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金陵谱新韵 万里江南歌吴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cj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6日,作曲家王建元合唱作品音乐会“聆听江南”在秦淮河畔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精彩呈现。音乐会由江苏省文联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徐志廉教授担任指挥,歌唱家殷桂兰、青年钢琴家孙铿亮等与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江苏爱之旅合唱团、南京工人合唱团和南京工业大学合唱团共同演绎《飘雪了》《大江吟》《枫桥夜泊》《香格里拉》等十五部作品。整场音乐会以“江南”为主题,以江南地域特点、文化空间及历史属性为基点,在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中体现作曲家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气质,完美地将作曲家内心的江南呈现给广大观众。
  音乐作品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地域环境的产物。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元先生出生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在其血脉中拥有深深的江南情结。此次音乐会作品是作曲家内心情感的结晶和气质品格的升华,融入了烟雨江南的生命精神与诗性情怀,展示了吴侬细语的清雅婉转与灵动秀丽,体现了泽国水乡的刚柔并济与海纳百川,展现了特有的江南“味道”。音乐会上半场为合唱与钢琴而作,下半场为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既涵盖合唱众多形式,又融入了爵士、戏曲、民间音乐等众多音乐元素,融百家之所长,集多元于一体,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缤纷绚烂的合唱盛宴。
  一、澄澈空灵的诗性气质
  山泽水灵,崇文重教,自古江南多才俊,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纵情于青山秀水、沉醉于诗情画意,赋予了江南文化所独有的诗性人文气质,这也是王建元合唱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混声合唱《忆江南》《春晓》《枫桥夜泊》及男中音与混声合唱《江雪》四部作品是为古典诗词创作,作品注重运用诗性思维表达内心的情感,整体以传统创作手法为基点,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以极简音乐素材为动机,交织于四部合唱与钢琴音色之中,映射出诗性思维内在的意蕴与人文精神。
  混声合唱《忆江南》选自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中的第一首,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在音高组织层面,作曲家以江南音乐旋法中常用的三音列(小三度与大二度组合)bB-bA-F(bB羽调)为动机,通过不同的移位、调域、倒影、逆行及音色差异等贯穿于整曲。对于江南音乐的旋法,由于受江南方言语调色彩影响,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旋法起伏较小,节奏平稳规整,速度舒缓自由,因此小三度与大二度组合最能代表江南的唯美细腻与刚柔并济。首先在合唱声部(如谱例1,标示中音高结构都为三音列),通过三音列上的节奏变化、移位、逆行等在女声部形成婉转唯美主题,男低音在低七度上形成主题的模仿。当主题进行至展开部时,女声部线性主题转化成短小动机式三音列与男声部长旋律线条形成对比,短小动机式三音列通过模进形成不同调域的转换,由此在横向旋律线条中形成多调性对比。具体到钢琴声部,全曲织体都是在低音区复合和弦琶音的支撑下,高声部以弱力度奏出不同调域、持续反复的十六分音符三音列,形成纵向多调式复合。当合唱声部与钢琴声部融为一体时,音乐主题的唯美细腻、旋律色彩的统一多变、男女二声部的交织叠加、背景音色三音列弱力度的持续反复,生动地描绘出诗词记忆中江南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低音区持續具有一定紧张度的复合和弦意在呈现诗人内心的涌动,表达对江南无限赞叹与怀念,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将诗化的音乐形象与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交融。
