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君主们经常举行与诸侯的朝会。朝会的仪式很隆重,各路诸侯带着各地最珍贵的土特产在台下等候君主的传诏进贡。其实,这种耗费巨大的朝会并无重大的决策意义,更多的是君主们显示权威,诸侯们争逐名利,夸富比贵。而且,各路诸侯所带的土特产也并非都是本地特产,也有为投君主所好,以其它地方的特产来应付罢了。商朝第一任君主汤对伊尹说:“诸侯们的进贡,有的并没有把本土最好的特产贡献,而是以其它地方的特产来应付。现在我想依据各地所出的特产作贡物,你就制定四方进献的法令吧!”伊尹受命而作《四方令》。
商朝《四方令》最早记载珍珠为指定贡品
《四方令》命令今后各路诸侯都要以当地特产作贡品,其中,“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国,要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毛、菌地的鹤、矮脚狗作为贡物。”这是珍珠作为指定贡品的最早记载,时间约在公元前17世纪初。
《四方令》中所称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国,就是包括古合浦在内的“百越”,合浦古属百越中的南蛮,《后汉书·南蛮传》中说:“南蛮,今乌浒人是也。”据《壮族通史》考证,乌浒就是合浦的越语发音。如《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光和元年,交趾、合浦乌浒蛮反叛。”由此可知,早在商汤时期,合浦地区所产的珍珠就被征集为贡品。这个事典记载在《商书·伊尹朝献》中。
《淮南子·人间训》称秦始皇兵发岭南是:
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
这里虽是一家之言,但可见,当时包括合浦地区在内的“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确实已经很有知名度了。
汉武帝设置合浦郡后,合浦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等区域优势得到了激活及开发,特别是合浦珍珠市场的功能迅速扩展。原先,人们只是用珍珠来交换粮食,作为赖以谋生的主要物资,由此形成了以珍珠为主的,以物易物的市场,也就是原始珠市。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珠市的交换的品种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流的方式不断增加,市场的辐射力也不断地扩大。南流江黄金水道开通后,在合浦珠市效应的牵动下,一个以合浦珍珠为主导商品,由中原的丝绸、农具和诸夷奇石异物等组成的商品物流集散中心在合浦古港口形成。中原商贾带着丝绸来到合浦珠市销售,以经营所得采购合浦珍珠带回中原销售获取厚利;东南亚、印度洋一带的客商从海路而至,带着琉璃、玛瑙等奇珍异宝到合浦珠市销售,以经营所得采购中原丝绸。于是就形成了“先有珠(合浦珍珠),形成市(珠市),引来丝(丝绸),建立港(对外贸易港口始发港),开通路(海上对外贸易通道)”的产业依存关系。
朝廷依托这些关系条件建立了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并纳入官府管理,对外贸易的航线得到迅速扩展伸延。合浦珠市也随后成为著名的古代“广东四市”(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合浦珠市、罗浮药市)之一。
王章妻合浦贩珠传奇
“王章妻”在合浦珠市的奇特经历,很大程度提高了合浦珍珠的知名度,增加合浦珠市的传奇色彩。
西汉元帝(前48-前33年)时,京兆尹王章向皇帝举报辅政帝舅大将军王凤独断专行,结党营私的劣行。王章因此被王凤忌恨,被王凤设局诬陷大逆之罪而被处死。家产被没收,妻子、儿女也受牵连,流放到合浦。
王章妻是一个很有胆识和才干的女人。早年王章求学长安(今西安)时,生活十分清苦。有一年冬天,王章重病,夫妻俩只能在地上铺杂草作床,身上盖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王章因此一度绝望,裹在牛衣中哭起来。王章妻大声激励丈夫。王章很受感动。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这就是成语“牛衣对泣”的源起。
在流放地合浦,王章妻凭着她的勤劳耐苦和远见卓识,充分利用王章当京兆尹时在京城积累的人脉,在合浦开展采珠经营。数年之后,获得了巨额资产。王凤死后,王章平反昭雪,王章妻和子女们得以回到故乡。在泰山太守帮助下,用经营合浦珍珠所得赎回了被没收变卖的家产。王章妻被贬合浦采珠经营竟致巨富的经历,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对提高合浦珍珠的知名度,推动合浦珍珠的市场经营运转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王章妻的事典可以看出,合浦珠市起码在西汉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市场幅射力。这比《后汉书·孟尝传》中记载的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的事迹早了150多年。从《后汉书·孟尝传》的记载中又可知,当时珠民们在珠市“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也就是说,珠市与民生是息息相关的。
权贵貢珠求偏安
古代珠市贸易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民间贸易,一是官方贸易。官方贸易带有“配额”性质,有翻译,有专用的商船,有固定的客户,有定期航班。官方贸易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珠品位要求严。民间贸易的平台是民间珠市,以珠易米,以珠换取生活所需。而珠市也是地方官府和权贵们索取合浦珍珠,进贡帝王以谋取利益的主要渠道。
