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的发表,学生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但是一般的学习方法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不一定实用;本文通过总结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得出:在听障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小组探究合作法对他们来说是有利于学习的。
关键词:教学;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一、 学情分析
2012级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有学生16人,全都是听障学生。今年他们进入三年级,按我校德育授课安排,本学期的课程为《哲学与人生》。对于我校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由于学生都是特殊學生,他们在入校之前,有的甚至都没有真正上过一天学,绝大多数学习基础都是很差的,而听障学生更是由于身体条件受限,导致认知水平相对同龄普通人,要低好几个级别,绝大多数都不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完整的说话与表达。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材内容处理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之外,我想到,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予以调整。听障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群体协作能力及模仿能力很强,于是我想到,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呢?众所周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增强记忆与理解,同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提升整个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于是我开始进行了尝试。
二、 案例
《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此课程内容中,关于事物的矛盾即事物具有两面性这个概念,在讲授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极其简单的,在他们的观点里,要么就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如何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呢?我曾经在一个听障学生班级里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偷东西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的回答完全统一而且坚决:“坏人!”但哲学的辩证观点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如此武断,而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偷东西的人,偷东西这个行为不好,但并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就不好。于是,我想到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4个小组,每组4人。讨论的题目是——请列举你生活中见到的事或物,并说明它们的两面性。奖励目标为:说出最多的小组获得奖励。
三、 具体实施方法
(一) 分组:上课之前的备课环节,我已经充分研究了学生的教室座位情况,我将学生分为三个能力级别——优、中、良,其中,“优”级别4人,“中”级别8人,“良”级别4人,而后在“优”和“良”级别中各选1人,分别编入1、2、3、4组,再从“中”级别中两两一组,编入1、2、3、4组,分组期间,也充分考虑到教室座次的邻近原则,尽量在不远距离调动的情况下进行分组,也可以避免学生产生疑虑。分组完毕后,各组围聚到一张桌子前,并自由选举出一位组长。
(二) 分组之后,我将小组内的具体分工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以第1小组为例,组内4个成员,要求每人轮流发言,将自己所想到的说出来,然后4位成员一起来讨论这件事物的两面性,由组长负责记录。
(三) 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只用眼睛观察学生们用手语讨论的情况,不做过多的干涉及引导,完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果然,这个课堂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起初担心会出现小组内4人中只有一个或两个人会有兴趣,但事实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即使平时比较少主动发言的同学,也非常积极的在小组中参与“讨论”。在经过1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后,我开始按照4个小组的轮流顺序进行讨论结果展示。起初担心小组成员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发言,而其他小组成员得不到锻炼效果,特意规定了小组成员每人至少发言一次,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发言非常踊跃,每个人都很愿意将自己想到的答案与他人分享,希望在老师这儿得到肯定。
(四) 接下来便是成果展示环节。这个环节进行得十分顺利,刚开始发言的同学有点紧张,会忘记将事物的两面性交代清楚,在我及时引导的同时,将全班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我和黑板上,因为黑板上我已经画好了表格,对他们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计数。他们每说完整一个事物,我就将这个事物写在与他们小组相对应的格子里。
(五) 教师的评价。关于教师的评价,我是在每展示完一个事物时,就及时地给予了评价。正确的便写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因为表格内的事物数量就是本小组最终的成绩,数量最多的组便是优胜组,将获得一份奖励。奖励通常是物质奖励,例如:本子、笔、吃的东西等等。
一堂课下来,成果展示满满一黑板,同学们的分析头头是道,完全不像以往很难说清楚一句话的状况。而我也明显感觉到,他们是真的理解到了这个知识点。当你再提出:“这样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件事情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这样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不会再单纯的回答你好或者坏,而是会很明白地告诉你:“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对于他们思考问题,接触社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四、 效果对比
为了对比小组学习与一般学习方法的效果,我在同年级的平行班——2012级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1班讲授这个内容时,采用的是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单独反馈的学习法。
1班共21位学生,学生中共有20位是听障学生。当我在课堂上将与2班相同的问题提出以后,同样给了10分钟思考的时间,并嘱咐他们可以用笔在本子上把想到的记下来。然后开始进行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开始时,没有人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后来我试着点了一位平时发言积极、基础也较好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才慢慢带动其他同学举手发言。在成果展示过程中,有同学因为自己想到的事物被他人抢先展示了,而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不愿意再举手,甚至有人开始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没有在看黑板和我了。再看看黑板上最终所有展示的成果,在量和质上都远没有达到2班的水平。
五、 对比结果分析
对以上两个班的课堂气氛及成果展示效果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习方法上。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首先给学生们设立了一个奖励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了他们的思维动力,使得学生们愿意积极的去思考,因而有更好的课堂气氛,而好的课堂气氛反之又能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里来,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在小组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相互模仿,使得思维得到开拓,因而得到的探究成果更多、涉及的面更广。再者,各个小组之间的相互竞赛,也提高了成果展示时对于其他小组所例举的事物的关注度,使得成果展示能成为更好的二次学习的时机。
