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柱,也是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一校多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一校多馆模式的出现向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新的要求。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把读者服务工作推向纵深发展,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是值得高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
1 一校多馆模式成因分析
1.1 高等院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高等院校合并已经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从1990年开始截止至2004年8月,合并调整后的各类高校数目达到416所,原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
1.2高校扩招保持强劲势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正进入迅速扩张时期。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教育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8.5万增至2005年的504.46万,增幅38%。据专家预测,高校扩招增幅还将继续。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发展,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同时进行新图书馆的建设。以四川省为例,2000年至2006年间,在统计的29所本专科院校中,有20所学校图书馆进行了新馆建设,总数为24个,总面积为430270平方米。
院校合并和高校扩招是形成一校多馆的重要原因。其中院校合并所占的比例稍大。院校合并后大多保留了原来几个院校的图书馆,形成多馆分立的格局;而新馆建设则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校多馆的模式由此形成。
2 一校多馆模式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
2.1 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成为难题
实质性融合是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合并后的图书馆,还是新建设的图书馆,都要尽快消除各馆之间的隔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一体化运作。读者服务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将要跨越多方面的障碍。
首先是管理上的差异。在一校多馆模式中,各图书馆原来都有各自独立的读者服务部门、规章制度和某些约定俗成的“工作惯例”。这种曾经“各自为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会大大干扰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其次是自动化系统的差异。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管理软件系统时,会根据自身情况,综合系统功能、价格等方面因素来考虑。因此,在一校多馆模式中,往往会出现各馆自动化系统不统一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小型院校的图书馆在合并前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如今,自动化系统已经深入到流通、典藏、采访、编目等与读者服务工作有直接、间接关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情况,自动化系统的差异对读者服务工作融合的影响显而易见。最后是硬件上的差异,这是由于馆舍建设时间先后、以往投入资金力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各馆与读者服务工作相关的硬件设施优劣程度上的差异。包括阅览环境、计算机普及程度等等。
2.2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产生矛盾
目前我国合并、扩建后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院(系)划分校区,各校区相对独立,学科专业特征明显;二是以年级、培养层次划分校区;三是前面两者的综合。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配置和分布是与学校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的。以四川大学为例:
四川大学属于在上面所提到的合并、扩建后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中的第三种情况。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校合并而成,原三校校区称之为老校区,主要容纳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江安新校区于2005年正式启用,主要容纳本科一、二年级新生。四川大学图书馆由文理、工学、医学和江安(2005年8月投入使用)四个分馆组成。在学科分布上,文理、工学、医学分馆专业馆藏优势十分明显。在新老校区分布上,江安新馆主要提供基础文献资料和本科低年级所需的文献资料。而老校区三分馆则应该主要提供专业的和科研、学术研究的文献资料。
尽管各分馆馆藏资源学科特色鲜明、读者层次定位明确,但在实际的读者服务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在读者需求上,从学科角度来看,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增多,读者对文献资源的使用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定位,逐渐向多学科范畴发展。从读者层次角度来看,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低年级本科生,都会对基础课、公共课,部分社会科学类文献资源产生需求。这样一来,一方面是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馆藏文献资源分布的绝对化,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的矛盾就十分明显了。这种矛盾会给读者带来许多实际的困难。假定一位四川大学的新校区学生,需要借阅一本老校区分馆的馆藏图书,就必须花费一个小时时间和六元的车费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读者文献资源利用成本大大增加。
3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服务工作应对措施
3.1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
“读者第一,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早在1931年,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这段话对图书馆工作做出了简明的表达,从本质上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发展的两个核心:首先,图书馆必须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贯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这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其次,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校多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读者服务工作在一校多馆模式下面临着考验:读者服务工作更加繁复,读者需求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才能将读者服务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而不是流于形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从内心继续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同时,还可以针对读者服务工作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将读者纳入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3.2全面整合读者服务工作