东汉末,时任“绥南中郎将”的士燮,受命董督交趾七郡。他的弟弟士壹任合浦太守,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任南海太守和九真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占据岭南,士燮投靠孙权。孙权称帝后,士燮将儿子送至吴国为人质以表忠心,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时称士燮“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磐,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为了维持自己相对独立的现状,虽然战乱不断,士燮对孙权的进贡却没有中断过,又被孙权拜安远将军,进封龙度亭侯。因此,士燮在交州合浦的统治得以延续,“在郡四十馀岁”。我们从中还可以了解到,时任合浦太守的士壹每次都向孙权进贡战马数百匹,都是通过珠市经营所得购买的。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市的规模。五代十国(907-960年)时,合浦属南汉政权势力范围。南汉后主刘银更是嗜珠如命,奇招百出。他在宫廷中建有昭阳殿,据史料记述,昭阳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珠玑充积库内”。更离谱的是,还专门在殿中挖了一个大水渠,“浸以真珠”作珠池,还经常请中原来的富豪商贾前来参观,“由之而称强盛”“其余宫室,殿宇悉同之”,嗜珠之风,令人惊叹。赵宋王朝建立后,刘银为了求得偏安,在合浦拼命搜括珍珠作为贡品献给宋太祖。为了获得更多的珍珠,刘镶专门在合浦设置了一个“媚川都”。“都”是古代的军事建制,每都士兵200或不等。刘賬在合浦设“媚川都”后,派出的士兵是8000多名,由此开辟了以军队采珠的恶例。“南汉刘賬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人海采珠,溺死者甚众。”(《读史方舆纪要》) 《五国故事》中记述:
铱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热府库。宝货之外,其真珠至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也就是说,经过精选收藏的上等极品珍珠就有46瓮,而散放于他处及用作饰物的,更是不计其数了。
“珠还合浦”出状元
合浦珍珠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的传奇丰富精彩,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商贾贩夫与合浦珍珠结缘的记载不绝于历代史籍。中唐时期“珠还合浦”出状元的传奇事典就是其中之一。
唐贞元七年(791年),科举考试进士科的试题是《珠还合浦赋》,获得这科状元的是闻州人(今四川阆中县)尹枢,时年70多岁了。而尹枢获得该科状元,更是带有传奇色彩。
那一年,参加该科考试的考生有500多人,而取进士仅30人,竞争相当激烈。
尹枢所作的《珠还合浦赋》以四、六句式为主,全文仅70句,约450字,确实是短小精悍、文采飞扬。如在描写合浦珠去复还时这样写道:“想夫旋返之仪,圆明可期。辉如电转,粲若星驰。光浦溆,窜蛟螭。映沙砾,晃涟漪。”“于是焕清濑,辉浅湾。奔璀粲,走谰斑。”极尽渲染,神来之笔,一气呵成,文采流畅、富丽。当然,真正让尹枢获得状元桂冠的,不仅是他的文采才华,而是“自放状头”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气质。
唐贞元七年辛未科以《珠还合浦赋》为殿试题,不但得出了一个古稀状元,还出了4个宰相,他们是令狐楚、窦楚、皇甫铸、潇免。这篇《珠还合浦赋》可谓极具人文色彩。
以合浦珍珠为公主封号
合浦公主原名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第17个女儿。唐太宗还亲自为她选定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为驸马,但高阳公主个性十分骄横,根本不把房玄龄放在眼里。房玄龄死后不久,她就教唆丈夫与大伯房遗直分财产,还诬陷房遗直,搞得家宅不宁,恶名传扬。唐太宗知道后大加斥责,高阳公主由此失宠。
太宗死后,高宗即位,高阳公主继续横行作乱。房遗直上书唐高宗,列举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罪状。永徽四年(653年),高宗诏令将房遗爱等处斩,时年27岁的高阳公主被赐自尽。显庆年间(656-661年),唐高宗追赠高阳公主“合浦公主”的封号,以“合浦珠还”之意,寄寓亲情失而复归。
因合浦珍珠而存世的事典史迹
成语“合浦珠还”,起源于东汉汉顺帝(126-144年)至汉桓帝(147-167年)时期,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而“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復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合浦珠还”由此被喻为失而复得的事物。此后,人们在为孟尝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的同时,更对“合浦珠还”赋予了千秋百世的期待,“合浦珠还”所寄寓的深刻廉政吏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三国时期,孙吴设置珠官郡,是合浦以珠为地名的最早记录。
东晋咸和元年(371年),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在海底得到了一个佛光焰,这是用珍珠贝壳作原料涂制的佛像配件。莫高窟第323窟的“东晋扬州出金像”(又称合浦石佛浮江图)佛教史迹画,就是以此为题材绘制的。
南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合浦郡旧地越州有人向齐武帝进献径长3寸、呈佛像思维状的合浦珍珠。齐武帝专门下旨在京城南京建了一座佛寺来供奉这颗珍珠佛像,这间佛寺就叫禅灵寺。
唐贞观六年,朝廷在合浦置珠池县。
五代十国时(907-960年),南汉政权为采珠而在合浦专设媚川都。
