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限制一些概念的定义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vt 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图7中有一棵苹果树,树的形态在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中往往是家庭概念的自然延伸,树干的健壮往往指寓家庭中有威信的家长,这棵树便是一棵树干健壮的大树。评价这幅画作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引导,大树是小鸟的家,有坚实的树干和繁茂的树冠。
具体策略归纳如下:(1)探寻色彩;色彩多样性、丰富性;(2)发挥联系;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画作中偶然得到的小细节;(3)讲故事;绘画的故事性,同时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4)情感教育;“家”、“温暖”、“幸福”这些感觉让孩子通过绘画感受到,并通过孩子的画笔创造出来,得到认可。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vt 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图7中有一棵苹果树,树的形态在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中往往是家庭概念的自然延伸,树干的健壮往往指寓家庭中有威信的家长,这棵树便是一棵树干健壮的大树。评价这幅画作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引导,大树是小鸟的家,有坚实的树干和繁茂的树冠。
具体策略归纳如下:(1)探寻色彩;色彩多样性、丰富性;(2)发挥联系;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画作中偶然得到的小细节;(3)讲故事;绘画的故事性,同时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4)情感教育;“家”、“温暖”、“幸福”这些感觉让孩子通过绘画感受到,并通过孩子的画笔创造出来,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