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渔鼓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康县位于鄂西北,襄阳市西南部,这里是楚国的源头和荆楚文化的繁衍地,在这片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山川隅角,有一群人,心怀信仰,怀揣技艺,坚守前行,传承着别具特色的保康渔鼓。
  保康渔鼓,由于演唱使用道情音乐腔调,亦称“渔鼓道情”或“道情渔鼓”。
  保康渔鼓一般为一人站唱,无固定演出场所,曲目短小,内容简单。艺人演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打云板,右手拍击渔鼓下端的鼓面,击乐中“打”为击板声,“冬”为击渔鼓筒声,“砰”为二者合击声。无论何种曲目,一般开场或结尾,均要击奏“长槌曲牌”,句间、句尾用鼓板点子填充。
  明朝末年,江汉一带连续发生旱、涝、蝗灾,朝廷腐败,无视百姓死活,苛捐杂税,百姓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穷苦百姓背井离乡,携带儿女四处乞讨,富户人家常常豢养家犬,乞讨者望而却步,为了保护自身安全,防止犬咬,乞讨者往往手持竹筒,敲打声响,助长胆量,吓退恶犬,或用竹筒打击恶犬。这种竹筒也叫“打狗筒”。他们乞讨到富户门前,必唱一段缘由歌,歌颂富户恩德,祝愿富户积善成德。这些随口而唱的歌词,有的被记录下来,有的散落民间。长篇叙事诗《洪荒传》就是由这些乞讨者传唱,到了清代中期,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留存下来,成为江汉民间文化优秀作品。他们手中的“竹筒”后人在下端筒口,绷制麂皮、牛皮、羊皮、蛇皮,形成鼓面,用手指点打,用手掌摸音捧音,形成了有节奏的音响,就有了“鼓”的味道,而用于配合鼓点的另一种“木牙子”,艺人叫做“云板”,形状似鱼,两相合起来,就成了“渔鼓”。江汉渔鼓大约在清代传入荆山保康,按照当地人手持习惯和演唱方式,经数百年的改造,在音调和唱腔上,取南北之长,扬当地之风,形成了以保康方言语音为音调基准,民间小调为唱腔形式的“保康渔鼓”。
  保康渔鼓的伴奏乐器为一支竹筒及一副简板(形状似鱼),竹筒的长短按个人操持习惯制作,口径决定音域的深厚、尖细,兽皮决定音色的宽窄、细嫩、柔脆。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极易普及。
  保康渔鼓的传统唱腔,有“平腔”“平腔带垛”两种,音乐为板腔曲牌混合体,唱词多为七字句。可为上下句式,亦可为四句一段。“垛板”可唱七字句,但常加嵌字衬词,比如:哎吆吆唉,依子呀子约,哪个伙呀嗨……
  保康渔鼓,唱词文雅,一段渔鼓就是一幅荆山儿女悠游山林的生活画卷,展现出深山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真善的精神风貌和心理需求,数百年来在荆山沟壑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保康渔鼓,从内容上大体分为说教类、故事类。说教类无故事情节,把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编成唱词;故事类则多属传统曲目,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轶闻等。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有《蓝桥汲水》《男子汉讨亲》及“讨利市”(乞讨者说奉承话)的小段。除传统曲目之外,具有故事情节的还有“月歌子”,曲目有《十杯酒》《四季忙》《上大人》等。
  保康渔鼓从曲、词表现形式来看,保留了原始状态,是研究这一地域音乐文化史、社会发展史、思想道德史最好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保康渔鼓另一特色,就是用方言说唱,讲究韵口儿,有七字韵,五字韵,句式有四句式,五句式,也有四言八句式。
  保康渔鼓作为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深受当地人喜欢,广为传唱,发展为多人演唱,或一唱众和,也从乞讨的生活功能,转向娱乐表演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把渔鼓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田间地头,乡里邻间,自编自唱,歌颂红军、解放军和社会主义新中国。2006年,县文化部门在调查保康渔鼓传承情况时,榔榆沟村七十多岁的张文澡拿出渔鼓筒,演唱红军留下的歌谣《分了田地自己种》《打倒寄生虫》等,马良镇张家岭村八十多歲的张兆斌兴致勃勃地演唱《桐柏英雄》(解放战争时期保康隶属桐柏军区)《三打祝家庄》,他津津有味地回忆年轻时,秋收的夜晚,围着苞谷堆,抱着渔鼓筒,扯着五句子歌,赢得多少人的羡慕。榔榆沟把《想起往日苦》《拉壮丁》《合作社好》剧目改编成渔鼓调,多次参加县文艺调演。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多种文化娱乐方式取代了传统文化形式,渔鼓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出现断层,濒临消亡。
  近几年来,保康县文化部门加大保康渔鼓的抢救力度,踏遍保康的黄堡、寺坪、马桥、店垭等乡镇,拜访渔鼓老人,收集演唱抄本,邀请曲艺表演专家现场记谱,录制专题视频,对民间艺人纳入奖励对象,培养新人,保康渔鼓起死回生,回响深山。
  该县文化馆新创的保康渔鼓《寻水记》参加省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展演,让人耳目一新,夺人眼球,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保康渔鼓成为一颗耀眼的曲目之星,辉映荆楚大地。
  刘玉洁,湖北省保康县文化馆非遗干部,曾在《荆楚群文》《才智》《荆楚报告》《襄阳晚报》《荆楚非遗典藏》发表论文、散文。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对分课堂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2014年出现后受到教学一线教师推崇和好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符合当今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教育理念。