位于今北海市白龙村的白龙珍珠城,于明洪武初创建。据现代考古发掘测算,白龙珍珠城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321米,东西宽233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白龙城的城墙在夯制时,每夯一层黄土就加一层珠贝用以代替石子,层层夯实,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白龙城城墙的独特现象,见证了当年盛产珍珠的状况。白龙珍珠城同时又是廉州水师右营龙门营的协防要塞,曾驻兵1500多名。史载,城内依次设有防御千户所衙门、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司衙门、盐场大使署、水师都守署等。
因为珍珠,合浦产生了本土传世粤剧《珠还合浦》。这是迄今为止,在南珠文化领域中,最完整地记述“珠还合浦”这一神话传说的唯一的文艺作品。粤剧《珠还合浦》自1958年8月完成演出第一稿后,又先后进行过9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场神话粤剧《珠还合浦》。粤剧《珠还合浦》曾被国家文化部选调进京演出,并被定为地方保留剧目。
因为珍珠,合浦有了采珠节、北海有了国际珍珠节,这些节庆成为增进国内外了解合浦、北海,扩大经济技术、商贸合作、文化交流,展示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展示南珠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因珍珠制定产业政策
合浦珍珠自汉朝建立官方管理的珠市后,市场经营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三大消费经贸群体:
一是“中国往商者”。他们数量庞大,他们的珍珠交易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经营取利,经营周转速度快。二是从中原移民来的定居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稳定的基本消费层次,他们懂得合浦珍珠的市场价值,又是直接与合浦珠民进行商贸易往来的消费群体,对珠民的商业意识推动作用很大。三是从东南亚及印度洋来中国做黄金、丝绸生意的商人群体。他们人数不是很多,但消费规模很大,他们不仅带明珠、琉璃、玛瑙、水晶等珠宝奇石来中国交换黄金丝绸,还有陶瓷、茶叶等,由于中原及内地的其它中心城市的消费者已把合浦珍珠当作一种高贵的“时尚”象征,面对着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外夷商贾们将这些泊来品销往中原及内地的其它中心城市时,也在合浦收购珍珠到中原去转手买卖。这样一来,无形中推动了合浦珍珠的扩展和提高商业化程度。
合浦珍珠的市场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珠业的发展。于是,独具特色的合浦采珠业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中产生了。采珠业和珠市经营,由此成为推动合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成为朝廷重要的岁赋来源。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扩大采珠业的规模和收成产量,官府开始介入采珠业的管理。三国时,孙权设置珠官郡,将合浦采珠业纳入了官府管理的序列。合浦珍珠产业不但直接涉及民生,还直接影响着朝廷的经济决策。历朝历代都围绕着合浦珍珠产业的开发与禁采进行争论。
如吴陶璜在接受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武昌都督时,向司马炎递交了《上言宽合浦珠禁》书:
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
司马炎批示“并从之”。即开放珠池,让珠民能采珠为生。
唐广德二年(764年),宁龄先在向唐代宗进言合浦珍珠产业举措的《珠还合浦状》称:
合浦县海内珠池,自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二十年间,阙于进奉。今年二月十五日珠还旧浦。臣按南越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地元敕封禁,臣请采进许之。
唐懿宗时,曾专门下诏:
廉州珠池,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罢廉州贡珠,散蛋丁。
元延祐四年(1317年),朝廷在合浦设置了提举采珠司,专门管理合浦珍珠的珠市交易,当然也包括珍珠的对外贸易。提举采珠司作为一个专门管理机构,对推动珠市的规范化经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两广总督村富在嘉靖八年(1529年)十二月至嘉靖九年(1530年)十月不到一年间,连续向朝廷上奏了《乞罢珠疏》《乞罢内臣疏》,这反映了合浦的珍珠物产及产业对当时社會的影响很大。
合浦珍珠产业发展被提到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史治的高度,说明合浦郡珍珠物产及产业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合浦珠市风情万千
唐朝项斯有《蛮家诗》颇为传神地描写珠市盛况:
领得卖珠钱,
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
打鼓式新船。
醉后眠神树,
耕时语瘴烟。
不逢寒便老,
相知莫知年。
这真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在珠市中卖了珍珠的珠民,斜倚在马援纪功立威的铜柱边,一边喝酒,一边看杂技表演,一边观看新船下的盛典……
宋廉州团练使陶弼在其《三山亭》诗中描述合浦与占城之间密切的商贸往来情形是“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占城,位于今越南北部。可见两地商贸往来之密切,也印证了合浦珠民以珠换米的交易方式。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珠民们被奸商欺骗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此进行了揭露:
