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中心进行重组和改造,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不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上不同课型的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尽管每一次听课都令人振奋,但每一次听课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失误,我觉得都不同程度地冲淡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例举部分,以供大家探讨。
一、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这是一节畜禽生理学《细胞动作电位》的理论新课教学。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内容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静息电位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细胞动作电位。然后开始新内容的讲述。很显然,这位教师是在直接引入课题,其本意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可是教师后面讲的动作电位知识是以前一部分静息电位为基础的,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我明显感到学生在听细胞膜两侧离子移动时,思维迟钝、表情迷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教师的开场倒是直奔主题,但学生的学习却是远离主题,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消化生理活动的调节》。教师在讲述消化活动的神经调节时,忽视了有关神经生理知识还没有学习的矛盾,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神经调节中有关神经递质、神经受体这些学生一点都不懂的内容。我觉得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精心的组织、条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太符合实际,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要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这节课的问题是可以在后面得到解决的。
三、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教师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单边、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就很难完成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教学畜禽疾病学《仔猪水肿病》时,完全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临床课堂”用病例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不一样。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
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
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有一次,我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对口师资本科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一、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这是一节畜禽生理学《细胞动作电位》的理论新课教学。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内容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静息电位的知识。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细胞动作电位。然后开始新内容的讲述。很显然,这位教师是在直接引入课题,其本意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可是教师后面讲的动作电位知识是以前一部分静息电位为基础的,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我明显感到学生在听细胞膜两侧离子移动时,思维迟钝、表情迷惑,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教师的开场倒是直奔主题,但学生的学习却是远离主题,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消化生理活动的调节》。教师在讲述消化活动的神经调节时,忽视了有关神经生理知识还没有学习的矛盾,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神经调节中有关神经递质、神经受体这些学生一点都不懂的内容。我觉得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精心的组织、条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太符合实际,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要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这节课的问题是可以在后面得到解决的。
三、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教师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单边、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就很难完成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位教师在教学畜禽疾病学《仔猪水肿病》时,完全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临床课堂”用病例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大不一样。
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多年来,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
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有一次,我听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课,教师一开始讲述的就是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由于职高生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作统一要求,只是作为选学,结果是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急于求成、内容偏高的教学明显不应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能适当进行分层要求,学生的迷惑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积极性才可能不断提高。
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有一次,我在听病理学《肿瘤》一课,教师讲肿瘤产生的机制过程时,将大学里才作要求和详细讲述的“基因表达学说”在这节内容中拓展并作为重点对待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阐释,由于学生没有遗传学的基础知识,结果毫无所获。
五、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一切评价只与考取对口师资本科数挂钩,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名存实亡”,只是走走过场。因为前几年该专业一直是以高职对口升学为办学宗旨,所以该专业只重视升学理论课的教学,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随着该专业高职招生的萎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突然转变成了现在的“就业教育”,而我们现在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