  为柳宗元诗而创作的《江雪》,取景于幽静苍空的皑皑白雪,立意于独钓寒江的清高孤傲。作曲家在混声合唱中融入了男中音独白式的吟唱,糅合了昆曲中独有的吟诵音调,两种声音时而交织,时而独立,形象地描绘了诗意中的超然澹泊、旷远孤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整体和声上,作曲家采用的素材极为简约,全曲仅仅采用了四、五度和弦,并通过力度控制将其空洞、缥缈的音响色彩贯穿于整部作品。如谱例2所示,男高音与男低音声部以四个主要音A-E-G-D纵向叠置构成五度和弦(G-D-A-E),钢琴声部中每小节同样以此和弦构成琶音。尽管呈示部在音高位置、声部、音色有所变化,但仍为此和弦的持续,展开部将此和弦上移大二度至D调,第三部分回归至C调构成简约再现。作曲家并没有堆砌各种复杂技法,而是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以最为简约的方式将唐诗的辞简意赅用音色音响来表现,呈现给观众缥缈高远、孤独空寂的意境。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第一批作曲家,王建元于1972年至1977年担任苏州京剧团大提琴演奏和作曲,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长期从事现代作曲理论研究,同时又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其作品中自然也会传递出多元文化融合的审美意识,《忆江南》中的传统音乐元素和《江雪》中的简约主义风格就是具体体现。《枫桥夜泊》和《春晓》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一脉相承,但在整体音乐的书写过程中又有所创新与突破。例如《枫桥夜泊》用人声来模拟寺庙的钟声,拟声词“DUANG”在纵向纯五度的框架中形成三种不同音程关系的四音列,三组纵向四音列交替呈现贯穿于全曲,当“DUANG”音头以含蓄式的强音奏出,并在腔音中逐步回收至消逝时,将诗意中那种难以言传的幽思与愁绪传递至观众的心灵深处。《春晓》进一步突破三音列的调域界限,将这种五声性的三音列进行持续调域转换,形成调性的模糊,构成绵延婉约的乐曲基调,呈现的是春天破晓的美好。
  二、海纳百川的浪漫情怀
  如果说为诗词而创作的作品侧重的是意境和韵味,那么接下来为瑰丽壮阔的自然景观而作的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刚健与灵秀。无论是混声合唱《大江吟》中的浩荡气势、精神力量,《香格里拉》中的神秘乐土、美轮美奂,还是女高音与女声合唱《飘雪了》中的雅致浪漫、至美向往,作曲家都以体验转化为意象,将情结生发为情感,在其作品中传递着灵动水性和审美哲思,蕴含着温柔婉约与坚韧不屈的性格品质,极具感染力的音响效果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
  在《大江吟》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品味到江南水性文化所赋予的温婉细腻、以柔克刚和刚柔并济的壮阔景象。当歌词“大江奔流浪涛急,直向海阔云深,牵手南北却道是换了人间风情”与合唱多声部模仿复调中具有江南音乐风格的固定乐思和音型结合时,即刻把观众引入到烟雨朦胧的景致中。特别是在钢琴声部,作曲家摆脱了钢琴声部单一的从属、陪衬地位,着重强调其独立性及色彩性,使钢琴成为表现作品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与人声的交织形成巨大的张力,呈现出多维立体的音乐形象,赋予作品交响性与戏剧性。如谱例3所示,钢琴左手声部在浑厚的低音区,以强力度奏出跨越两个八度的大跳拱形旋律,雄浑而壮阔,右手高音声部在先渐强后渐弱的力度中,奏出连续的六连音波浪琶音,浪漫而激情。当两个声部融为一体时,滚滚长江之巍峨雄壮和川流不息的音乐形象扑面而来,与为古诗而创作的作品形成强烈对比。   作曲家在《香格里拉》这部作品中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观念,融合传统民间音乐的线性延展思维,采用多段连缀体结构、多变复合型节奏、多样舞蹈性主题,在观众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牛羊成群、牧歌悠扬、碧蓝天空、清澈湖水的香格里拉风景画。全曲由六部分组成(如图表1),融入昆曲曲牌体结构思维,仅A段在第四部分完整再现,与之相应的调性布局经d小调—G大调—e小调,在主调上方二度关系调上结束全曲,整体淡化了再现结构。因此作品中的结构力主要由音响色彩层层递进、音乐情绪由“缥缈地”至“激动地”的不断升华和三拍子舞曲节奏的贯穿而构成。如在节奏节拍上,尽管整体流动于频繁变换的交替拍子及非规律性的节奏律动(6/8 9/8 4/4 3/4 2/4),但在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节奏中,同样赋予三拍舞曲节奏模式,如D段节奏模式X| X X· X X X X|,通过连线及附点削弱了4/4的节奏规律及小节线的界限,X X X具有典型的三拍子模式,由此三拍子舞曲节奏模式成为贯穿作品的重要结构力之一。这部作品是整场音乐会最为庞大一部作品,110人的合唱队与管弦乐队,合唱声部的男声与女声此起彼落、呼应对答,在最高潮点结束全曲。
  三、儒雅厚重的文化记忆
  关于江南的文化记忆是作曲家“恋乡”情结的根源所在,也是其音乐书写的文化支撑。王建元出生于江苏昆山,1983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留校任教至今,六十余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江南已经成为作曲家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最美旋律。古朴沉静的文化底蕴和热爱人生的目標追求,决定了作曲家既有深邃雅致的高文化气质,又有简练朴素的写实性情怀。音乐会最后一部分作品,作曲家选用故乡和母校为创作题材,音乐中的江南与现实中的江南彼此映照和互文,引发了对江南生活的共鸣,唤醒了人们对于江南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回忆。这些作品表达了作曲家对江南这篇热土的深深眷念与挚爱,蕴含了对人生、生命的哲思以及走出象牙塔、服务大众的文化追求。