由此案例,使得我认为,在听障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小组探究合作法对他们来说是有利于学习的。除了在课堂上开展此方法外,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及课外拓展,都可以尝试此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黄姝,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特教中专。
关键词:教学;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一、 学情分析
2012级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有学生16人,全都是听障学生。今年他们进入三年级,按我校德育授课安排,本学期的课程为《哲学与人生》。对于我校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由于学生都是特殊學生,他们在入校之前,有的甚至都没有真正上过一天学,绝大多数学习基础都是很差的,而听障学生更是由于身体条件受限,导致认知水平相对同龄普通人,要低好几个级别,绝大多数都不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完整的说话与表达。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教材内容处理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之外,我想到,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也予以调整。听障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群体协作能力及模仿能力很强,于是我想到,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呢?众所周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增强记忆与理解,同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提升整个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于是我开始进行了尝试。
二、 案例
《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此课程内容中,关于事物的矛盾即事物具有两面性这个概念,在讲授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极其简单的,在他们的观点里,要么就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如何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呢?我曾经在一个听障学生班级里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偷东西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的回答完全统一而且坚决:“坏人!”但哲学的辩证观点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如此武断,而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偷东西的人,偷东西这个行为不好,但并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就不好。于是,我想到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4个小组,每组4人。讨论的题目是——请列举你生活中见到的事或物,并说明它们的两面性。奖励目标为:说出最多的小组获得奖励。
三、 具体实施方法
(一) 分组:上课之前的备课环节,我已经充分研究了学生的教室座位情况,我将学生分为三个能力级别——优、中、良,其中,“优”级别4人,“中”级别8人,“良”级别4人,而后在“优”和“良”级别中各选1人,分别编入1、2、3、4组,再从“中”级别中两两一组,编入1、2、3、4组,分组期间,也充分考虑到教室座次的邻近原则,尽量在不远距离调动的情况下进行分组,也可以避免学生产生疑虑。分组完毕后,各组围聚到一张桌子前,并自由选举出一位组长。
(二) 分组之后,我将小组内的具体分工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以第1小组为例,组内4个成员,要求每人轮流发言,将自己所想到的说出来,然后4位成员一起来讨论这件事物的两面性,由组长负责记录。
(三) 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只用眼睛观察学生们用手语讨论的情况,不做过多的干涉及引导,完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果然,这个课堂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起初担心会出现小组内4人中只有一个或两个人会有兴趣,但事实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即使平时比较少主动发言的同学,也非常积极的在小组中参与“讨论”。在经过1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后,我开始按照4个小组的轮流顺序进行讨论结果展示。起初担心小组成员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发言,而其他小组成员得不到锻炼效果,特意规定了小组成员每人至少发言一次,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发言非常踊跃,每个人都很愿意将自己想到的答案与他人分享,希望在老师这儿得到肯定。
(四) 接下来便是成果展示环节。这个环节进行得十分顺利,刚开始发言的同学有点紧张,会忘记将事物的两面性交代清楚,在我及时引导的同时,将全班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在我和黑板上,因为黑板上我已经画好了表格,对他们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计数。他们每说完整一个事物,我就将这个事物写在与他们小组相对应的格子里。
(五) 教师的评价。关于教师的评价,我是在每展示完一个事物时,就及时地给予了评价。正确的便写到黑板上的表格里,因为表格内的事物数量就是本小组最终的成绩,数量最多的组便是优胜组,将获得一份奖励。奖励通常是物质奖励,例如:本子、笔、吃的东西等等。
一堂课下来,成果展示满满一黑板,同学们的分析头头是道,完全不像以往很难说清楚一句话的状况。而我也明显感觉到,他们是真的理解到了这个知识点。当你再提出:“这样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件事情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这样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不会再单纯的回答你好或者坏,而是会很明白地告诉你:“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对于他们思考问题,接触社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四、 效果对比
为了对比小组学习与一般学习方法的效果,我在同年级的平行班——2012级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1班讲授这个内容时,采用的是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单独反馈的学习法。
1班共21位学生,学生中共有20位是听障学生。当我在课堂上将与2班相同的问题提出以后,同样给了10分钟思考的时间,并嘱咐他们可以用笔在本子上把想到的记下来。然后开始进行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开始时,没有人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后来我试着点了一位平时发言积极、基础也较好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才慢慢带动其他同学举手发言。在成果展示过程中,有同学因为自己想到的事物被他人抢先展示了,而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不愿意再举手,甚至有人开始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没有在看黑板和我了。再看看黑板上最终所有展示的成果,在量和质上都远没有达到2班的水平。
五、 对比结果分析
对以上两个班的课堂气氛及成果展示效果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习方法上。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首先给学生们设立了一个奖励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了他们的思维动力,使得学生们愿意积极的去思考,因而有更好的课堂气氛,而好的课堂气氛反之又能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里来,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在小组中,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相互模仿,使得思维得到开拓,因而得到的探究成果更多、涉及的面更广。再者,各个小组之间的相互竞赛,也提高了成果展示时对于其他小组所例举的事物的关注度,使得成果展示能成为更好的二次学习的时机。
由此案例,使得我认为,在听障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小组探究合作法对他们来说是有利于学习的。除了在课堂上开展此方法外,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及课外拓展,都可以尝试此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黄姝,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特教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