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这样一道作文题: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所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出自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2专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应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如“无所畏惧”、“有所畏惧”、“大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留意材料中表示层次提示的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等,从中可以梳理出这样几条重要信息:1 文体要求:议论文。2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这类问题”指: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思想方面的“畏”或行动方面“为”的问题,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3 材料列举了几种对“这类问题”的不同看法:(1)青年人要无所畏惧。(2)人生当有所畏惧。(3)青年要大有作为。(4)有所不为才能成功。
议论文的立意就是确立中心论点。我们必须选择其中感触颇多、体会颇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明确的立意。
1 科学的思维是指合乎辩证逻辑的思维,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材料中提示的几种不同看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应该说都是有道理的,在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无畏”与“有畏”、“有为”与“无为”从特定的角度看,又可以言之成理。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立意,都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
2 确立鲜明的中心论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鲜明的中心表述,尽可能采用肯定的陈述句句式来表达。如“××是××”或“××要××”等,尽量不要用疑问句或感叹句等来摆明论点。
本材料的立意,可作如下的表述:
(1)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有所敬畏者是真的勇敢者;智者无畏、勇者无惧;“弄斧”必须到“班门”。
(2)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敬畏生命,创设和谐;敬畏“规则”,享有成功。
(3)青年时代要大有作为;事必躬亲,必能成功;踏实做事,勇于作为。
(4)有所不为也能成功;无益身心事莫为;“删繁就简”方能“领异标新”。
俗语说顺理成章,写议论文则“理顺”而“章成”。因此,要合理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有时交叉结合使用。
结构示例一:论点是“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可以采用并列式。首先,无所畏惧是一种勇气,表现的是“闯”的豪情;其次,无所畏惧是一种精神,展示的是“创”的气概;再次,无所畏惧是一种信心,体现出“成”的胸怀。并列式结构常用“首先”、“其次”、“再次”作为语言标志,行文条分缕析,脉络清晰。
结构示例二:论点是“弄斧”必须到“班门”,可采用递进式的层次。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所畏惧,克服困难,干出成绩,这是值得高兴的;但英雄无畏本色,必须经受风吹浪淘,到“班门”前“弄斧”,才是真英雄。
结构示例三:论点为“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可采用因果式结构。许多研究学问的人学习经典作品,成为集大成的大师学者,那是因为他们敬畏“经典”,继承发扬中充实了自己;有人崇尚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因为他们敬畏“信仰”,在人类前进的步伐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许许多多平凡的人,遵规守纪,遵章守法,是因为他们敬畏“规则”,尊重规律,创设了和谐的生活氛围。
要学会剖析事理,做好具体分析。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为”与“不为”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要“有所不为”,主动放弃呢?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都是我们熟知的名句。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的事情不要做,结合这方面的例证作正面的分析论证;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觉得做了没什么,劝诫人要积德行善,洁身自好,不能做恶事,结合例证从反面论证分析。具体分析时,应力避说“过头话”或偏执一词,论述“有所不为”,不必要去批驳和否定“有所为”。专注于专一的事业是“有所为”,但“删繁就简”,舍去一些广博的所谓“爱好”,舍弃一些常人的所谓享受,对于成就“领异标新”的事业却又是必要的。多点分析,就可以避免论点加论据的简单堆砌。
[例文点评]
人当有所敬畏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无所畏惧,要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己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成长在那被誉为“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浮躁年代。那时,“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代名词。电影或戏剧中,英雄人物总不忘“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从而使剧中的人“高大”起来。当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氛围,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就连还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也满怀豪情地跟唱——“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历史例证,从反面论述了“无所畏惧”的危害)
因之,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需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却是实实在在的。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山岭荒漠化等,以及春天沙尘暴到来,使得走在大街对面不见人!于是我就想起那些所谓鼓舞人民,实际上是鼓吹虚骄之气的“民歌”。当然,这也许是首倡者想象不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无所畏惧”论调到今天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具体分析,有破有立)
小时候曾读庄子的《庖丁解牛》,觉得庖丁未免有点太过小心。文中说他虽然身怀绝技,游刃有余,但每到骨节交错的地方总是高度重视。用庖丁的话说总是警惕地告诫自己,目光要集中,行动要缓慢,动作要轻微,直到解完才放下心来,然后才“为之踌躇满志”,所以19年解牛无数。而那把老刀仍锋利无比。
而今过了不惑之年,再来品味这篇古文,对庖丁的谨小慎微就有了新的理解——是啊,人是要有所敬畏的!(正面例证,从庖丁解牛中挖掘出“要有所敬畏”的道理,平中见奇,很有新意)
有所敬畏,才会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有所敬畏,才会在做事的同时做人。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强者在人生道路上无所顾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过渡自然)
但有的人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的。他们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所等同,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论证由浅入深)
其实,“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实际上,“畏惧”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敬畏”是发之于内心的人性。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则是由于理念的不同。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们无法也不可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惟有秉承人性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而懂得有所守、有所敬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正所谓“知耻近乎勇”!(严密深刻)
有所敬畏并不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我们当然赞赏看准的事要大胆地做,在困难面前无畏无惧并克服它。同时我们也应赞赏在干事的时候有所敬畏,惟恐干不好或干走样。清醒的有所敬畏是有益的,会帮助目标的实现;而盲目的无所畏惧只会适得其反,与成功失之交臂。(有分寸)
大智大勇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无所畏惧,什么时候该有所敬畏。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解决问题,结束论证)
