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讨论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引发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内涵,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练习 语感生成 语言表达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处理、运用教材,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内涵,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内涵,锤炼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素养。
一、斟酌词句意蕴,重视语言练习
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特色,采取相关有效的阅读活动策略,运用比较、换词等方法,引发学生对文本词句进行推敲斟酌,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感受到文本内涵的立体化、形象化,真切地感受文本和语言表达方法,逐渐提升语言感受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训练,或进行书面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文中语句: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悟、研读这两个语句,揣摩桂林山水的特点。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词语对比等方法,对语句中“静”“清”“绿”和“奇”“秀”“险”这6个词语进行对比研读,体验并感悟出这6个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刻画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个性化理解语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静”“清”“绿”或“奇”“秀”“险”,在小组中说说某一种事物的特点,再动笔进行仿写。又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教师出示训练题:我读到__这几句话十分感动,因为__。生1:“我读到‘他听到谈话声……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这几句话特别感动。因为黑人少年为了给陌生人游客送一个木雕,专门跑到宾馆来。”生2:“黑人少年的诚意令我十分感动。他不但专程跑来,而且非要等到我不可。”生3:“我读到‘少年连连摆手……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几句话特别感动。因为少年的大方令我非常感动。他是卖木雕的,做生意本来就是为了赚钱,他竟然不要钱。”学生通过直面文本,揣摩、品悟文本的语句,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可以锤炼语言表达能力,生成和提升语感。
二、诵读文本语言,促进语感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时,应通过诵读文本语言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韵味,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气势,体验作者运用准确的词汇、生动的遣词造句、巧妙的布局谋篇,以及感人的情趣,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语言节奏的错落有致,严谨的篇章结构,可使学生通过诵读展开合理想象,将文本书面语言内化为自身的阅读感受,从而体会文本的情感,感悟文本创设的意境,夯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感和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等语段。语句中的“不能动弹”“不能睡觉”“风吹雨淋”充分体现了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再想象失去人身自由,遭受蚊虫叮咬、雷电劈打的普罗米修斯的种种痛苦。有了这些阅读体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此时此刻,学生自然把普罗米修斯坚定、无私、刚毅的性格特点充分地表达出来,深刻感悟普罗米修斯甘愿受千难万苦、献出生命,就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这种想象后的诵读活动,学生深刻领悟了文本的中心内涵,体会到了文本语言准确的描述。又如,教学《观潮》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呢?是怎么‘奇’呢?文中的哪些语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学生熟读文本语言后,体验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过后的景象,感悟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朗读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学生诵读第3、4自然段,再次感受并积累描写声音的词汇,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以及写形态的词汇,如“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等。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积累和内化丰富的文本语言,领悟文本表达的中心,掌握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熏陶阅读情感,从而促进语感能力的生成。
三、细读文本插图,训练语言表达
文本插图反映文本内涵,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意境,也是对文本内涵的补充。教师理应有效地利用文本插图,引导学生细读,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过滤、提炼学生的阅读观点,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和生活经验,积淀学生的语感素养,引发学生阅读思维,锤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阅读时空,实现交融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生成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教师可让学生认真观察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猫头鹰当上“万兽之王”后,什么样子才是“神气极了”。通过观察与探究,学生看到图中的猫头鹰挺着胸脯,挥动着翅膀,神情得意地向动物们下令,从而理解了“神气极了”这个词句。此时,文中的插图把语言文字形象化,插图把难以理解的词句意思内化成学生语言。又如,教学《珍珠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第14自然段的内涵,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进行解读,然后提出思考题:“图中的作者正在笑什么?”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朗读文中语句,观察文中的插图,相互讨论研读。生1:“作者笑小珍珠鸟那么调皮,不回窝里睡,却趴在自己的肩膀上睡着了。”生2:“作者笑了,小珍珠鸟,你玩累了吧,趴在我的肩膀上不怕摔下来了吗?”生3:“作者笑小珍珠鸟胆子大,不怕被他把它抓起来。”生4:“作者的笑,认为小珍珠鸟已经把他当成好朋友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话敢说,阅读想象获得拓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言练习 语感生成 语言表达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处理、运用教材,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内涵,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内涵,锤炼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素养。
