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蒙语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是祖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语大约产生于9~10世纪;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经过不断融合和演变,产生了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为粘着语,但在历史上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他民族学习蒙古语时,也都曾经用各自的文字为蒙古语注音。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因为蒙古人英勇善战,在历史上曾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在亚欧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響,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好多地名都来自蒙古语,如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乌兰巴托——红色英雄;准噶尔——左边;可可西里——美丽的少女;巴颜喀拉山——富饶青色的山,额吉淖尔——母亲湖,等等。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时,先从口语说起,让他们能流利地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从最简单的字母发音练习,发音要准确、清晰,书写要工整。和表意的汉字不同,蒙古语是拼音文字。当今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做到书面语和口语的尽量一致,做到雅俗共赏。当然,口语中太俗的成分,要坚决予以淘汰,或者予以改正。要掌握好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现同一个词里。俗语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起步之时掌握好相邻或相似字母、字音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清辅音、浊辅音;塞擦音、爆破音;龈后擦音、龈颚擦音、硬腭擦音;长元音、短元音;重读、轻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这些,都要老师精确地掌握并严格地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感,并结合生活之中的具体事物进行举例,从而使学生在形象性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从而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掌握好词根或词干的规律后,以此为基础,在句型练习中再教学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的人称、数或格的语法范畴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动词的时、体、态、式等格式的理解和把握。句子中的语序的状况,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通过循序渐进地方式,学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蒙文水准,进而爱上本民族的文化及传统。
在教学时,老师要态度和蔼,表达清晰。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孩子学海航行的灯塔,人生路上的引导者,要多方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息,教师可以不时地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如江格尔的传说、古匈奴和鲜卑等与本民族和地域相关的往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丰功伟绩;唱一些蒙古族的民歌,如《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牧歌》、《美丽草原我的家》以及呼麦等;或者跳一下民族舞蹈,比如“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巩固了已学的内容,更获得了新知。让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任何一门语言,要学会、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非得下苦功夫不可。仅凭书面上的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融入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因为书面的语言是死的,生活中的语言是活的。只要热爱生活,信手拈来皆是绝好的教材。鼓励小朋友多进行社会体验,多和牧民交流,汲取现实生活的新鲜营养。因为小孩子的年龄所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明显要比纯碎的理论说教要容易接受得多,如绿草如茵的牧场、蜿蜒着的一条条清溪、充满奶香的蒙古包、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茫茫的沙漠、无际的森林、变换的雁阵、初升的朝日......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知识在于积累,其目的在于运用,语文也一样,不仅仅在于认字、阅读即可,而是要自己能够提起笔来书写。开始训练他们用口语表达的能力,借以丰富他们的语素和词汇。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讥笑,而是耐心地予以纠正。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水准高低,对他今后的学习以及人生路上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效果。口语表达流利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做整理。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短句,再造句,慢慢地形成段落,最终成为篇章。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对其间字母的书写是否正确、词语的拼写是否规范、词性的格和体是否运用得当、语句的时态变化能否准确地把握等多方面、全方位、循序渐进地引导。长此以往,抽象思维的大门,就会慢慢开启,在既有的丰厚现实知识上进行归纳、总结,从个别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就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从而完成由密索思到逻各斯的蜕变过程,让他们的蒙语文学习从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毛主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的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志者去挖掘、继承、整理,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他们从小就掌握和应用母语,并和汉语一起的双语教学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地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紧迫任务。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一颗颗爱心,面向阳光,用饱满的激情、灵活多变的方式投入到教学中去,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到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时,先从口语说起,让他们能流利地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从最简单的字母发音练习,发音要准确、清晰,书写要工整。和表意的汉字不同,蒙古语是拼音文字。当今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做到书面语和口语的尽量一致,做到雅俗共赏。当然,口语中太俗的成分,要坚决予以淘汰,或者予以改正。要掌握好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现同一个词里。俗语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起步之时掌握好相邻或相似字母、字音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清辅音、浊辅音;塞擦音、爆破音;龈后擦音、龈颚擦音、硬腭擦音;长元音、短元音;重读、轻读;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这些,都要老师精确地掌握并严格地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感,并结合生活之中的具体事物进行举例,从而使学生在形象性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从而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掌握好词根或词干的规律后,以此为基础,在句型练习中再教学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的人称、数或格的语法范畴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动词的时、体、态、式等格式的理解和把握。句子中的语序的状况,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通过循序渐进地方式,学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蒙文水准,进而爱上本民族的文化及传统。
在教学时,老师要态度和蔼,表达清晰。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孩子学海航行的灯塔,人生路上的引导者,要多方面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息,教师可以不时地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些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如江格尔的传说、古匈奴和鲜卑等与本民族和地域相关的往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丰功伟绩;唱一些蒙古族的民歌,如《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牧歌》、《美丽草原我的家》以及呼麦等;或者跳一下民族舞蹈,比如“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巩固了已学的内容,更获得了新知。让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任何一门语言,要学会、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非得下苦功夫不可。仅凭书面上的还远远不够,必须要融入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因为书面的语言是死的,生活中的语言是活的。只要热爱生活,信手拈来皆是绝好的教材。鼓励小朋友多进行社会体验,多和牧民交流,汲取现实生活的新鲜营养。因为小孩子的年龄所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明显要比纯碎的理论说教要容易接受得多,如绿草如茵的牧场、蜿蜒着的一条条清溪、充满奶香的蒙古包、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茫茫的沙漠、无际的森林、变换的雁阵、初升的朝日......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知识在于积累,其目的在于运用,语文也一样,不仅仅在于认字、阅读即可,而是要自己能够提起笔来书写。开始训练他们用口语表达的能力,借以丰富他们的语素和词汇。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讥笑,而是耐心地予以纠正。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水准高低,对他今后的学习以及人生路上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效果。口语表达流利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做整理。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短句,再造句,慢慢地形成段落,最终成为篇章。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对其间字母的书写是否正确、词语的拼写是否规范、词性的格和体是否运用得当、语句的时态变化能否准确地把握等多方面、全方位、循序渐进地引导。长此以往,抽象思维的大门,就会慢慢开启,在既有的丰厚现实知识上进行归纳、总结,从个别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就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从而完成由密索思到逻各斯的蜕变过程,让他们的蒙语文学习从一个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毛主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的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志者去挖掘、继承、整理,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他们从小就掌握和应用母语,并和汉语一起的双语教学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谐地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紧迫任务。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一颗颗爱心,面向阳光,用饱满的激情、灵活多变的方式投入到教学中去,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定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