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的深度学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生开展历史学习一般从一个情境片段开始,不熟悉的情境学习对考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不少考生认为2019年全国卷一第41题难度大于2018年,理由是他们很难直接从材料中获取全部答案。这是因为不少考生习惯简单学习,答题只能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重复性描述,对历史事物变化不能延伸分析,缺乏深层次思考。考试出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考生缺乏深度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现行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进深度教学,这是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落地的有效方法。
  我国教学专家给深度学习的定义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复杂环境下表现出高度投入、高阶认知参与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1]。美国学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在其《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一书中认为深度学习路线是首先预备、激活先期知识与获取新知识;然后有目的深入加工知识,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两者最主要的共同点是学习都是从简单的情境开始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网络状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种学习方法突出问题,追求主题意识,学习由易到难,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突出考生主体性,有利于考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学习特色:从零散知识到整体建构
  简单学习的流程一般由较为熟悉的情境开展学习,考生较易进入学习状态.随后教师依托现行教材,提供表面无意实则精挑细选的史料“引导”下开展学习。教师依托教学主题设置一系列考生相对熟悉的问题,在教师有意引导和考生“探究”下,“顺利”解决了相关问题。这种貌似成功的学习掩盖了两个问题:一是考生的顺利学习自始至终有教师的“深度”参与,二是每到难点都有教师细致的问题导引和“友情提示”。
  高考中考生遇到的历史情境未必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时他们必须独立关联史料工作,独立梳理围绕情境节点的线索,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学生独立进行深度学习就是必要和迫切的。
  以2019年全国卷一第41题第一问探究学习为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深度学习的第一步是由“点”到“线”。表格列举了中美苏日四国1950-1980年间钢产量的变化情况,四个国家五个时间点一共二十个数据。考生大多数对此学习情境不太熟悉,怎样开始深度学习?考生一般分析历史趋势的时候,习惯于分析折线图。因为这样更加直观、简明,更清楚地将这些数据由点串成线索。最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解读出四国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改造后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考生从本图可以清晰看出中国钢产量确实在稳步增长,美国在1965年以前稳步增长,1965年以后出现下降现象,苏联与日本在70年代之前增长较快,此后增速放缓。
  深度学习的第二步就是构建由“点”、“线”到“网络状”的知识结构。即将彼此之间有逻辑关联的知识点、线索整合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如以中国为例,1950、1955年的两个数据受1949-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一化三改造等重大事件影响,1965年的数据受1956-1966年间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的影响,1975年的数据受文革的影响,1980年的数据受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影响。而从总体趋势看,我国钢产量并未因为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巨大波动,那么基本原因只能在经济领域。考虑到国内钢铁业发展的情况,原因自然是国家对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的重视。
  考生清楚历史上美国钢铁工业基础雄厚,1950-1965年间正处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钢产量长期稳步增长是较易理解的;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钢铁产量下降。
  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体制下钢铁工业就备受重视,二战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苏联也一直重视重工业发展,钢铁工业稳步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苏联经济模式弊端日益显露,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影响该国钢产量的增幅。
  日本在1950年后在美国扶植下经济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钢产量迅猛增长,70年代受美国经济影响与世界经济危机拖累,钢铁产量增幅放缓。
  横向看中国在1950年的数值最小,因为其工业化水平与同时期其他三国比较最低;1950-1980年间钢产量始终稳步增长,并未受政治形势影响说明国家一直重视钢铁工业发展。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受美日影响较小,中苏反目后受苏联经济体制影响也相对较小。分析原因时就不必多考虑以上因素。
  经过纵向与横向联系,考生形成“点——线——网”状的知识结构,在时空观念指引下构建知识网络,能以相对较高层次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趋势进行解读。
  二、学习方向:由历史表象及历史本质
  深度学习与简单学习相同点是考生开始接触的是历史表象。但有别于简单学习,深度学习能深入挖掘历史本质。如本题第二问的深度学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只掌握简单学习的考生可能归纳出如投资增加,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要点,这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随后考生就无法深入思考,或者胡乱解释。思想解放、习俗变迁等都有可能变为钢铁业发展的原因。如果从深度学习的方向,考生应该思考钢铁工业发展的表象与国家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道路本质之间的关系。
  钢铁业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在工业化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继美、苏、日之后第四个钢铁产量超过一亿吨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钢铁产量超过2亿吨的国家,2017年我国钢铁产量达104642.05万吨[3],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这一现象意义何在?