珠熟之年,蛋家不善为价,冒死得之,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即入其手,即分为品等,铢两而卖之城中。又经数手,乃至都下,其价递相倍蓰,至于不赀。
意思是说,合浦珍珠在海丝路珠市的交易中,“又经数手”,到了各国的都市或中原城市,不但身价“递相倍蓰”,而且供不应求。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为了探究广东古代四大专业市场之一的合浦廉州珠市,专门乘船沿海西行,来到廉州湾后,从南流江人海支流西门江逆江而上,来到了廉州古城西门古渡旁的卖鱼桥。这里是古代的珠市所在,珠市所见使他大开眼界:
在廉州城西卖鱼桥畔,盛平时,蚌壳堆积,有如玉阜。土人多以珠肉饷客,杂姜齑食之,味甚甘美,其细珠若粱粟者,亦多实于腹中矣。
实地考察了廉州珠市的珍珠贸易和珠民烹制珍珠贝肉待客的情景后,屈大均写了《合浦珠市》一诗:
海上集珠市,
城中尽竹房。
居临鲛室近,
望入象林长。
“海上集珠市,城中尽竹房”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出珠民、商家在珠池现场交易的情景。“居临鲛室近”是指合浦珠民得珠池的优势采珠之利。古人认为珍珠是海底居住的“鲛人”眼中流出的泪水成的,合浦珠民与“鲛人”居所邻近,因此采珠多。珠商们为了收得好珠,不待采珠船上岸就急不可耐地跑到珠池海面去收购了。有的甚至是租船出海收购,或者直接住到采珠蛋户居住的水上艇屋里来收购,如此一来,海上珠市便热闹起来,引得“一舟才过一舟呼”“依旧连筐献海人”。这一幅幅动人的原生态珠市景象,就是合浦风情万千古珠市中的一个缩写。
结束了廉州珠市的考察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评述:
舍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日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这就是合浦珍珠被称作南珠的开始。此后,南珠作为合浦珍珠的专有代称,品贵天下,享誉天下。
千秋神韵古珠池
合浦有“七大古珠池”之称,但这七大古珠池只是古代对分布在合浦海域中,生长着合浦珠母贝的珠池统称。其实,自古以来存名史籍的合浦古珠池有17个之多,只不过青莺、断望、杨梅、乌泥、白沙、平江、乐民这7个古珠池最出名罢了。其他10个即永安、白龙、望断、猪沙、海诸、对达、手巾、海猪沙、竹林、独揽沙。这17个珠池,除了乐民池在广东廉江(古属合浦)外,其它都是在今北海境内的海域。乌泥池则是合浦古珠池中,唯一一个存名存址至今的千年古珠池。
合浦珠池的分布地域,见诸历代志书的图经志,大致可以确定为:东起雷州,西至东兴。珠池的区域覆盖了从广东雷州半岛到广西防城东兴一带古属合浦郡的北部湾海域,形成了合浦珍珠捕捞产业圈。以合浦珠池为依托形成的广阔珍珠捕捞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和介入。
珠池孕育珍珠,珍珠成就合浦。合浦承载珠市,珠市招来商贾,商贾带动商机,这一切共同催生了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珠池中沉淀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最丰富厚重,历朝历代关于合浦珠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史籍。有悲欢离合,有惊险传奇,有人间期盼,也有病苦吟哦。珠池最能反映出社会状况、珠民生活,珠池是合浦郡民赖以为生的聚宝盆,但也是记录珠民血泪史的见证。 最早把合浦珠池纳入中央管理体制的是西晋的司马炎。司马炎在消灭东吴政权后,统一了中国,于280年下令撤销珠崖、儋耳两郡,并入合浦。第二年,司马炎即“诏定兵防珠禁”,也就是設置固定的军事编制单位去驻守、管理珠池,不准民间到珠池去采珠。
最早记录合浦珠池状况的是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该书的“廉州珠”条下记述: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大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如豌豆大者,常珠;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晒干,谓之珠母。容桂人率将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粟,乃知蚌随小大,胎中有珠。
这段关于廉珠池记述极为经典,为后世所广泛引用。记述中反映出这样的一种社会生活现状:合浦珠池盛产珍珠,每年都要向官府纳贡。每当采珠的季节里,太守都得亲到珠池,监督珠民采珠,珠民要进入深不可测的池底才能采到符合进贡的珍珠。当时合浦珠池所产的珍珠一般都有豌豆那么大。不时也能够采到弹丸大小的珍珠。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池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很好的。
最早记录珠池采珠情况的是宋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其《桂海虞衡志》记述:
惟蜒能没水探取。榜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髻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蜒死矣。
最早大规模珠池采珠行动是明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的大采珠行动。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这次共动用了船600只,兵夫8000名,历时三月有余。病故军壮船夫300多名,溺死军壮船夫280多名,及风浪打坏船大小76只,又漂流无着船30只。经过明朝弘治、嘉靖(嘉靖年间采珠9次)以后竭泽而渔的采撷,合浦珠池元气大伤,此后再难恢复往日的盛况了。
最早详细记述采珠工具的,当属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其中记述了几种在珠池采珠的改良方法:扬帆采珠法、竹芭沉底采珠法、没水采珠法、掷蔫御旋采珠法等。