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论 传统教法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基于亲身教学实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关键词:隐喻 语境 隐喻理解  隐喻性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Lakoff(1980)指出 “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和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当在教童话时,要把握童话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特征,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当今,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当的教学理念,这样的现状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误导、误教,笔者结合《皇帝的新装》经典课例,阐述如何把童话真正当成童话来教。   关键词:童话教学 问题 教学策略 《皇帝的新装》  童话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独特的体裁,它没有小说那样跌宕起伏的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的汉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符合通俗易懂又达意的词句,这给新闻文本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新闻解说节目的隐喻为研究对象,选取《每日秀》中的语料素材,简要概括了隐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对等和转换两大翻译对策。   关键词:隐喻 对等 转换  新闻节目的字幕翻译不同于一般的字幕翻译,以其通俗化,要求严谨为特点,有时还需要符合本国的背景和文
期刊
内容摘要: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走进饰演的角色的心灵,可以说需要去琢磨的太多太多了,如同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都是有认知差的,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复制性的规律。演员的每一次演出都不会完全一样,一定会有一些即兴的创造。观众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艺术享受,这种鲜活的舞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灵动的斑澜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表演 舞台艺术 秦雪梅 荆州花鼓戏  作为一名花旦演员,当我拿到《秦雪梅》的
期刊
内容摘要:赵彦春教授于2019年出版的《庄子》英译本(Sir Lush)是该书21世纪第一个英语全译本,从本体论的角度再现了《庄子》的语言色彩和艺术色彩。本文以赵彦春的《庄子》英译本为语料,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理论,就其翻译立场、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考察,并尝试探讨国学经典译作中文本选择和语言形式的当代特征,以期促进国学典籍外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 阐释 国学经典 翻译
期刊
内容摘要: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承载了源远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能根据不同的身份、情景和场合,表现出其特定的语言特色。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外交场合中以高度凝练的话语和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风格发表致辞,不仅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也提升了我国的外交形象。本文以2020年中展现中国话语特点的10篇外交演讲词作为语料,从词汇、辞格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外交演讲词特点进行浅析。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顺应理论视角探讨了红色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问题,认为译者在红色旅游资料汉英翻译中必须准确、充分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之上对涉及的语境关系、语言结构、顺应动态性与顺应过程进行动态顺应,由此决定对原文内容进行取舍并确定翻译策略,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顺应论 红色旅游 动态顺应 翻译策略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基于关联理论于1
期刊
内容摘要: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收藏画家创作的部分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绘画作品的审视和探究,可以发现其中赋予的多元文化内涵。其画作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突显浪漫气象,浪漫气氛中流露出艺术家的真情,表现画家的奇思幻想与浪漫情愫。彰显现实情怀,以点代面,常常从一个小局部落笔来引出现实问题。凸出民族气质,将民族元素引入画作之中,显现艺术家的民族气质与民族情怀。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华留学生茶文化教学包括汉语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和文化课中的茶文化教学。前者以《HSK标准教程》中的茶文化为指导,在教学中应强化教学内容的交际性,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与层次性;后者以《中国概况》中的茶文化为指导,教学上应凸显茶文化的审美功能,强调双向交流与茶文化互动,实现“理解中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茶文化 汉语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