  工业革命使得世界钢铁工业迈入现代,英国现代铸铁业为蒸汽机的推广、汽船以及火车等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优质可靠的制作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引领科技进步,积极发展航空、汽车、化学等新兴产业,引发了社会对钢铁的巨大需求。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在钢铁业率先革新管理方法,德国依托化学的进步改进高炉,钢铁制造由“铸铁时代”进入“钢铁时代”,提高了钢铁产量同时也整体上提高了工业化的质量,满足了当时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基本建设等大量需求钢铁的项目相对减缓,加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钢铁业产量增速在发达工业国中相对减缓。但是钢铁业依然是工业大国的重要产业,因为“先进制造业是大国的支柱型产业,放弃制造业就会失去技术创新的载体,导致整个国家失去竞争力。”[4]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依靠先进的钢铁工业巩固了其科技、经济和军事优势地位证明了这一点,钢铁工业兴衰与工业大国的兴衰的正向相关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速度加快,社会与人民生活对钢铁业需求不断扩大,国家与社会积极投资发展钢铁工业。随着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钢铁行业一面积极引进先进科技,一面为满足制造业大国的生产需要积极扩大产能。钢铁产量飞速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大国。这是由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当今发展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近代以来人类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看,钢铁业始终是工业大国不可放弃的行业,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尽管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钢铁工业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该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但钢铁产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准。所以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发展钢铁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中国赶超世界强国所必需的。
  既不能唯钢铁论,也不能忽视钢铁业的重要性。既要认识到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能妄自尊大,片面认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已世界领先,要认识到我国仍在赶超世界发达工业国的事实。
  从钢铁业发展的现象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特点,这是深度学习的正确方向,是认识我国工业化道路本质的必要途径。
  三、学习体验:经史料实证达历史解释
  深度学习的情境体验场景是由单一情境学习到全景式学习,考生要避免简单学习,应当遵循认知规律。史料搜集要注重方法,建构思路、寻找史料、反思史料三者缺一不可,真正体现史料实证意识。
  历史事物解释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合理想象与逻辑思考相结合,合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比如通过史料实证方法对美国道路自信的历史解释。实证史料归为三个部分:
  1.美国道路寻觅的开始,解释方向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美国走了一条不同于欧洲的全新的政治道路。对美国道路的思考首先要追寻美国的立国逻辑。为什么要立国?为什么要立宪?立国的逻辑最好从美国人自己的有关原始材料里面找,那么符合逻辑的史料是立国宣言中的主张——《独立宣言》中对立国理想的阐述。
  这样好的理想为何立国之初无法实现?因为“两大难题存在于《邦联条例》。第一,只有所有州一致同意,该文件方可生效。……第二,关于一旦政府开始运作,《条例》的修订问题。这也需要所有州一致同意。而这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5]也就是说在现实中邦联不但无法实现《独立宣言》中的理想,连维持国家的存在都十分困难。
  美国立国之初的社会动乱与人们对统一国家的追求显示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1787年制定宪法,实施联邦共和制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民主自由需要推动美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道路的发展:“理性与利益的平衡”。
  依照《联邦党人文集》中体现的有关主张和麦迪逊、杰伊等人的主张,以及美国各方利益集团博弈的事实,在此后美国的政治体制确立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联邦政府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之间依据有限与必要的原则分割权力,逐步完善了联邦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机制。
  邦联体制的教训与对欧洲政治体制的学习与反思,美国人依据效率与安全原则逐步展开制度建设,依照预防与补救原则进行权力制约。此后代议制民主在美国逐渐发展,避免了专制独裁的出现,总体上防止了社会的剧烈动乱。
  从历史事实来分析美国宪政原则体现了尊重与限制的思维逻辑。这些原则使美国政治长期总体保持稳定,有利经济长期稳定繁荣,是美国制度自信的基础。
  3.道路自信的完成:“理念与道路的坚持”。
  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以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的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是有其继承性的,是对《独立宣言》有关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充分证明了美国道路的成功,反证了其治国理念、立国理想的合理性的一面。
  福山1992年出版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中提出人类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場经济和民主政治。这既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理念与道路的坚持”,也可以用来解释美国人以“普世价值”干预世界的理论来源。
  由美国反思当今中国,走出我国的道路自信需要从国情出发,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敢于创新适合本国的制度、理论,勇于坚持正确的理念,才能真正走出“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学习目标:变知识传授为人的成长
  深度学习并不排斥知识学习,相反应以知识积累为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很难有全面认知事物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如果只有片面的理解,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如有人论及民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可以制造万吨巨轮,得出这是中国造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等结论,全然忘却轮船的设计、发动机和船用钢材全部进口自美国的事实。
  知识学习也应讲究方法。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历史“发现”到处闪现的情况下,考生容易产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感叹;没有科学方法很难把握重点,没有深度学习考生会陷入“知识海洋”无所适从。
  知识学习应体现能力。深度学习应使考生掌握归纳、概括等基本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复述。
  深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最终促进人的成长。
  以2015年全国卷二“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题的深度学习为例。
  1.从知识体系学习而言,考生对孟子与苏格拉底的主张其实并不陌生,但对本题学习觉得依然困难重重。原因在于考生原本对两人的法制观念不清楚。