屈大均《广东新语》也记述了采珠之法:
以黄藤丝棕及人发纽合为榄,大径三四寸,以铁为琵。以二铁轮绞之,缆之收放,以数十人司之,每船琶二,缆二,轮二,帆五六。其缆系船两旁以垂筐,筐中置珠媒引珠,乘风帆张,筐重则船不动,乃落帆收琶而上。
屈大均还赋诗数首描述珠池采珠的情景,今择其二如:
珠池千里水茫茫,
蚌蛤秋来食月光。
取水月中珠有孕,
精华一片与天长。
暮春争赛白龙池,
挂席乘潮采不迟。
千尺赢筐垂海底,
翻波不使巨鱼知。
(作者系合浦文化学者)
商朝《四方令》最早记载珍珠为指定贡品
《四方令》命令今后各路诸侯都要以当地特产作贡品,其中,“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国,要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鸟羽毛、菌地的鹤、矮脚狗作为贡物。”这是珍珠作为指定贡品的最早记载,时间约在公元前17世纪初。
《四方令》中所称正南方的瓯骆、邓国、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国,就是包括古合浦在内的“百越”,合浦古属百越中的南蛮,《后汉书·南蛮传》中说:“南蛮,今乌浒人是也。”据《壮族通史》考证,乌浒就是合浦的越语发音。如《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光和元年,交趾、合浦乌浒蛮反叛。”由此可知,早在商汤时期,合浦地区所产的珍珠就被征集为贡品。这个事典记载在《商书·伊尹朝献》中。
《淮南子·人间训》称秦始皇兵发岭南是:
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
这里虽是一家之言,但可见,当时包括合浦地区在内的“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确实已经很有知名度了。
汉武帝设置合浦郡后,合浦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等区域优势得到了激活及开发,特别是合浦珍珠市场的功能迅速扩展。原先,人们只是用珍珠来交换粮食,作为赖以谋生的主要物资,由此形成了以珍珠为主的,以物易物的市场,也就是原始珠市。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珠市的交换的品种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流的方式不断增加,市场的辐射力也不断地扩大。南流江黄金水道开通后,在合浦珠市效应的牵动下,一个以合浦珍珠为主导商品,由中原的丝绸、农具和诸夷奇石异物等组成的商品物流集散中心在合浦古港口形成。中原商贾带着丝绸来到合浦珠市销售,以经营所得采购合浦珍珠带回中原销售获取厚利;东南亚、印度洋一带的客商从海路而至,带着琉璃、玛瑙等奇珍异宝到合浦珠市销售,以经营所得采购中原丝绸。于是就形成了“先有珠(合浦珍珠),形成市(珠市),引来丝(丝绸),建立港(对外贸易港口始发港),开通路(海上对外贸易通道)”的产业依存关系。
朝廷依托这些关系条件建立了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并纳入官府管理,对外贸易的航线得到迅速扩展伸延。合浦珠市也随后成为著名的古代“广东四市”(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合浦珠市、罗浮药市)之一。
王章妻合浦贩珠传奇
“王章妻”在合浦珠市的奇特经历,很大程度提高了合浦珍珠的知名度,增加合浦珠市的传奇色彩。
西汉元帝(前48-前33年)时,京兆尹王章向皇帝举报辅政帝舅大将军王凤独断专行,结党营私的劣行。王章因此被王凤忌恨,被王凤设局诬陷大逆之罪而被处死。家产被没收,妻子、儿女也受牵连,流放到合浦。
王章妻是一个很有胆识和才干的女人。早年王章求学长安(今西安)时,生活十分清苦。有一年冬天,王章重病,夫妻俩只能在地上铺杂草作床,身上盖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王章因此一度绝望,裹在牛衣中哭起来。王章妻大声激励丈夫。王章很受感动。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这就是成语“牛衣对泣”的源起。
在流放地合浦,王章妻凭着她的勤劳耐苦和远见卓识,充分利用王章当京兆尹时在京城积累的人脉,在合浦开展采珠经营。数年之后,获得了巨额资产。王凤死后,王章平反昭雪,王章妻和子女们得以回到故乡。在泰山太守帮助下,用经营合浦珍珠所得赎回了被没收变卖的家产。王章妻被贬合浦采珠经营竟致巨富的经历,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对提高合浦珍珠的知名度,推动合浦珍珠的市场经营运转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王章妻的事典可以看出,合浦珠市起码在西汉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市场幅射力。这比《后汉书·孟尝传》中记载的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的事迹早了150多年。从《后汉书·孟尝传》的记载中又可知,当时珠民们在珠市“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也就是说,珠市与民生是息息相关的。
权贵貢珠求偏安
古代珠市贸易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民间贸易,一是官方贸易。官方贸易带有“配额”性质,有翻译,有专用的商船,有固定的客户,有定期航班。官方贸易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珠品位要求严。民间贸易的平台是民间珠市,以珠易米,以珠换取生活所需。而珠市也是地方官府和权贵们索取合浦珍珠,进贡帝王以谋取利益的主要渠道。