  《杨柳青》是里下河地区的民间小调,诙谐而风趣,作曲家将其改编成管弦乐,全曲仅2分钟,作为下半场的第一个曲目兼有序曲功能,因此作品并没有全部专注于交响性,当长笛奏出主题后,弦乐器与打击乐器将主题不断解构与重组,音色持续渲染与变换,时而锣鼓喧天、时而乐器独奏、时而管弦齐鸣,勾画的是一幅俏皮而幽默的生活场景。《高淳山歌》是南京高淳地区的山歌,承载着劳动人民世代的心声,轻快而明朗,朴实而优美。作曲家将其改编成管弦乐与混声合唱,在弦乐长音及人声背景下,木管乐器相继奏出主旋律,合唱声部以语气词贯穿,仅作为色彩的渲染,以四声部的平行纯四度和弦进行贯穿全曲,瞬间将听众带入一幅淡雅深沉的山景水墨画。从这两部改编民歌的作品来看,作曲家较为偏爱木管乐器,淡化了纵向和声制约,注重色彩的描绘,善于营造朦胧和稍纵即逝的瞬间意象,与印象派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建元说:“在南京生活40年,我早已成为了新南京人,我的青春岁月、求学之路、创作生涯和音乐作品都与十里秦淮、中山伟陵、玄武烟柳、莫愁雨雾不可分割,更离不开南京厚德载物、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今天的音乐会诠释了我心中的南京。”《家住中山下》是一首富有现代气息的爵士风格作品,作曲家力求将布鲁斯音阶与调式和声融合进六朝古都的历史情怀,把南京的厚重与细腻、豁达与乐观汇集于冷爵士风格的节奏中,反映出作曲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流行音乐专业教育实践的探索,积累有较强的流行音乐创作功力。作品另一个亮点是青年歌唱家赵婉辛与爵士乐演奏家们的共同演绎,细腻而极富磁性的嗓音,洒脱而自由的演奏,将南京生活情景中的恬淡舒适、悠然自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上半场音乐会推向高潮。《我的故乡,我的大江南》借鉴了江南小调和苏州评弹的特点,管弦乐队中加入了琵琶,在管弦乐与合唱抒怀悠扬的音响色彩渲染下,女高音细腻的歌声与琵琶“颗粒状”音色共同诉说了江南的文化精神。《我爱母校万年》是由蔡元培先生为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上海美专而写的词作,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更注重的是丰润饱满的和声、宽广悠长的旋律线条及真挚的热情,“我们要同日月常新,我们要似海纳百川……我爱我的中华万年,我爱我的母校万年”短短三句话,表达了学子对艺术之梦的坚持与追求,寄托了作曲家对母校的拳拳之心。音乐会最后一首曲目是《节日》,四位领唱与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队、合唱队将音乐会推向最高点,在欢腾跳跃的节日欢歌中为整场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结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19日,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杨静女士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气韵生动——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专题讲座,以自身的艺术实践经历为主线,通过大量的音、视频生动展现其二十多年来在国际音乐交流、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做出的努力与探索,与讲座现场的老师、同学们分享了她在中西音乐交流中获得的认知与感悟。笔者以杨静音乐实践经历为叙述背景,诠释她在中西音乐融合与生长这两个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思考其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音乐比赛已于12月初落下帷幕。几年前曾应邀担任“金钟奖”合唱比赛评委,以后几次收到邀请,无奈工作繁忙,每次都与之擦肩而过,但是一直在关注着大赛的发展历程。此次赴穗大开[界,“金钟奖”音乐大赛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百姓参与之众,水平之高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大有艺术盛宴、群众节日之势。“金钟”已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
此套唱片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共同参与编辑出版的国内首套具有学术性价值的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音响。每盘唱片,包括2张CD,并附有100多页的图文(含中、英文)解说册一本。现今已出版6盘12张CD。    《典藏中国音乐大系①》—— 弦管传奇 [CD 2]  1996年出版发行。此盘专集收录了近四十年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代表人物的历史性录音,按拉吹弹打的顺序,收录了二十八首曲目,