首先,是管理方面的整合。要坚持统一机构,统一制度。所谓统一机构,是指由原来几个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门向一个读者服务部门转变,并组建一个新的中层领导班子。班子成员无论原来属于哪个馆,都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保持统一的工作原则,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同时,还要根据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的实际运作情况制定出统一的规章制度。因为制度是行事的前提和准则,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读者服务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统一的规章制度不仅应包括对读者借阅行为的规范,还应包括对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职责的要求。
其次,是自动化系统的整合。一校多馆模式下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选用原先一馆的自动化系统来整合;二是选用新的自动化系统来统一整合。前者的优势是,由于原有的自动化系统在使用和功能开发上都已经较为成熟,在各馆间进行推广时会比较顺利。而且,这种方式投入的资金相对后者来说少得多。当然,后者也有明显的优势。在一校多馆的模式下,采用新的自动化系统,能最快和最大程度上达到各馆间自动化系统的统一。
最后,是平衡发展的理念。如前所述,在一校多馆模式下,由于以往投入的不同,各馆在与读者服务有关的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如果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读者服务工作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要求我们应站在新的全局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要处理好总馆与各分馆间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要处理好各分馆间的平行关系。打破以往你我的界限,尽快实现与读者服务相关的资源、设备间的有序流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平衡发展的理念,才能使各馆读者服务工作优势互补,齐头并进。
3.3实行通借通还,提供人性化服务
通借通还服务又称为FBRSM服务。所谓通借通还即读者可凭统一的通用借阅证,在总馆或任一分馆借阅该处图书,这称为通借(free borrow,简称FB);同时,读者也可将所借图书到任一分馆归还,这称为通还(free return,简称FR)。简单的说,通借通还就是读者可以在本校区图书馆借还其他校区图书馆的图书。
四川大学图书馆向广大读者提供了通借通还服务。具体规定是:(1)通借通还的范围:老校区三个图书馆与新校区江安图书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即在江安馆可以借还文理馆、工学馆和医学馆的可流通图书,在文理馆、工学馆、医学馆可借还江安馆的可流通图书。(2)手续办理:读者可凭有效借阅证在就近分馆提交借书申请单,通借图书由工作人员代为传递,由读者在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办理借书手续,还书由读者在就近分馆归还。方法是读者通过“四川大学图书馆ALEPH书目查询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如馆藏地不在所在校区图书馆,且系统显示单册状态为“可借”、“在架上”,可记下该书的详细信息,凭有效借阅证在就近分馆填写借书申请单,四个工作日内读者申请的图书就会由图书所属分馆传递到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同时,读者申请的图书在该分馆保留两个工作日。此时,读者到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凭借书申请单和有效借阅证办理借阅手续就可以了。
实行通借通还服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缓和了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间的矛盾,为读者解决了文献资源利用在空间距离上的困难和障碍,提高了文献资源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是从读者角度出发实行的人性化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程爱金,合并后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图书馆学研究,2002(8)
[2] 杨玫,试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甘肃科技,2004(11)
[3] 马龙超,大学图书馆分馆管理模式之思考,情报杂志,2005(2)
[4] 张海平,高校合并办学过程中多校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浅论,图书馆,2005(3)
[5] 许璐璐,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及创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4)
1 一校多馆模式成因分析
1.1 高等院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高等院校合并已经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从1990年开始截止至2004年8月,合并调整后的各类高校数目达到416所,原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
1.2高校扩招保持强劲势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正进入迅速扩张时期。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教育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8.5万增至2005年的504.46万,增幅38%。据专家预测,高校扩招增幅还将继续。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发展,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同时进行新图书馆的建设。以四川省为例,2000年至2006年间,在统计的29所本专科院校中,有20所学校图书馆进行了新馆建设,总数为24个,总面积为430270平方米。
院校合并和高校扩招是形成一校多馆的重要原因。其中院校合并所占的比例稍大。院校合并后大多保留了原来几个院校的图书馆,形成多馆分立的格局;而新馆建设则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校多馆的模式由此形成。
2 一校多馆模式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影响
2.1 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成为难题
实质性融合是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合并后的图书馆,还是新建设的图书馆,都要尽快消除各馆之间的隔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一体化运作。读者服务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将要跨越多方面的障碍。
首先是管理上的差异。在一校多馆模式中,各图书馆原来都有各自独立的读者服务部门、规章制度和某些约定俗成的“工作惯例”。这种曾经“各自为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会大大干扰读者服务工作的实质性融合。其次是自动化系统的差异。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管理软件系统时,会根据自身情况,综合系统功能、价格等方面因素来考虑。因此,在一校多馆模式中,往往会出现各馆自动化系统不统一的情况。甚至有部分小型院校的图书馆在合并前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如今,自动化系统已经深入到流通、典藏、采访、编目等与读者服务工作有直接、间接关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情况,自动化系统的差异对读者服务工作融合的影响显而易见。最后是硬件上的差异,这是由于馆舍建设时间先后、以往投入资金力度的不同,所导致的各馆与读者服务工作相关的硬件设施优劣程度上的差异。包括阅览环境、计算机普及程度等等。
2.2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产生矛盾
目前我国合并、扩建后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院(系)划分校区,各校区相对独立,学科专业特征明显;二是以年级、培养层次划分校区;三是前面两者的综合。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配置和分布是与学校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的。以四川大学为例:
