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还要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但是,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被一些学生所忽视。为此,笔者结合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犯的错误,提出以下八点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正确书写实验仪器、操作名称
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有些学生对于部分实验仪器、操作名称书写不规范,甚至书写错误。例如把“坩埚”误写成“坩锅”,“萃取”误写成“翠取”。再如描述氨气检验的实验现象时,常把“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误写为“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等。
二、要注意气、烟、雾的不同
“气”单指生成气体(或气泡),如在描述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时,应该是“生成红棕色气体”(指生成NO2气体);再如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的现象应为“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烟”一般指生成固体小颗粒,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生成P2O5固体小颗粒);再如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浓氨水时,现象亦为“产生白烟”(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如描述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现象应为有“白雾”(盐酸小液滴)产生。对于磷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应描述为“白色烟雾”,因为生成的产物有PCl5(固体小颗粒)和PCl3(小液滴)。
三、要注意“光”和“焰”的区别
“光”一般指固体微粒被燃烧时的现象,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焰”一般指气体或蒸气(由液体气化产生)燃烧时的现象,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出现苍白色火焰;酒精燃燒产生淡蓝色火焰。
四、要注意“加入”、“通入”和“滴入”的差别
通常“加入”的是固体,“通入”的是气体,“滴入”的是液体。例如证明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其现象应描述为“当向AlCl3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时,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继续滴入NaOH溶液,沉淀逐渐溶解,直至最终消失”。
五、要注意实验现象的完整性
有些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只注重描述明显现象(如发光、火焰、沉淀等),而忽略其他现象(如固体溶解、吸放热、声音等)。例如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现象不仅有“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还应有“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等现象。再如钠与水(滴入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浮”、“熔”、“游”、“鸣(嘶嘶声音)”、“红”五个现象。
六、要注意描述语言的准确性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如果用词用句不恰当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诸如“看到无色气体生成”的实验现象描述是不准确的,因为无色气体是不可能直接看到的,应描述为“看到无色气泡产生”。又如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应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描述为“出现白色沉淀”就不太准确了。
七、要注意实验现象描述的真实性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改变,会使部分实验现象不能表现出来,因此描述实验现象只能描述实际观察到的现象,而不能凭空臆造实验现象。如在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如果水中没有加入酚酞试液,就不能写出“溶液变红”这个实验现象。再如铜与稀硝酸反应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装置,是无法观察到“无色气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只有改进该实验,才会观察到“无色气体”产生。
八、要注意不能混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指观察者根据感官(眼、耳、鼻等)获得的第一信息,并不需要直接写出实验结论。如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如果描述为“有氢气产生”就错误了,原因是把实验结论当作了实验现象,应该为“铝片不断溶解,且铝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另外也不能把“无反应现象”与“不反应”混为一谈。
总之,我们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要遵循“客观、准确、完整、规范”八字原则,规范使用化学语言,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以提升化学实验学习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要注意正确书写实验仪器、操作名称
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有些学生对于部分实验仪器、操作名称书写不规范,甚至书写错误。例如把“坩埚”误写成“坩锅”,“萃取”误写成“翠取”。再如描述氨气检验的实验现象时,常把“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误写为“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等。
二、要注意气、烟、雾的不同
“气”单指生成气体(或气泡),如在描述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时,应该是“生成红棕色气体”(指生成NO2气体);再如铜锌原电池演示实验的现象应为“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烟”一般指生成固体小颗粒,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生成P2O5固体小颗粒);再如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浓氨水时,现象亦为“产生白烟”(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如描述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现象应为有“白雾”(盐酸小液滴)产生。对于磷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应描述为“白色烟雾”,因为生成的产物有PCl5(固体小颗粒)和PCl3(小液滴)。
三、要注意“光”和“焰”的区别
“光”一般指固体微粒被燃烧时的现象,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焰”一般指气体或蒸气(由液体气化产生)燃烧时的现象,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出现苍白色火焰;酒精燃燒产生淡蓝色火焰。
四、要注意“加入”、“通入”和“滴入”的差别
通常“加入”的是固体,“通入”的是气体,“滴入”的是液体。例如证明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其现象应描述为“当向AlCl3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时,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继续滴入NaOH溶液,沉淀逐渐溶解,直至最终消失”。
五、要注意实验现象的完整性
有些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只注重描述明显现象(如发光、火焰、沉淀等),而忽略其他现象(如固体溶解、吸放热、声音等)。例如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现象不仅有“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还应有“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等现象。再如钠与水(滴入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浮”、“熔”、“游”、“鸣(嘶嘶声音)”、“红”五个现象。
六、要注意描述语言的准确性
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如果用词用句不恰当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诸如“看到无色气体生成”的实验现象描述是不准确的,因为无色气体是不可能直接看到的,应描述为“看到无色气泡产生”。又如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应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描述为“出现白色沉淀”就不太准确了。
七、要注意实验现象描述的真实性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改变,会使部分实验现象不能表现出来,因此描述实验现象只能描述实际观察到的现象,而不能凭空臆造实验现象。如在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如果水中没有加入酚酞试液,就不能写出“溶液变红”这个实验现象。再如铜与稀硝酸反应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装置,是无法观察到“无色气体产生”这个现象的,只有改进该实验,才会观察到“无色气体”产生。
八、要注意不能混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指观察者根据感官(眼、耳、鼻等)获得的第一信息,并不需要直接写出实验结论。如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如果描述为“有氢气产生”就错误了,原因是把实验结论当作了实验现象,应该为“铝片不断溶解,且铝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另外也不能把“无反应现象”与“不反应”混为一谈。
总之,我们在描述化学实验现象时,要遵循“客观、准确、完整、规范”八字原则,规范使用化学语言,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以提升化学实验学习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