东汉末,时任“绥南中郎将”的士燮,受命董督交趾七郡。他的弟弟士壹任合浦太守,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任南海太守和九真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占据岭南,士燮投靠孙权。孙权称帝后,士燮将儿子送至吴国为人质以表忠心,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时称士燮“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磐,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为了维持自己相对独立的现状,虽然战乱不断,士燮对孙权的进贡却没有中断过,又被孙权拜安远将军,进封龙度亭侯。因此,士燮在交州合浦的统治得以延续,“在郡四十馀岁”。我们从中还可以了解到,时任合浦太守的士壹每次都向孙权进贡战马数百匹,都是通过珠市经营所得购买的。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市的规模。五代十国(907-960年)时,合浦属南汉政权势力范围。南汉后主刘银更是嗜珠如命,奇招百出。他在宫廷中建有昭阳殿,据史料记述,昭阳殿“以金为仰阳,银为地面”“珠玑充积库内”。更离谱的是,还专门在殿中挖了一个大水渠,“浸以真珠”作珠池,还经常请中原来的富豪商贾前来参观,“由之而称强盛”“其余宫室,殿宇悉同之”,嗜珠之风,令人惊叹。赵宋王朝建立后,刘银为了求得偏安,在合浦拼命搜括珍珠作为贡品献给宋太祖。为了获得更多的珍珠,刘镶专门在合浦设置了一个“媚川都”。“都”是古代的军事建制,每都士兵200或不等。刘賬在合浦设“媚川都”后,派出的士兵是8000多名,由此开辟了以军队采珠的恶例。“南汉刘賬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人海采珠,溺死者甚众。”(《读史方舆纪要》) 《五国故事》中记述:
铱为天兵所败,其下乃燔热府库。宝货之外,其真珠至美者,凡四十有六瓮焉。
也就是说,经过精选收藏的上等极品珍珠就有46瓮,而散放于他处及用作饰物的,更是不计其数了。
“珠还合浦”出状元
合浦珍珠在历史长河中演绎的传奇丰富精彩,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商贾贩夫与合浦珍珠结缘的记载不绝于历代史籍。中唐时期“珠还合浦”出状元的传奇事典就是其中之一。
唐贞元七年(791年),科举考试进士科的试题是《珠还合浦赋》,获得这科状元的是闻州人(今四川阆中县)尹枢,时年70多岁了。而尹枢获得该科状元,更是带有传奇色彩。
那一年,参加该科考试的考生有500多人,而取进士仅30人,竞争相当激烈。
尹枢所作的《珠还合浦赋》以四、六句式为主,全文仅70句,约450字,确实是短小精悍、文采飞扬。如在描写合浦珠去复还时这样写道:“想夫旋返之仪,圆明可期。辉如电转,粲若星驰。光浦溆,窜蛟螭。映沙砾,晃涟漪。”“于是焕清濑,辉浅湾。奔璀粲,走谰斑。”极尽渲染,神来之笔,一气呵成,文采流畅、富丽。当然,真正让尹枢获得状元桂冠的,不仅是他的文采才华,而是“自放状头”表现出来的胆识和气质。
唐贞元七年辛未科以《珠还合浦赋》为殿试题,不但得出了一个古稀状元,还出了4个宰相,他们是令狐楚、窦楚、皇甫铸、潇免。这篇《珠还合浦赋》可谓极具人文色彩。
以合浦珍珠为公主封号
合浦公主原名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宠爱的第17个女儿。唐太宗还亲自为她选定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为驸马,但高阳公主个性十分骄横,根本不把房玄龄放在眼里。房玄龄死后不久,她就教唆丈夫与大伯房遗直分财产,还诬陷房遗直,搞得家宅不宁,恶名传扬。唐太宗知道后大加斥责,高阳公主由此失宠。
太宗死后,高宗即位,高阳公主继续横行作乱。房遗直上书唐高宗,列举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罪状。永徽四年(653年),高宗诏令将房遗爱等处斩,时年27岁的高阳公主被赐自尽。显庆年间(656-661年),唐高宗追赠高阳公主“合浦公主”的封号,以“合浦珠还”之意,寄寓亲情失而复归。
因合浦珍珠而存世的事典史迹
成语“合浦珠还”,起源于东汉汉顺帝(126-144年)至汉桓帝(147-167年)时期,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而“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復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合浦珠还”由此被喻为失而复得的事物。此后,人们在为孟尝的高风亮节所感动的同时,更对“合浦珠还”赋予了千秋百世的期待,“合浦珠还”所寄寓的深刻廉政吏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三国时期,孙吴设置珠官郡,是合浦以珠为地名的最早记录。
东晋咸和元年(371年),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在海底得到了一个佛光焰,这是用珍珠贝壳作原料涂制的佛像配件。莫高窟第323窟的“东晋扬州出金像”(又称合浦石佛浮江图)佛教史迹画,就是以此为题材绘制的。
南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合浦郡旧地越州有人向齐武帝进献径长3寸、呈佛像思维状的合浦珍珠。齐武帝专门下旨在京城南京建了一座佛寺来供奉这颗珍珠佛像,这间佛寺就叫禅灵寺。
唐贞观六年,朝廷在合浦置珠池县。
五代十国时(907-960年),南汉政权为采珠而在合浦专设媚川都。
位于今北海市白龙村的白龙珍珠城,于明洪武初创建。据现代考古发掘测算,白龙珍珠城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321米,东西宽233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白龙城的城墙在夯制时,每夯一层黄土就加一层珠贝用以代替石子,层层夯实,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白龙城城墙的独特现象,见证了当年盛产珍珠的状况。白龙珍珠城同时又是廉州水师右营龙门营的协防要塞,曾驻兵1500多名。史载,城内依次设有防御千户所衙门、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司衙门、盐场大使署、水师都守署等。