代艺术大师钱君匋(1907—1998)艺兼众美,对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诗文、音乐、编辑、出版几乎样样精通,尤其是他的篆刻艺术,鹤立印坛,名烁中外。然而,二十世纪上半叶他在音乐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就却鲜为人知。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9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在京举办了“钱君  匋百年诞辰”座谈会,新闻出版总署、中国音协、上海音乐出版社、家乡的君匋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出席了座谈会,缅怀他为人民音乐出
17年12月2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的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比较研究暨“中国乐派”管弦乐队音响模式探索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管弦乐创作、指挥、演奏、录音等诸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展开讨论,旨在从不同角度汲取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学术观点,形成合力探索民族管弦乐的音响模式。付晓东所主持的“中西管弦乐器声学特征比较研究”项目以西洋管弦乐器为比较对象,从音乐声学层面对民
一、关于20世纪宗教新音乐  宗教新音乐不仅是音乐研究的重要对象,还因其充分体现了启蒙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紧张关系,并作为审美现代性实现的有力途径,而成为美学和文化研究关注的对象。  假如说20世纪的西方文化是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离经叛道而五彩纷呈的文化,应该不是夸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里逐渐走向个性与多元化,它怀抱中的宗教音乐理所当然地从这一母体吸收了充分的营养,从音乐形式到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都发
19 年10月26至3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召开。世界扬琴协会(CWA)于1999年在匈牙利成立,该协会目前有33个成员国家,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现已先后在匈牙利、瑞士、白俄罗斯、捷克、摩尔多瓦等国成功举办了14届,本届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是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举办有42场音乐会和11场讲座,来自亚洲
2016年6月20日晚7点,锡林浩特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成立30周年音乐会”。联合国总部、蒙古国马头琴中心、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代表、演奏家、学者以及国内的马头琴爱好人士参加了本次庆祝活动。  一、历史与传承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马头琴是一个符号性乐器,蒙语称“莫林·胡尔”(morin hugur)。宋代弓弦形式的“马尾胡琴”、元代“胡琴”
青年人演奏钢琴,指尖时刻激荡着绚丽的青春。而对于步入晚境的老人,他的手中则凝聚着人生大义,挥洒出一片夕阳的余辉。曾几何时,我们目睹过无数位年迈的大师,鲁宾斯坦、霍洛维茨、阿劳、塞尔金、布伦德尔,他们的演奏犹如灿烂的晚霞,永久定格在观众的记忆里。如今,83岁高龄的美国钢琴家、教育家加里格拉夫曼迈着悠然的步子踱到琴前,仅用左手演绎起他的人生哲学。  格拉夫曼1928年10月生于美国纽约,3岁开始学习钢
义村位于云南省维西县巴迪乡的西北部,与德钦县相邻,现有209户人家,人口920人,海拔2000米。这是一个以藏族和傈僳族为主体的边远山村,他们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荞麦等农作物为生。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也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居住的藏族人民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风俗习惯,婚俗就是其中的典型。  结义村的藏族婚俗有求婚、订婚、挑选良辰吉日、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