四川大学属于在上面所提到的合并、扩建后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中的第三种情况。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校合并而成,原三校校区称之为老校区,主要容纳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江安新校区于2005年正式启用,主要容纳本科一、二年级新生。四川大学图书馆由文理、工学、医学和江安(2005年8月投入使用)四个分馆组成。在学科分布上,文理、工学、医学分馆专业馆藏优势十分明显。在新老校区分布上,江安新馆主要提供基础文献资料和本科低年级所需的文献资料。而老校区三分馆则应该主要提供专业的和科研、学术研究的文献资料。
尽管各分馆馆藏资源学科特色鲜明、读者层次定位明确,但在实际的读者服务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在读者需求上,从学科角度来看,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增多,读者对文献资源的使用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学科定位,逐渐向多学科范畴发展。从读者层次角度来看,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低年级本科生,都会对基础课、公共课,部分社会科学类文献资源产生需求。这样一来,一方面是读者文献资源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馆藏文献资源分布的绝对化,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的矛盾就十分明显了。这种矛盾会给读者带来许多实际的困难。假定一位四川大学的新校区学生,需要借阅一本老校区分馆的馆藏图书,就必须花费一个小时时间和六元的车费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读者文献资源利用成本大大增加。
3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服务工作应对措施
3.1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
“读者第一,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早在1931年,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这段话对图书馆工作做出了简明的表达,从本质上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发展的两个核心:首先,图书馆必须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贯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这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其次,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校多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读者服务工作在一校多馆模式下面临着考验:读者服务工作更加繁复,读者需求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才能将读者服务工作更深入地开展下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而不是流于形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从内心继续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同时,还可以针对读者服务工作开展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将读者纳入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 3.2全面整合读者服务工作
首先,是管理方面的整合。要坚持统一机构,统一制度。所谓统一机构,是指由原来几个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门向一个读者服务部门转变,并组建一个新的中层领导班子。班子成员无论原来属于哪个馆,都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保持统一的工作原则,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同时,还要根据一校多馆模式下图书馆的实际运作情况制定出统一的规章制度。因为制度是行事的前提和准则,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读者服务中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统一的规章制度不仅应包括对读者借阅行为的规范,还应包括对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职责的要求。
其次,是自动化系统的整合。一校多馆模式下自动化系统的整合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选用原先一馆的自动化系统来整合;二是选用新的自动化系统来统一整合。前者的优势是,由于原有的自动化系统在使用和功能开发上都已经较为成熟,在各馆间进行推广时会比较顺利。而且,这种方式投入的资金相对后者来说少得多。当然,后者也有明显的优势。在一校多馆的模式下,采用新的自动化系统,能最快和最大程度上达到各馆间自动化系统的统一。
最后,是平衡发展的理念。如前所述,在一校多馆模式下,由于以往投入的不同,各馆在与读者服务有关的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如果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读者服务工作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要求我们应站在新的全局发展的高度去考虑问题。要处理好总馆与各分馆间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要处理好各分馆间的平行关系。打破以往你我的界限,尽快实现与读者服务相关的资源、设备间的有序流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平衡发展的理念,才能使各馆读者服务工作优势互补,齐头并进。
3.3实行通借通还,提供人性化服务
通借通还服务又称为FBRSM服务。所谓通借通还即读者可凭统一的通用借阅证,在总馆或任一分馆借阅该处图书,这称为通借(free borrow,简称FB);同时,读者也可将所借图书到任一分馆归还,这称为通还(free return,简称FR)。简单的说,通借通还就是读者可以在本校区图书馆借还其他校区图书馆的图书。
四川大学图书馆向广大读者提供了通借通还服务。具体规定是:(1)通借通还的范围:老校区三个图书馆与新校区江安图书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即在江安馆可以借还文理馆、工学馆和医学馆的可流通图书,在文理馆、工学馆、医学馆可借还江安馆的可流通图书。(2)手续办理:读者可凭有效借阅证在就近分馆提交借书申请单,通借图书由工作人员代为传递,由读者在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办理借书手续,还书由读者在就近分馆归还。方法是读者通过“四川大学图书馆ALEPH书目查询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如馆藏地不在所在校区图书馆,且系统显示单册状态为“可借”、“在架上”,可记下该书的详细信息,凭有效借阅证在就近分馆填写借书申请单,四个工作日内读者申请的图书就会由图书所属分馆传递到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同时,读者申请的图书在该分馆保留两个工作日。此时,读者到提交借书申请单的分馆凭借书申请单和有效借阅证办理借阅手续就可以了。
实行通借通还服务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借阅服务模式,缓和了一校多馆模式下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分布间的矛盾,为读者解决了文献资源利用在空间距离上的困难和障碍,提高了文献资源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是从读者角度出发实行的人性化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程爱金,合并后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图书馆学研究,2002(8)
[2] 杨玫,试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甘肃科技,2004(11)
[3] 马龙超,大学图书馆分馆管理模式之思考,情报杂志,2005(2)
[4] 张海平,高校合并办学过程中多校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浅论,图书馆,2005(3)
[5] 许璐璐,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及创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