一、斟酌词句意蕴,重视语言练习
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特色,采取相关有效的阅读活动策略,运用比较、换词等方法,引发学生对文本词句进行推敲斟酌,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之处,感受到文本内涵的立体化、形象化,真切地感受文本和语言表达方法,逐渐提升语言感受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训练,或进行书面的习作训练,使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文中语句: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品悟、研读这两个语句,揣摩桂林山水的特点。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词语对比等方法,对语句中“静”“清”“绿”和“奇”“秀”“险”这6个词语进行对比研读,体验并感悟出这6个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刻画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个性化理解语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静”“清”“绿”或“奇”“秀”“险”,在小组中说说某一种事物的特点,再动笔进行仿写。又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教师出示训练题:我读到__这几句话十分感动,因为__。生1:“我读到‘他听到谈话声……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这几句话特别感动。因为黑人少年为了给陌生人游客送一个木雕,专门跑到宾馆来。”生2:“黑人少年的诚意令我十分感动。他不但专程跑来,而且非要等到我不可。”生3:“我读到‘少年连连摆手……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几句话特别感动。因为少年的大方令我非常感动。他是卖木雕的,做生意本来就是为了赚钱,他竟然不要钱。”学生通过直面文本,揣摩、品悟文本的语句,体验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可以锤炼语言表达能力,生成和提升语感。
二、诵读文本语言,促进语感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时,应通过诵读文本语言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韵味,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气势,体验作者运用准确的词汇、生动的遣词造句、巧妙的布局谋篇,以及感人的情趣,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语言节奏的错落有致,严谨的篇章结构,可使学生通过诵读展开合理想象,将文本书面语言内化为自身的阅读感受,从而体会文本的情感,感悟文本创设的意境,夯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感和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等语段。语句中的“不能动弹”“不能睡觉”“风吹雨淋”充分体现了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再想象失去人身自由,遭受蚊虫叮咬、雷电劈打的普罗米修斯的种种痛苦。有了这些阅读体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此时此刻,学生自然把普罗米修斯坚定、无私、刚毅的性格特点充分地表达出来,深刻感悟普罗米修斯甘愿受千难万苦、献出生命,就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这种想象后的诵读活动,学生深刻领悟了文本的中心内涵,体会到了文本语言准确的描述。又如,教学《观潮》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呢?是怎么‘奇’呢?文中的哪些语句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学生熟读文本语言后,体验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过后的景象,感悟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朗读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学生诵读第3、4自然段,再次感受并积累描写声音的词汇,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以及写形态的词汇,如“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等。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积累和内化丰富的文本语言,领悟文本表达的中心,掌握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熏陶阅读情感,从而促进语感能力的生成。
三、细读文本插图,训练语言表达
文本插图反映文本内涵,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意境,也是对文本内涵的补充。教师理应有效地利用文本插图,引导学生细读,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过滤、提炼学生的阅读观点,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和生活经验,积淀学生的语感素养,引发学生阅读思维,锤炼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阅读时空,实现交融文本作者、教师、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生成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教师可让学生认真观察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猫头鹰当上“万兽之王”后,什么样子才是“神气极了”。通过观察与探究,学生看到图中的猫头鹰挺着胸脯,挥动着翅膀,神情得意地向动物们下令,从而理解了“神气极了”这个词句。此时,文中的插图把语言文字形象化,插图把难以理解的词句意思内化成学生语言。又如,教学《珍珠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第14自然段的内涵,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进行解读,然后提出思考题:“图中的作者正在笑什么?”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朗读文中语句,观察文中的插图,相互讨论研读。生1:“作者笑小珍珠鸟那么调皮,不回窝里睡,却趴在自己的肩膀上睡着了。”生2:“作者笑了,小珍珠鸟,你玩累了吧,趴在我的肩膀上不怕摔下来了吗?”生3:“作者笑小珍珠鸟胆子大,不怕被他把它抓起来。”生4:“作者的笑,认为小珍珠鸟已经把他当成好朋友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话敢说,阅读想象获得拓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