因为珍珠,合浦产生了本土传世粤剧《珠还合浦》。这是迄今为止,在南珠文化领域中,最完整地记述“珠还合浦”这一神话传说的唯一的文艺作品。粤剧《珠还合浦》自1958年8月完成演出第一稿后,又先后进行过9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场神话粤剧《珠还合浦》。粤剧《珠还合浦》曾被国家文化部选调进京演出,并被定为地方保留剧目。
因为珍珠,合浦有了采珠节、北海有了国际珍珠节,这些节庆成为增进国内外了解合浦、北海,扩大经济技术、商贸合作、文化交流,展示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展示南珠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因珍珠制定产业政策
合浦珍珠自汉朝建立官方管理的珠市后,市场经营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三大消费经贸群体:
一是“中国往商者”。他们数量庞大,他们的珍珠交易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经营取利,经营周转速度快。二是从中原移民来的定居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稳定的基本消费层次,他们懂得合浦珍珠的市场价值,又是直接与合浦珠民进行商贸易往来的消费群体,对珠民的商业意识推动作用很大。三是从东南亚及印度洋来中国做黄金、丝绸生意的商人群体。他们人数不是很多,但消费规模很大,他们不仅带明珠、琉璃、玛瑙、水晶等珠宝奇石来中国交换黄金丝绸,还有陶瓷、茶叶等,由于中原及内地的其它中心城市的消费者已把合浦珍珠当作一种高贵的“时尚”象征,面对着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外夷商贾们将这些泊来品销往中原及内地的其它中心城市时,也在合浦收购珍珠到中原去转手买卖。这样一来,无形中推动了合浦珍珠的扩展和提高商业化程度。
合浦珍珠的市场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珠业的发展。于是,独具特色的合浦采珠业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中产生了。采珠业和珠市经营,由此成为推动合浦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成为朝廷重要的岁赋来源。同时,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扩大采珠业的规模和收成产量,官府开始介入采珠业的管理。三国时,孙权设置珠官郡,将合浦采珠业纳入了官府管理的序列。合浦珍珠产业不但直接涉及民生,还直接影响着朝廷的经济决策。历朝历代都围绕着合浦珍珠产业的开发与禁采进行争论。
如吴陶璜在接受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武昌都督时,向司马炎递交了《上言宽合浦珠禁》书:
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
司马炎批示“并从之”。即开放珠池,让珠民能采珠为生。
唐广德二年(764年),宁龄先在向唐代宗进言合浦珍珠产业举措的《珠还合浦状》称:
合浦县海内珠池,自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二十年间,阙于进奉。今年二月十五日珠还旧浦。臣按南越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地元敕封禁,臣请采进许之。
唐懿宗时,曾专门下诏:
廉州珠池,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罢廉州贡珠,散蛋丁。
元延祐四年(1317年),朝廷在合浦设置了提举采珠司,专门管理合浦珍珠的珠市交易,当然也包括珍珠的对外贸易。提举采珠司作为一个专门管理机构,对推动珠市的规范化经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两广总督村富在嘉靖八年(1529年)十二月至嘉靖九年(1530年)十月不到一年间,连续向朝廷上奏了《乞罢珠疏》《乞罢内臣疏》,这反映了合浦的珍珠物产及产业对当时社會的影响很大。
合浦珍珠产业发展被提到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史治的高度,说明合浦郡珍珠物产及产业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合浦珠市风情万千
唐朝项斯有《蛮家诗》颇为传神地描写珠市盛况:
领得卖珠钱,
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
打鼓式新船。
醉后眠神树,
耕时语瘴烟。
不逢寒便老,
相知莫知年。
这真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在珠市中卖了珍珠的珠民,斜倚在马援纪功立威的铜柱边,一边喝酒,一边看杂技表演,一边观看新船下的盛典……
宋廉州团练使陶弼在其《三山亭》诗中描述合浦与占城之间密切的商贸往来情形是“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占城,位于今越南北部。可见两地商贸往来之密切,也印证了合浦珠民以珠换米的交易方式。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珠民们被奸商欺骗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此进行了揭露:
珠熟之年,蛋家不善为价,冒死得之,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即入其手,即分为品等,铢两而卖之城中。又经数手,乃至都下,其价递相倍蓰,至于不赀。
意思是说,合浦珍珠在海丝路珠市的交易中,“又经数手”,到了各国的都市或中原城市,不但身价“递相倍蓰”,而且供不应求。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为了探究广东古代四大专业市场之一的合浦廉州珠市,专门乘船沿海西行,来到廉州湾后,从南流江人海支流西门江逆江而上,来到了廉州古城西门古渡旁的卖鱼桥。这里是古代的珠市所在,珠市所见使他大开眼界:
