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以实践案例来验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关键词:电路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M1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08-0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认真教好这门课,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最近一些年以来,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现在将有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对《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以及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重点需要教授知识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目标来划分出总子目标之间的关系图,也就是意味着得到了可以到达该教学目标需要的所有教学知识点。
(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设计过程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本次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是作为教学设计内容的出发点、归宿也是设计的核心。所以,要想取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成功,就一定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设计任务。按照对教学目标、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情况,设计出与当前学习主题最为密切任务作为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能够自觉去解决。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路分析基础》中的实践应用
下面将通过“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的教学案例来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实验目的。①学会怎么样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图形。②进一步加深和理解当电路发生谐振时特点以及条件,全面掌握好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所具有的物理意义以及其对整条谐振曲线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的重点内容:谐振频率的基本概念,Q值对整个谐振特性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的难点内容:通过分析多组数据来测量绘出谐振曲线图形。
(二)实验器材。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1臺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0~600V的交流毫伏表,每人自备1台双踪示波器,1台频率计以及还要准备谐振电路实验电路板(要求是:R=200Ω,1KΩ;C=0.01μF,0.1μF;L≈30mH)
(三)实验过程。任务一:按实验要求组成监视以及测量电路。首先使用C1和R1,通过交流毫伏表来其测电压,应用示波器来监视电路的输出信号源。要求信号源的输出电压是 ,并且做使其值保持稳定。
任务二:提问:当信号源频率不变化的前提下,电阻R两端电压值UR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怎么才能改变?是否存在着某种特殊情况呢?学生需要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来进行本次的实验。当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将已有的毫伏表连接在R(200Ω)两个终端,使信号源的频率由小到大慢慢发生变化,如果出现 的读数是属于最大值时,那么所读到频率计上的频率值也就是电路的谐振频率 ,并且测量Uc与UL之值。
任务三:提问:全面了解了谐振频率相关的概念这后,我们还需要关心好在谐振点之外的事,如:UR,UL,Uc之间的一些变化情况,也就是需要找出 和 以及 的变化,具体操作过程是在谐振点的两侧,将频率递减或者递增500HZ也可以是1KHZ,按一次的顺次取出8个适当的测量点,测出Uo,UL,Uc在8个点中的各个值并做好记录。
任务四:可以任意选择三组数据绘制出三条曲线 , , ……通过这种做法来引入新的知识点:谐振曲线。
任务五:电路中R和C值的变化与Q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问题适时的启发下,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从而很容易的分析出R和C的改变会直接对Q的值产生变化)
任务六:在结合以往所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能够计算出有多种情况的通频带与Q值,说明当出现不同的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数之间的影响。
任务七:观察实验所得到的三组数据中的谐振,判断输出电压 和输入电压Ui之间是否存在相等?请分析具体原因。
任务八:实验结整后要求学生总结和归纳出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三、“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任务制定的合理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中是这样强调的: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定需要与大的任务或者问题相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探索问题的方法来驱动以及维持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与动机。最终使制定的任务是合理的、科学的。
(二)保留和发扬传统授课模式的积极因素。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假如过度的强调由学生去自由学习和发现,最终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也会造成教学上的混乱,因此,在明确教师的主导性这一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需要吸收过去的课程讲授法的一些优点,通过传统讲授的优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的制高点。
(三)对教师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任务设计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生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抓住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学生在学习遇到的任务难题时,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可以快速地完成任务并且少走一些弯路,因此,教师进行一定的暗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以“暗箱”式给予解答,一定不要固化步骤,从而造成禁锢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所必须完成的内容以及步骤,通过实验案例来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了任务驱动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景夏.“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
[2]叶静飞.“任务驱动”型教学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黄冶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4).
关键词:电路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M1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108-0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认真教好这门课,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最近一些年以来,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现在将有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进行探讨。
一、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对《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以及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重点需要教授知识的“主题”和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目标来划分出总子目标之间的关系图,也就是意味着得到了可以到达该教学目标需要的所有教学知识点。
(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设计过程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本次学习活动的主人翁,是作为教学设计内容的出发点、归宿也是设计的核心。所以,要想取得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面成功,就一定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设计任务。按照对教学目标、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情况,设计出与当前学习主题最为密切任务作为本次学习的重点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能够自觉去解决。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路分析基础》中的实践应用
下面将通过“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的教学案例来作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实验目的。①学会怎么样绘制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图形。②进一步加深和理解当电路发生谐振时特点以及条件,全面掌握好电路品质因数(电路Q值)所具有的物理意义以及其对整条谐振曲线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的重点内容:谐振频率的基本概念,Q值对整个谐振特性所产生的影响。教学的难点内容:通过分析多组数据来测量绘出谐振曲线图形。
(二)实验器材。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1臺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0~600V的交流毫伏表,每人自备1台双踪示波器,1台频率计以及还要准备谐振电路实验电路板(要求是:R=200Ω,1KΩ;C=0.01μF,0.1μF;L≈30mH)
(三)实验过程。任务一:按实验要求组成监视以及测量电路。首先使用C1和R1,通过交流毫伏表来其测电压,应用示波器来监视电路的输出信号源。要求信号源的输出电压是 ,并且做使其值保持稳定。
任务二:提问:当信号源频率不变化的前提下,电阻R两端电压值UR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那怎么才能改变?是否存在着某种特殊情况呢?学生需要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来进行本次的实验。当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将已有的毫伏表连接在R(200Ω)两个终端,使信号源的频率由小到大慢慢发生变化,如果出现 的读数是属于最大值时,那么所读到频率计上的频率值也就是电路的谐振频率 ,并且测量Uc与UL之值。
任务三:提问:全面了解了谐振频率相关的概念这后,我们还需要关心好在谐振点之外的事,如:UR,UL,Uc之间的一些变化情况,也就是需要找出 和 以及 的变化,具体操作过程是在谐振点的两侧,将频率递减或者递增500HZ也可以是1KHZ,按一次的顺次取出8个适当的测量点,测出Uo,UL,Uc在8个点中的各个值并做好记录。
任务四:可以任意选择三组数据绘制出三条曲线 , , ……通过这种做法来引入新的知识点:谐振曲线。
任务五:电路中R和C值的变化与Q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问题适时的启发下,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从而很容易的分析出R和C的改变会直接对Q的值产生变化)
任务六:在结合以往所学到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能够计算出有多种情况的通频带与Q值,说明当出现不同的R值时对电路通频带与品质因数之间的影响。
任务七:观察实验所得到的三组数据中的谐振,判断输出电压 和输入电压Ui之间是否存在相等?请分析具体原因。
任务八:实验结整后要求学生总结和归纳出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
三、“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任务制定的合理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中是这样强调的: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定需要与大的任务或者问题相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探索问题的方法来驱动以及维持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与动机。最终使制定的任务是合理的、科学的。
(二)保留和发扬传统授课模式的积极因素。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假如过度的强调由学生去自由学习和发现,最终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也会造成教学上的混乱,因此,在明确教师的主导性这一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需要吸收过去的课程讲授法的一些优点,通过传统讲授的优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的制高点。
(三)对教师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任务设计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生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点,因此,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抓住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学生在学习遇到的任务难题时,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可以快速地完成任务并且少走一些弯路,因此,教师进行一定的暗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以“暗箱”式给予解答,一定不要固化步骤,从而造成禁锢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所必须完成的内容以及步骤,通过实验案例来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了任务驱动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景夏.“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
[2]叶静飞.“任务驱动”型教学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黄冶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