  深度学习开始应当从时空观念出发,分析战国时期对孟子的影响,从历史看孔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结合材料、所学知识,依照问题方向可得出孟子始终是重视并尊重法律的,但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中国社会对人伦关系的重视,孟子认为人伦是重于法治的。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由盛而衰的时期,他力图挽救雅典社会的民主制度,力主“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主张,强调“美德即知识”。从历史逻辑分析,苏格拉底当然尊重法律,是一个愿意为理想而不惜生命的人物。他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因为在他的眼里法律是城邦的具现,维护城邦是他的信仰。所以选择以死维护他理想中的雅典民主制度。   2.人的成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具备逻辑意识,能辩证、合理和全面联系历史事实并加以解释,不是凭着一时感觉随意评价事物。就本题而言,离开课标与所学知识共同构建的框架解释两人的法制观显然是不充分的。孟子的法制观源于其人伦观,苏格拉底的法制观源于雅典城邦环境和公民意识、人文精神。
  考生要在学习中呈现强烈的进取精神,具备不断推进学习的态度。两人的法制观教材没有叙述,材料中也没有概括,需要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有兴趣、有耐心地不断探究。如果对法制观学习开始就有畏难情绪,不能脱离死记硬背书本,只顾抄袭材料,学习是无法进步的。
  考生要有发展自身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展示的人伦与法律的冲突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问题意识,平时教学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现实问题都与历史教学挂钩。考生如果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就会发现人伦与法律、人文与法律的关系的异同。
  考生还应具备家国情怀,有合理的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个人成长。这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从价值追求来看,尊重法律是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需。孟子主张人伦重要是错误的吗?对中国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其实都是有益的,当然就本题而论因人伦破坏司法并不足取。这也提醒我们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苏格拉底以身殉道从人格魅力上是值得称道的,维护法律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法律与人伦如果能够兼顾,社会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是社会应该努力进步的方向。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明,东西方文明发展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我们不能简单得出西方文明优越东方文明落后的结论,更不应怀有中国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学会尊重世界文明成果,和谐发展,互惠共存。
  结束语:深度学习是由情境体验到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教学,是逐步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教学,是致力探究历史本质的教学。学习特色上突出时空观念,学习方向上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习体验上强调由史料实证进而展开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学习的終极目标定位于家国情怀。只有摆脱浅层次的死记硬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成长。
  【注释】
  [1]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人民教育》2017年第20期。
  [2](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著,温暖译,《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3]国家统计局官网:2017年全国钢铁产量统计。网址: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2017全国钢铁产量。
  [4]金碚:《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引言。
  [5](美)罗伯特·瑞米尼著,朱玲译:《美国简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3页。
其他文献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依笔者浅见,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运算求解能力仍然是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传统看法以为,数学运算就是为简单的套用公式、法则而进行的機械工作,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实际上,数学运算求解能力不只包含简单的数值计算能力,还包括审题的能力,能寻求与设计合理的、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能力.数学运算求解能力能多层次的展现个人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体现个人的数学素养.
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核心素养成为当下中国教育语境中的高频词汇、热点话题、理论研究课题、实践探索难题。为了应对核心素养下的高考,每年高三,学生总是有做不完的题,题海战术,以至于部分学校考前出现了撕书‘书花’漫天飞舞的“壮观景象”。学生为何会对学了多年的书本如此仇恨?高三备考,“题海战术”是否合适?备考策略是否适合?  当今社会,各种教学、备考信息充斥于我们的教学。我们要对
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两小题的赋分高达10分,是我们高考复习中必须抢占的一块阵地。  可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困惑,明明能读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译文句时却又抓头挠腮、百般纠结,结果失分频频,让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文言文不是光靠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语表达,能用言语表达不等于能诉诸笔端,更何况翻译的好坏还看个人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所以
抗日战争作为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在每一年高考中都会考到。现将抗日战争的命题热点分析如下。  热点一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并在2017
【热点材料】  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全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对部分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如何展开一直是个难题,要么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要么拼凑字数,以叙代议,更有同学受时间限制草草收兵,写不足800字。尤其是高三的同学们备考时间紧张,再提加大阅读量,训练说理思维,学会辩证分析等对他们来说也不现实。如何帮助他们迅速搭建支架,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迅速行文展开,且能做到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以此就教于方家。  【方法指要】  以当下流行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75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
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怎么办?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事情办好,使中国经济由过去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速增长。过去40年,我们平均年经济增长速度是9%以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我们在过去长时间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确实累积了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经济在过去40
【熱点材料】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共分13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