在廉州城西卖鱼桥畔,盛平时,蚌壳堆积,有如玉阜。土人多以珠肉饷客,杂姜齑食之,味甚甘美,其细珠若粱粟者,亦多实于腹中矣。
实地考察了廉州珠市的珍珠贸易和珠民烹制珍珠贝肉待客的情景后,屈大均写了《合浦珠市》一诗:
海上集珠市,
城中尽竹房。
居临鲛室近,
望入象林长。
“海上集珠市,城中尽竹房”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出珠民、商家在珠池现场交易的情景。“居临鲛室近”是指合浦珠民得珠池的优势采珠之利。古人认为珍珠是海底居住的“鲛人”眼中流出的泪水成的,合浦珠民与“鲛人”居所邻近,因此采珠多。珠商们为了收得好珠,不待采珠船上岸就急不可耐地跑到珠池海面去收购了。有的甚至是租船出海收购,或者直接住到采珠蛋户居住的水上艇屋里来收购,如此一来,海上珠市便热闹起来,引得“一舟才过一舟呼”“依旧连筐献海人”。这一幅幅动人的原生态珠市景象,就是合浦风情万千古珠市中的一个缩写。
结束了廉州珠市的考察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评述:
舍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日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这就是合浦珍珠被称作南珠的开始。此后,南珠作为合浦珍珠的专有代称,品贵天下,享誉天下。
千秋神韵古珠池
合浦有“七大古珠池”之称,但这七大古珠池只是古代对分布在合浦海域中,生长着合浦珠母贝的珠池统称。其实,自古以来存名史籍的合浦古珠池有17个之多,只不过青莺、断望、杨梅、乌泥、白沙、平江、乐民这7个古珠池最出名罢了。其他10个即永安、白龙、望断、猪沙、海诸、对达、手巾、海猪沙、竹林、独揽沙。这17个珠池,除了乐民池在广东廉江(古属合浦)外,其它都是在今北海境内的海域。乌泥池则是合浦古珠池中,唯一一个存名存址至今的千年古珠池。
合浦珠池的分布地域,见诸历代志书的图经志,大致可以确定为:东起雷州,西至东兴。珠池的区域覆盖了从广东雷州半岛到广西防城东兴一带古属合浦郡的北部湾海域,形成了合浦珍珠捕捞产业圈。以合浦珠池为依托形成的广阔珍珠捕捞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和介入。
珠池孕育珍珠,珍珠成就合浦。合浦承载珠市,珠市招来商贾,商贾带动商机,这一切共同催生了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珠池中沉淀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最丰富厚重,历朝历代关于合浦珠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史籍。有悲欢离合,有惊险传奇,有人间期盼,也有病苦吟哦。珠池最能反映出社会状况、珠民生活,珠池是合浦郡民赖以为生的聚宝盆,但也是记录珠民血泪史的见证。 最早把合浦珠池纳入中央管理体制的是西晋的司马炎。司马炎在消灭东吴政权后,统一了中国,于280年下令撤销珠崖、儋耳两郡,并入合浦。第二年,司马炎即“诏定兵防珠禁”,也就是設置固定的军事编制单位去驻守、管理珠池,不准民间到珠池去采珠。
最早记录合浦珠池状况的是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该书的“廉州珠”条下记述: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大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如豌豆大者,常珠;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晒干,谓之珠母。容桂人率将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粟,乃知蚌随小大,胎中有珠。
这段关于廉珠池记述极为经典,为后世所广泛引用。记述中反映出这样的一种社会生活现状:合浦珠池盛产珍珠,每年都要向官府纳贡。每当采珠的季节里,太守都得亲到珠池,监督珠民采珠,珠民要进入深不可测的池底才能采到符合进贡的珍珠。当时合浦珠池所产的珍珠一般都有豌豆那么大。不时也能够采到弹丸大小的珍珠。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池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很好的。
最早记录珠池采珠情况的是宋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其《桂海虞衡志》记述:
惟蜒能没水探取。榜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髻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蜒死矣。
最早大规模珠池采珠行动是明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的大采珠行动。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这次共动用了船600只,兵夫8000名,历时三月有余。病故军壮船夫300多名,溺死军壮船夫280多名,及风浪打坏船大小76只,又漂流无着船30只。经过明朝弘治、嘉靖(嘉靖年间采珠9次)以后竭泽而渔的采撷,合浦珠池元气大伤,此后再难恢复往日的盛况了。
最早详细记述采珠工具的,当属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其中记述了几种在珠池采珠的改良方法:扬帆采珠法、竹芭沉底采珠法、没水采珠法、掷蔫御旋采珠法等。
屈大均《广东新语》也记述了采珠之法:
以黄藤丝棕及人发纽合为榄,大径三四寸,以铁为琵。以二铁轮绞之,缆之收放,以数十人司之,每船琶二,缆二,轮二,帆五六。其缆系船两旁以垂筐,筐中置珠媒引珠,乘风帆张,筐重则船不动,乃落帆收琶而上。
屈大均还赋诗数首描述珠池采珠的情景,今择其二如:
珠池千里水茫茫,
蚌蛤秋来食月光。
取水月中珠有孕,
精华一片与天长。
暮春争赛白龙池,
挂席乘潮采不迟。
千尺赢筐垂海底,
翻波不使巨鱼知。
(作者系合浦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