世间没有绝对的无所畏惧者。人活在世上,当有所敬畏!(回应开头,再现论点,总结全文,结构严谨)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所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出自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2专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应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如“无所畏惧”、“有所畏惧”、“大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留意材料中表示层次提示的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等,从中可以梳理出这样几条重要信息:1 文体要求:议论文。2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这类问题”指: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思想方面的“畏”或行动方面“为”的问题,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3 材料列举了几种对“这类问题”的不同看法:(1)青年人要无所畏惧。(2)人生当有所畏惧。(3)青年要大有作为。(4)有所不为才能成功。
议论文的立意就是确立中心论点。我们必须选择其中感触颇多、体会颇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明确的立意。
1 科学的思维是指合乎辩证逻辑的思维,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材料中提示的几种不同看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应该说都是有道理的,在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无畏”与“有畏”、“有为”与“无为”从特定的角度看,又可以言之成理。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立意,都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
2 确立鲜明的中心论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鲜明的中心表述,尽可能采用肯定的陈述句句式来表达。如“××是××”或“××要××”等,尽量不要用疑问句或感叹句等来摆明论点。
本材料的立意,可作如下的表述:
(1)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有所敬畏者是真的勇敢者;智者无畏、勇者无惧;“弄斧”必须到“班门”。
(2)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敬畏生命,创设和谐;敬畏“规则”,享有成功。
(3)青年时代要大有作为;事必躬亲,必能成功;踏实做事,勇于作为。
(4)有所不为也能成功;无益身心事莫为;“删繁就简”方能“领异标新”。
俗语说顺理成章,写议论文则“理顺”而“章成”。因此,要合理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有时交叉结合使用。
结构示例一:论点是“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可以采用并列式。首先,无所畏惧是一种勇气,表现的是“闯”的豪情;其次,无所畏惧是一种精神,展示的是“创”的气概;再次,无所畏惧是一种信心,体现出“成”的胸怀。并列式结构常用“首先”、“其次”、“再次”作为语言标志,行文条分缕析,脉络清晰。
结构示例二:论点是“弄斧”必须到“班门”,可采用递进式的层次。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所畏惧,克服困难,干出成绩,这是值得高兴的;但英雄无畏本色,必须经受风吹浪淘,到“班门”前“弄斧”,才是真英雄。
结构示例三:论点为“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可采用因果式结构。许多研究学问的人学习经典作品,成为集大成的大师学者,那是因为他们敬畏“经典”,继承发扬中充实了自己;有人崇尚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因为他们敬畏“信仰”,在人类前进的步伐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许许多多平凡的人,遵规守纪,遵章守法,是因为他们敬畏“规则”,尊重规律,创设了和谐的生活氛围。
要学会剖析事理,做好具体分析。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为”与“不为”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要“有所不为”,主动放弃呢?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都是我们熟知的名句。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的事情不要做,结合这方面的例证作正面的分析论证;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觉得做了没什么,劝诫人要积德行善,洁身自好,不能做恶事,结合例证从反面论证分析。具体分析时,应力避说“过头话”或偏执一词,论述“有所不为”,不必要去批驳和否定“有所为”。专注于专一的事业是“有所为”,但“删繁就简”,舍去一些广博的所谓“爱好”,舍弃一些常人的所谓享受,对于成就“领异标新”的事业却又是必要的。多点分析,就可以避免论点加论据的简单堆砌。
[例文点评]
人当有所敬畏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无所畏惧,要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己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成长在那被誉为“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浮躁年代。那时,“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代名词。电影或戏剧中,英雄人物总不忘“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从而使剧中的人“高大”起来。当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氛围,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就连还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也满怀豪情地跟唱——“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历史例证,从反面论述了“无所畏惧”的危害)
因之,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需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却是实实在在的。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山岭荒漠化等,以及春天沙尘暴到来,使得走在大街对面不见人!于是我就想起那些所谓鼓舞人民,实际上是鼓吹虚骄之气的“民歌”。当然,这也许是首倡者想象不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无所畏惧”论调到今天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具体分析,有破有立)
小时候曾读庄子的《庖丁解牛》,觉得庖丁未免有点太过小心。文中说他虽然身怀绝技,游刃有余,但每到骨节交错的地方总是高度重视。用庖丁的话说总是警惕地告诫自己,目光要集中,行动要缓慢,动作要轻微,直到解完才放下心来,然后才“为之踌躇满志”,所以19年解牛无数。而那把老刀仍锋利无比。
而今过了不惑之年,再来品味这篇古文,对庖丁的谨小慎微就有了新的理解——是啊,人是要有所敬畏的!(正面例证,从庖丁解牛中挖掘出“要有所敬畏”的道理,平中见奇,很有新意)
有所敬畏,才会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有所敬畏,才会在做事的同时做人。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强者在人生道路上无所顾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过渡自然)
但有的人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的。他们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所等同,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论证由浅入深)
其实,“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实际上,“畏惧”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敬畏”是发之于内心的人性。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则是由于理念的不同。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们无法也不可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惟有秉承人性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而懂得有所守、有所敬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正所谓“知耻近乎勇”!(严密深刻)
有所敬畏并不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我们当然赞赏看准的事要大胆地做,在困难面前无畏无惧并克服它。同时我们也应赞赏在干事的时候有所敬畏,惟恐干不好或干走样。清醒的有所敬畏是有益的,会帮助目标的实现;而盲目的无所畏惧只会适得其反,与成功失之交臂。(有分寸)
大智大勇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无所畏惧,什么时候该有所敬畏。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解决问题,结束论证)
世间没有绝对的无所畏惧者。人活在世上,当有所敬畏!(回应开头,再现论点,总结全文,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