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广场舞引发的问题是公共空间冲突的重要体现。经调查发现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冲突在政府管理下有了很大程度的缓和,市民公共空间意识普遍提升,但不同舞蹈团队之间因争夺地盘产生的冲突逐步增多,其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空间的缺乏。
关键词:公共空间;广场舞;冲突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2-01
随着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刚刚脱离家庭私密空间的市民如何分享公共领域成为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空间中的人们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来建立在亲近的共同性上的个体身份,为人们在复杂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而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同时潜藏着更多社会冲突的可能。随着近几年广场舞在现代城市不断发展扩大,与广场舞相关的矛盾也越来越频繁的走入大众视线。
本文通过对新乡市牧野广场,烈士陵园,部分家属院25个典型个案的结构访问,深入现实了解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基本情况,研究二者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矛盾冲突,及其原因和现状,探讨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有序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 对新乡市广场舞的探索研究
(一) 广场舞参与者与居民的冲突改善与弱化。
1.政府的加强管理与引导,大大减少广场舞相关活动的矛盾冲突,使广场舞活动走上更加有序规范的道路。在新乡市牧野广场有社会体育指导站的管理和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教授舞蹈,为50人以上的广场舞团队提供音响设备,除此之外还设有老年体协中心、体育局。
2.广场舞的时间空间的变化缓解了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冲突。目前新乡市区广场舞进行时间为早晚七点到九点左右,时间段并不是正常的休息时间;原先在家属院社区内活动的大部分转移到大型广场,距离居民居住区较远,所以现在几乎对居民休息影响减弱。
3.市民的公共空间意识显著增强。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体现了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 “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大部分广场舞参与者表示音箱的音量会尽量开到最低,如果与附近居民发生冲突会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
(二)存在不同舞蹈团队争夺地盘的冲突。
广场舞参与者之间存在不同舞种之间因为争夺空间,音响的音量互相影响而产生冲突的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在该空间的进入时间不同,冲突的表现形式为比谁放的声音更大到后来变为争吵,在警察调解后依然为冷战状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公共空间的缺乏和缺少政府相关政策和部门的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严重缺乏,资源的有限与不足加剧了人们的争夺和矛盾。
二、建议与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公共空间投入。
访谈对象普遍反映场地及锻炼设施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希望政府可以规划更多的场地给民众进行锻炼和活动。居民现在活动的场所不能遮阳挡雨,地面也不够平整,很少有居民锻炼的室内活动场所。
新乡市政府管理和调解表面上缓解了广场舞引发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供需矛盾,关于广场舞的争论才能够停息。当前,一味商品化的城市空间现状,与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强烈需求,正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许多城市宁愿花大资金建设体育公园、豪华体育馆,却不愿围绕社区建设公共空间。
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应有针对性地分析好居民群体真实诉求所需的条件与不足,加大公共空间建设投入,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增加的公共文化需求,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社区规划应弱化商业化,提供活动中心形成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平缓过渡。
调查中市民反映开发商销售房屋时原本向业主承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但业主入住后不久开发商即把老年人活动中心改成商业场所的情况。此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润,以景观式假山、喷泉等来营造社区,导致社区景观效果良好,但居民文娱活动空间不足。社区规划应在政府的监督下弱化商业化,提高公益化为居民提供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空间。
(三)对广场舞活动的标签与污名化。
“污名化”呈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称物”,它反映了两个社会群体之间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一个标签,最初可能只与某群体中的个体相连。随后,这一标签可能被更多人接受,用来指称某一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矛盾频发,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和网络舆论效应的扩散,使“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同时也被贴上了“噪音污染”,“扰民”的标签。但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广场舞引发的冲突已大大改善,市民公共空间意识增强,绝大部分都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从阶层结构来看,在当前社会,以中产阶层为代表的现代都市主流群体普遍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静而有序的。而广场舞代表的一种热闹聒噪的行为方式显然和他们的期待有所冲突。在当前的时代,价值观的碰撞从阶层、年龄,性别的维度凸显出来,年轻人所代表的“现代”越来越成为主导,老年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则越来越被遗忘和视为“落后”。所以因噪音问题而被泼粪的广场舞大妈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同情,反倒被认为“罪有应得”。但站在广场舞参与者的立场来看待这场冲突,恰是私人空间的扩张在侵蚀老人们的公共空间。广场舞议题正在考验着整个社会能否在冲突中找到出路,塑造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凯,“公共性”的没落到复兴――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对照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13
[2]曹志刚,多维解析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安排[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3]王芊霓,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J]文化纵横,2015
[4]罗小茗,城市空间:“广场舞”与实体书店[J]青年文化论坛,2014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校重点级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40031
