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是教师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只注意到优秀生,而漠视学困生,甚至有时会随意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同时班上的其他学生也会排斥、歧视他们。学困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表现出对学习和对老师,同学的厌恶。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他们的学习就会下降,并且在班上故意捣乱,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别林斯基所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将师爱的光辉普照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对于学困生,更应该以爱去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用教育的真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以友善的态度唤起学困生的自信
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提到学困生大多老师感到头疼,有时还埋怨自己运气不佳遇上了这种学生,俗不知“十根指头也有长有短”。何况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呢?
回头想想自己从二教十几年,遇到的这种学生还少吗?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张某,他平时不专心听讲,老师在上面讲,他有时偷偷玩,有时满脸茫然,课后做作业时要么答非所问,真是“牛头不对马嘴”,要么抄袭同学的。而且时常还是不能按时交作业,有时候拖两三天才能交上来。有时我站在他的旁边指出他的错误之处,他才恍然大悟,马上改正,而我离开后,他还是我行我素,重蹈覆辙。开始,我采取强硬措施,给他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完不成,下课不许出去玩,让同桌看着他做作业。这样做是起点作用,但是同桌稍一放松,他就会旧病重犯。我很恼火,对他大发雷霆,当面训斥过,并命令他在某个时间内必须把作业送上来。但他的作业照样没交,或是交上来也是错误百出。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强硬措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时真想放弃他,但抱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还是再次走到他的身旁,给他指出错误,帮他分析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不治之症。从而使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增强了做题的细心程度。他字写的很糟糕,我为此批评过他几次,还是无济于事。我在课间十分钟,手把手教他写字,不住提醒他写字时该注意什么。这并非是一个教写字的过程,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从那以后,他变了,学习上比以前认真了,字写的规范了,作业能按时交了,回答问题充满了自信,况且比以前更有礼貌了。我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二、爱字当头严在其中
爱是一座熔炉,它能熔化一切“顽石”,师爱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对学生态度的诚挚与公正,正确地把教与育、爱与严融为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教书育人同管理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溺爱。是讲究爱中有严,严而有度。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要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让学生在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们班的崔某,学习成绩差,顽皮好动,游手好闲,经常和同学打架,搞得全班同学没有人和他玩,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时时都会惹得同学告他的状。
无论困难有多大,教育好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驯服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呢?
首先,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他的过去。通过了解得知,崔某的父母生了几个女孩,东躲西藏逃避计划生育后才生下了他,所以从小父母对他是很溺爱的,无论什么都依着他,时间久了,使他养成了放纵、霸道的毛病,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紧更正,可这时的打、骂、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三天两头的挨揍,又促使他天不怕,地不怕了。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使孩子改变,就必须使家长密切配合。为此,每当家长接送孩子时,我都要与家长互通情况,互换意见,这在孩子的转变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其次,细心观察,因势诱导。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崔某虽然有缺点,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隐藏在他缺点后面的闪光点:他性格开朗、爱劳动、做事有能力、肯于表现自己等,有了这些有利的武器,我便逐渐利用它们来克服崔某的缺点。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他现在的产良行为慢慢变少了,这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个很大进步吧?
爱如春雨般滋润他那幼小的心田,在爱的召唤下,他的心不断向我靠拢,他愿意听我的话,愿意去做我让他做的事。付出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大。看到他如此大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学习和生活中,每位学生都难免犯错误,可是对于他们,首先给予充分的信任,发现了闪光之处,一定及时表扬。当然,对于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心对话,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正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为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但不娇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
三、循循善诱,重视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心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首先必须爱护每一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那些学困生,而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敞开心扉,与老师真心交流,与老师合作,使学困生变得更加乐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能打开学困生紧闭的心扉,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教学中,用师爱这盏灯照亮他们前进的航路。会使他们渴望关注的心得到满足和快乐。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着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生命,面对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奉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伟大教育思想,用博大的爱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相伴而行,还会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总之,教育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份关爱,用师爱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以友善的态度唤起学困生的自信
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提到学困生大多老师感到头疼,有时还埋怨自己运气不佳遇上了这种学生,俗不知“十根指头也有长有短”。何况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呢?
回头想想自己从二教十几年,遇到的这种学生还少吗?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张某,他平时不专心听讲,老师在上面讲,他有时偷偷玩,有时满脸茫然,课后做作业时要么答非所问,真是“牛头不对马嘴”,要么抄袭同学的。而且时常还是不能按时交作业,有时候拖两三天才能交上来。有时我站在他的旁边指出他的错误之处,他才恍然大悟,马上改正,而我离开后,他还是我行我素,重蹈覆辙。开始,我采取强硬措施,给他规定时间,如果在规定时间完不成,下课不许出去玩,让同桌看着他做作业。这样做是起点作用,但是同桌稍一放松,他就会旧病重犯。我很恼火,对他大发雷霆,当面训斥过,并命令他在某个时间内必须把作业送上来。但他的作业照样没交,或是交上来也是错误百出。此时,我才真正感觉到,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强硬措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时真想放弃他,但抱着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还是再次走到他的身旁,给他指出错误,帮他分析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不治之症。从而使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增强了做题的细心程度。他字写的很糟糕,我为此批评过他几次,还是无济于事。我在课间十分钟,手把手教他写字,不住提醒他写字时该注意什么。这并非是一个教写字的过程,是一种心与心的碰撞,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从那以后,他变了,学习上比以前认真了,字写的规范了,作业能按时交了,回答问题充满了自信,况且比以前更有礼貌了。我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二、爱字当头严在其中
爱是一座熔炉,它能熔化一切“顽石”,师爱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对学生态度的诚挚与公正,正确地把教与育、爱与严融为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教书育人同管理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溺爱。是讲究爱中有严,严而有度。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因势利导,及时纠正,要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让学生在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们班的崔某,学习成绩差,顽皮好动,游手好闲,经常和同学打架,搞得全班同学没有人和他玩,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时时都会惹得同学告他的状。
无论困难有多大,教育好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驯服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呢?
首先,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他的过去。通过了解得知,崔某的父母生了几个女孩,东躲西藏逃避计划生育后才生下了他,所以从小父母对他是很溺爱的,无论什么都依着他,时间久了,使他养成了放纵、霸道的毛病,后来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紧更正,可这时的打、骂、说服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三天两头的挨揍,又促使他天不怕,地不怕了。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使孩子改变,就必须使家长密切配合。为此,每当家长接送孩子时,我都要与家长互通情况,互换意见,这在孩子的转变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其次,细心观察,因势诱导。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崔某虽然有缺点,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隐藏在他缺点后面的闪光点:他性格开朗、爱劳动、做事有能力、肯于表现自己等,有了这些有利的武器,我便逐渐利用它们来克服崔某的缺点。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他现在的产良行为慢慢变少了,这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个很大进步吧?
爱如春雨般滋润他那幼小的心田,在爱的召唤下,他的心不断向我靠拢,他愿意听我的话,愿意去做我让他做的事。付出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大。看到他如此大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学习和生活中,每位学生都难免犯错误,可是对于他们,首先给予充分的信任,发现了闪光之处,一定及时表扬。当然,对于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心对话,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正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为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但不娇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
三、循循善诱,重视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心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首先必须爱护每一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那些学困生,而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敞开心扉,与老师真心交流,与老师合作,使学困生变得更加乐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能打开学困生紧闭的心扉,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教学中,用师爱这盏灯照亮他们前进的航路。会使他们渴望关注的心得到满足和快乐。
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着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生命,面对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但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奉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伟大教育思想,用博大的爱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与我们的学生相伴而行,还会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总之,教育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学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份关爱,用师爱打开他们紧闭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