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學这门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实验很多,但因实验难度、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及课时等所限,有些实验就要教师进行演示。生物演示实验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生物实验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
实验演示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实验很多,但因实验难度、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及课时等所限,有些实验就要教师进行演示。
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通常是由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先使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有清楚的了解,再启发思维活动,培养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提高含有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成功的演示实验应该是实验现象正确、可信、明显,并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实验现象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生物实验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上呈现的某些演示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效果不佳,以致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做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动手,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并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
例如,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的: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针对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假如只要某种植物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又出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们纷纷想出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此时,教学目的也得以达到.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基地进行动手实验,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
二、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生物课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实验课中教师亲手演示实验
有些学生不喜欢动手尤其是在实验课中从上课到下课一直用眼睛看,从不动手参与实验的操作环节。教师要亲自动手演示实验并带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为例。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亲自动手为学生演示实验。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步骤 :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面,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面,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的低处倒入水。
(3)将采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注意:动物的个体不要太大,数量不要太多)
(4)封上生态箱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表中。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分别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动手亲自实验一下,加深他们对本实验的理解。
综上所述,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共同愿望,而衡量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来说,有效的生物课应该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而且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愿望。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演示实验作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的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是为学生学习重点知识服务的,因此学生能否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是衡量演示实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所以,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突出实验现象,简化其他环节。我们教师要开动脑筋,合理地改造书本材料,在实验的成功率、可视度和可信度等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王明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三部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2】 张军伟;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
实验演示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实验很多,但因实验难度、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及课时等所限,有些实验就要教师进行演示。
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通常是由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先使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有清楚的了解,再启发思维活动,培养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提高含有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保证演示实验的成功。成功的演示实验应该是实验现象正确、可信、明显,并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实验现象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生物实验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上呈现的某些演示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效果不佳,以致难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多做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动手,亲自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并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
例如,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的: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针对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假如只要某种植物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又出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们纷纷想出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此时,教学目的也得以达到.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基地进行动手实验,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
二、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生物课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实验课中教师亲手演示实验
有些学生不喜欢动手尤其是在实验课中从上课到下课一直用眼睛看,从不动手参与实验的操作环节。教师要亲自动手演示实验并带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为例。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亲自动手为学生演示实验。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步骤 :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面,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面,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的低处倒入水。
(3)将采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注意:动物的个体不要太大,数量不要太多)
(4)封上生态箱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连续观察一星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表中。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分别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动手亲自实验一下,加深他们对本实验的理解。
综上所述,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共同愿望,而衡量课堂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来说,有效的生物课应该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而且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愿望。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演示实验作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规律的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是为学生学习重点知识服务的,因此学生能否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是衡量演示实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所以,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突出实验现象,简化其他环节。我们教师要开动脑筋,合理地改造书本材料,在实验的成功率、可视度和可信度等方面多下工夫。
参考文献:
【1】王明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三部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2】 张军伟;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