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拓展农村基础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领域拓展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場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翔.中国农业统计调查范围及网点潜在延伸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07).
作者简介:赵颖光(1969-),女,会计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研究方向:工业统计。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领域拓展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場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翔.中国农业统计调查范围及网点潜在延伸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1,(07).
作者简介:赵颖光(1969-),女,会计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研究方向:工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