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得失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失误,我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例举部分,以供大家探讨。
  
  一、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这是一节畜禽生理学《细胞动作电位》的理论新课教学。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内容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静息电位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细胞动作电位。然后开始新内容的讲述。很显然,这位教师是在直接引入课题,其本意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可是教师后面讲的动作电位知识是以前一部分静息电位为基础的,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我明显感到学生在听细胞膜两侧离子移动时,思维迟钝、表情迷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教师的开场倒是直奔主题,但学生的学习却是远离主题,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消化生理活动的调节》。教师在讲述消化活动的神经调节时,忽视了有关神经生理知识还没有学习的矛盾,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神经调节中有关神经递质、神经受体这些学生一点都不懂的内容。我觉得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精心的组织、条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太符合实际,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要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这节课的问题是可以在后面得到解决的。
  
  三、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教师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单边、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就很难完成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教学畜禽疾病学《仔猪水肿病》时,完全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临床课堂”用病例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不一样。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
  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
  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有一次,我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对口师资本科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题的改卷工作,其中历史第39题被公认为是一道基础题,甚至有老师戏称是会考题。但该题的平均得分为10.78分,得分率仅为41%,令许多老师大吃一惊,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试图通过对该题作一番个人的评析和思考,希望对以后的高考复习有所启示(具体题目参看浙江省高考文综卷)。    一、命题特点    1、从命题指导来看:  完全依据《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
期刊
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勇敢改革,敢于创新,运用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一枝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旧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想政治课的面貌焕然一新,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走出了课改的新路,形成了特色。但有所“得”,必有所“
期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掌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越来越重要。现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注重人的发展、合作、探究的理念,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搭建了平台。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在这里结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
期刊
健康及富有活力的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
期刊
一、让学生多想    学习必须学会思考,不思考就没有趣味。特别是数学课,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不要问题刚一提出,即刻要求回答。由于学生尚未深入思考,被动应付回答,结果当然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有份量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活跃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先弄清已知条件及由此而得出哪些结果,要解答出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再让学生把前后知识“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它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师采取管、卡、压等办法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老师独自满堂硬灌,而结果往往是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而且与教改相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管理“活”了、“动”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管理也因此有了新的内涵和形态。但是,在这新旧课堂教学管理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教师放弃课堂秩序管理的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提出,把语文课程目标指向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实践
期刊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教材和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载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是以知识性为本的;学生课上发言是能力的载体,这是以创造性为本的。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大量的小栏目,如“思
期刊
“分类”是一年级教材中的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进行“分类”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标准,并使这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升华,变为实际能力而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分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非常重视起始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使学生学习的心能被聚焦而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在课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的理论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组不科学,随意性强    有的教师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讨论几分钟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出现随意让同桌或者前后四人讨论的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