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堂优质的地理课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教学内容作巧妙构思,积极创设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让地理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使其终身受益。这也符合当前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理念。下面就本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地理生活化课堂谈几点做法。
一、立足课堂,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应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教授的具体内容,并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1.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包含着许多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加以利用。如在讲授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时,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可设置如下问题:
(1)冬季风和夏季风吹到脸上有什么不同感觉?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在哪里?
(3)夏季风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其实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为什么我国形成了“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的格局,我国地形特点对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教学中都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总的说来,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多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地理知识,就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边的生产生活实际,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发现和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并尝试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播放一段福建省武平县《天气预报》的录像,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武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②主要污染来自何处?③有什么危害?④如何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逐步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其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知识对现实所起的作用。又如:武平是一座山区小城,交通不便,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武平的交通状况(目前有309省道、205国道、永武高速,规划建设中的有漳武高速公路、杭梅铁路等)。这样既有利于检验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也有利于让学生直接发现、感受和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
二、延伸校外,开展开放性地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课外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本质,表达地理观点,真正实现课堂地理学习向课外地理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1.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化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特征。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这样就可以发现许多地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可以在探究中得到答案。初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现象就在学生的身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在探究中去了解地理的科学内在联系,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时,针对“为什么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屋顶陡斜,四面透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内却有火坑、火墙,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我让学生先收集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图,后结合学生经验和所学知识再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的客体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初中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应尽可能呈现直观教具外,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可以运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感受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创造能力。比如,福建省武平县帽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武平县东留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思想的小论文。这与这位学生平常善于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其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决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我先要求学生装一盆水和一盆沙在白天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试温度高低,到晚上以后,还是用同样的一盆水和一盆沙,再去试试结果会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明白了水的热容量比沙大,进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点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对学习有关气候知识的帮助是很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地处山区,周边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多彩起伏的地形,瓜果飘香的水果、蔬菜、花卉基地,正在崛起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丰富的革命历史传奇……这些乡土景观及随处可见的生动事例,都是我们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例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就以“如何发展革命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调研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在分组开展调研走访后,召开讨论会。讨论会上小组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修改补充后得出最后的结论:要先解决交通问题,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石灰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本地区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发展立体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发展混合农业,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草编手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纵观学生给出的种种方案,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自身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无疑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总体来说,只要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积极创设地理生活化课堂,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生活化地理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帽村中学)
一、立足课堂,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应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教授的具体内容,并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1.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包含着许多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加以利用。如在讲授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时,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可设置如下问题:
(1)冬季风和夏季风吹到脸上有什么不同感觉?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在哪里?
(3)夏季风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其实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为什么我国形成了“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的格局,我国地形特点对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教学中都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总的说来,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多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地理知识,就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边的生产生活实际,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发现和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并尝试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播放一段福建省武平县《天气预报》的录像,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武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②主要污染来自何处?③有什么危害?④如何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逐步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其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知识对现实所起的作用。又如:武平是一座山区小城,交通不便,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武平的交通状况(目前有309省道、205国道、永武高速,规划建设中的有漳武高速公路、杭梅铁路等)。这样既有利于检验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也有利于让学生直接发现、感受和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
二、延伸校外,开展开放性地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课外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本质,表达地理观点,真正实现课堂地理学习向课外地理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1.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化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特征。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这样就可以发现许多地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可以在探究中得到答案。初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现象就在学生的身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在探究中去了解地理的科学内在联系,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时,针对“为什么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屋顶陡斜,四面透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内却有火坑、火墙,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我让学生先收集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图,后结合学生经验和所学知识再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的客体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初中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应尽可能呈现直观教具外,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可以运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感受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创造能力。比如,福建省武平县帽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武平县东留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思想的小论文。这与这位学生平常善于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其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决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我先要求学生装一盆水和一盆沙在白天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试温度高低,到晚上以后,还是用同样的一盆水和一盆沙,再去试试结果会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明白了水的热容量比沙大,进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点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对学习有关气候知识的帮助是很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地处山区,周边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多彩起伏的地形,瓜果飘香的水果、蔬菜、花卉基地,正在崛起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丰富的革命历史传奇……这些乡土景观及随处可见的生动事例,都是我们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例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就以“如何发展革命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调研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在分组开展调研走访后,召开讨论会。讨论会上小组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修改补充后得出最后的结论:要先解决交通问题,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石灰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本地区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发展立体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发展混合农业,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草编手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纵观学生给出的种种方案,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自身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无疑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总体来说,只要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积极创设地理生活化课堂,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生活化地理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帽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