打雪仗,真正体验一下第一场雪中的感受。仲秋,我带学生参观丰收后的田野景观:那露出金黄牙齿的玉米、笑红了脸的高梁、笑弯了腰的谷穗……每次观察后我都安排二三十分钟口头交流时间,一旦打开话匣子,学生就会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其间,教师评点,学生评议,学生为能当场发言而自豪,场面非常热闹。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交流的写下来。当一篇篇优美的作文片断描写呈现在眼前,我再指导学生交流、修改、评议,他们情趣盎然,轻松地写出了一篇很好的作文。
“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学生心中装着大自然,每一种变化、每一种景观都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习惯,爱写、多写、喜写、必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三、 语文课教学与指导学生写作紧密结合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让学生仿写《××的背影》。学生们有的写爸爸的背影、有的写妈妈的背影、还有的写爷爷、奶奶、姥姥的背影,总之都能抓住人物辛劳了一生,对自己如何关心体贴,而自己平时如何不懂得关心孝敬老人这一中心来写。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真正做到了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 丰富学生生活,开辟第二课堂,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心中有家,才会心中有学校,才能滋生奉献社会的情感。
校园外,每个学生身边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不引导他们对其感兴趣,不仅浪费了这块素材资源,而且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留下了可惜的“脑空白”。为此,我从一接班起就将“贴(画)鼻子”游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创建“信息传递你我他” 活动。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没画鼻子的小孩头像,当学生大笑时,我取出“鼻子”,言明活动要求,学生兴致极高,争先恐后地上台“贴鼻子”。于是,我用头巾遮住学生的双眼,抱着他原地晃一晃或转上几圈,然后让他表演特技——“贴鼻子”,每一次学生都贴错了位置,惹起哄堂大笑。这中间,我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不时地与学生一起大呼小叫,抱着学生声东击西,做几个滑稽动作,笑得前俯后仰……直至贴好鼻子为止。在学生兴致正浓之时,我提出要求:交流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出示题目《贴鼻子》,学生兴趣来了,提笔就写,刚才发生的一切生动地再现在作文本上。
“信息传递你我他”活动中,学生向他人介绍身边的人,传递身边刚发生的事,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有新意、有特色,我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把思维火花表达了出来,写成一个个精彩的片断进行交流,从不间断。学生每交流一次,我就在习作园地创作栏中为其贴上一枚小红星,将评选的优秀作品张贴于习作园地中,推荐给红领巾广播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了作文兴趣的培养。
例如马蕾同学对她的邻居双胞胎姐妹一家进行观察后的描写:“妈妈把饭端到饭桌上,两个女儿摇着蒜锤似的小脑袋,左看看、右瞧瞧,盆里的、盘里的、碗里的仍是吃腻了的家常饭。两张小嘴撇了又撇,两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望望妈妈、又看看爸爸,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转——好委屈哟!妈妈难过地转过头,爸爸眼圈发红、心里好酸……”文中,学生抓住了“蒜锤似的小脑袋”“撇了又撇”的小嘴、“怯生生”的大眼等特点,将一家人生活窘困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都是学生细心观察,发挥想象得到的,学生受益于信息传递,不仅调动了学生观察生活和参与生活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谭保斌.班主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通渭县店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