作者简介:张鑫(1995.03-),女,汉族,河南郑州,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朱登艳(1995.01-),女,汉族,河南荥阳,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袁芳茹(1995.03-),女,汉族,河南商丘,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公共空间;广场舞;冲突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2-01
随着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刚刚脱离家庭私密空间的市民如何分享公共领域成为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空间中的人们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来建立在亲近的共同性上的个体身份,为人们在复杂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而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同时潜藏着更多社会冲突的可能。随着近几年广场舞在现代城市不断发展扩大,与广场舞相关的矛盾也越来越频繁的走入大众视线。
本文通过对新乡市牧野广场,烈士陵园,部分家属院25个典型个案的结构访问,深入现实了解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基本情况,研究二者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矛盾冲突,及其原因和现状,探讨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有序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一、 对新乡市广场舞的探索研究
(一) 广场舞参与者与居民的冲突改善与弱化。
1.政府的加强管理与引导,大大减少广场舞相关活动的矛盾冲突,使广场舞活动走上更加有序规范的道路。在新乡市牧野广场有社会体育指导站的管理和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教授舞蹈,为50人以上的广场舞团队提供音响设备,除此之外还设有老年体协中心、体育局。
2.广场舞的时间空间的变化缓解了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冲突。目前新乡市区广场舞进行时间为早晚七点到九点左右,时间段并不是正常的休息时间;原先在家属院社区内活动的大部分转移到大型广场,距离居民居住区较远,所以现在几乎对居民休息影响减弱。
3.市民的公共空间意识显著增强。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体现了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 “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大部分广场舞参与者表示音箱的音量会尽量开到最低,如果与附近居民发生冲突会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
(二)存在不同舞蹈团队争夺地盘的冲突。
广场舞参与者之间存在不同舞种之间因为争夺空间,音响的音量互相影响而产生冲突的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在该空间的进入时间不同,冲突的表现形式为比谁放的声音更大到后来变为争吵,在警察调解后依然为冷战状态。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公共空间的缺乏和缺少政府相关政策和部门的管理,城市公共空间的严重缺乏,资源的有限与不足加剧了人们的争夺和矛盾。
二、建议与启示
(一)政府应加大公共空间投入。
访谈对象普遍反映场地及锻炼设施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希望政府可以规划更多的场地给民众进行锻炼和活动。居民现在活动的场所不能遮阳挡雨,地面也不够平整,很少有居民锻炼的室内活动场所。
新乡市政府管理和调解表面上缓解了广场舞引发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供需矛盾,关于广场舞的争论才能够停息。当前,一味商品化的城市空间现状,与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强烈需求,正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许多城市宁愿花大资金建设体育公园、豪华体育馆,却不愿围绕社区建设公共空间。
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应有针对性地分析好居民群体真实诉求所需的条件与不足,加大公共空间建设投入,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增加的公共文化需求,这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社区规划应弱化商业化,提供活动中心形成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平缓过渡。
调查中市民反映开发商销售房屋时原本向业主承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但业主入住后不久开发商即把老年人活动中心改成商业场所的情况。此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开发商为追求商业利润,以景观式假山、喷泉等来营造社区,导致社区景观效果良好,但居民文娱活动空间不足。社区规划应在政府的监督下弱化商业化,提高公益化为居民提供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空间。
(三)对广场舞活动的标签与污名化。
“污名化”呈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将群体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成为在本质意义上与群体特征对应的“指称物”,它反映了两个社会群体之间一种单向“命名”的权力关系。一个标签,最初可能只与某群体中的个体相连。随后,这一标签可能被更多人接受,用来指称某一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广场舞参与者与附近居民的矛盾频发,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和网络舆论效应的扩散,使“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同时也被贴上了“噪音污染”,“扰民”的标签。但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广场舞引发的冲突已大大改善,市民公共空间意识增强,绝大部分都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从阶层结构来看,在当前社会,以中产阶层为代表的现代都市主流群体普遍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静而有序的。而广场舞代表的一种热闹聒噪的行为方式显然和他们的期待有所冲突。在当前的时代,价值观的碰撞从阶层、年龄,性别的维度凸显出来,年轻人所代表的“现代”越来越成为主导,老年人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则越来越被遗忘和视为“落后”。所以因噪音问题而被泼粪的广场舞大妈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同情,反倒被认为“罪有应得”。但站在广场舞参与者的立场来看待这场冲突,恰是私人空间的扩张在侵蚀老人们的公共空间。广场舞议题正在考验着整个社会能否在冲突中找到出路,塑造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凯,“公共性”的没落到复兴――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对照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13
[2]曹志刚,多维解析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安排[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3]王芊霓,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J]文化纵横,2015
[4]罗小茗,城市空间:“广场舞”与实体书店[J]青年文化论坛,2014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校重点级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40031
作者简介:张鑫(1995.03-),女,汉族,河南郑州,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朱登艳(1995.01-),女,汉族,河南荥阳,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袁芳茹(1995.03-),女,汉族,河南商丘,大学本科,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