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杜卡管弦乐创作中的音色特征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芭蕾舞剧《仙女》来对杜卡管弦乐的音色特点及音色的写作技术进行研究。
  保罗·杜卡(1865101—1935517),法国作曲家,与拉威尔、德彪西同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杜卡作为著名的音乐家,为法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独到的配器技法使他在印象派音乐中也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但他的作品却很少流传下来。尤其是在晚年他拒绝发表作品,更是在去世前将未发表的音乐作品全部销毁。
  正文中第一部分将对作曲家和作品《仙女》进行简要概述。正文第二部分将集中于其音色特征及写作技法的分析。
  [关键词]音色特征;配器;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0)12-0108-04
  一、保罗·杜卡及作品《仙女》
  保罗·杜卡作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一生都在不断进行着创作,但发表的音乐作品却很少。他的管弦作品仅存四部: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学徒》、管弦序曲《波利耶克特》《C大调交响曲》和芭蕾交响组曲《仙女》。其中,《魔法师的学徒》这部作品最广为人知,也是这首作品奠定了杜卡印象派作曲家的地位。
  《魔法师的学徒》首演后,杜卡开始涉猎音乐研究和评论的领域。杜卡说:“一个好的音乐家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畴,他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去研究探索。”[1]他在许多十分权威的艺术类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撰写了几十部著作,例如:《音乐和戏剧》《音乐和文学》《音乐和创新》《戏剧与交响乐》《音符与音乐》《新诗》等。这些著作对后来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他在众多音乐研究的著作、文章中展现出了独特思想以及配器技术上的别出机杼,使得保罗·杜卡在欧洲音乐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芭蕾交响组曲《仙女》(La Peri)于1912年首演。杜卡为这部作品作得副标题为“舞蹈诗”,取材于古伊朗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从仙女那里偷走了一朵可以让人长生的莲花,但主人公却被仙女的舞蹈迷惑将莲花归还。最终仙女消失,主人公在黑暗中预感到生命的终结。
  这部作品的题材使得音乐风格对音色有要求,在这部作品中杜卡充分发挥了印象派“色彩丰富”的写作手法。
  二、《仙女》的音色特点及写作技术分析
  (一)乐器的色彩表现手法
  杜卡的作品总是与文学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魔法师的学徒》取材于歌德的叙事诗;管弦序曲《波利耶克特》取材于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的同名悲剧作品。而交响组曲《仙女》的题材来源于古伊朗神话。杜卡通过各种精妙的配器手法将文字的剧情用音乐表达出来,展现出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人物的命运走向。
  《仙女》的乐队编制为双管编制,其列表如下:
  通過上列表格中的乐器种类不难发现,杜卡使用了变形乐器、色彩乐器以及大量的打击乐器。而古老的神话题材使得这些色彩性乐器所带来的音色变得十分必要。所以在杜卡看来,许多变形乐器已经可以被划归到常用乐器的范畴之中。
  杜卡的管弦乐作品中弦乐的运用十分多样化,经常使用一些特殊弓法适应不同音乐氛围的营造。在下例中,杜卡将弦乐组进行了细致复杂的分部。小提琴组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三把使用弱音器的小提琴,三个声部均为半音下行;第二部分分为两组演奏四度泛音的持续音;第三部分使用震音弓法靠琴马演奏。作曲家运用触弦点的移动来达到音色变化更为细腻的目的。靠琴马演奏发出的音色具有金属感,尖锐甚至略刺耳。加上弓震音以弱力度演奏使音色变得明亮、透明。中提琴的第二及第三分部则是靠指板演奏,音色柔和朦胧,音量也较弱,这种音响效果有些接近长笛。运用各种弦乐器演奏技术与触弦点的变化结合的手法,可以有效地获得多种色彩变化和对比。
  这样,作为一个整体的木管组,虽不具备弦乐组那样高度统一、均匀的色调,却以色彩的丰富和层次的细腻见长,使作曲家得以通过各类音色的结合、渗透和对比,“绘制”出色泽千变万化的音画,这是这个乐器组最可贵的特性。[2]木管乐器不像弦乐组乐器的音色那样均衡,甚至同一件木管乐器在不同的音区中表现出来的音色也会大不相同。这就使得木管组音色更为丰富多变,各具特色。不同的音色间可以做到鲜明的对比又可以相互补充。而且从演奏技术层面上,木管乐器的灵巧多变甚至不亚于弦乐器。杜卡看中并利用这个特性,将木管乐器丰富的音色运用至作品当中。
  例如在《仙女》中,木管乐器的颤吟和吐音使用非常频繁,这是杜卡扩充木管音色的一种常用写作手法。双吐这种技术在长笛类乐器上演奏较为方便,非常适合同音反复或快速跑动的断音乐句,音响轻巧且富有弹性。颤吟需要长笛演奏者通过控制唇部动作来模仿弦乐揉弦效果,使得长笛的音色变得更加动人、轻快。
  短笛声音尖锐,穿透性极强且灵活。但冷色调的音色又能烘托出缥渺、静谧的气氛。在下列谱例中可以看到,短笛补充了木管乐器组的高音区,跳音用pp力度演奏。这样的安排在营造出柔和又灵动的效果同时,又避免因穿透力太强而破坏音乐形象。英国管在下方演奏以延音线连接的动机音型,中音区的音色深沉柔和,富有抒情性,将一副田园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第31-38小节,作曲家没有使用长笛音色最富于光彩、拥有较强穿透力的高音区,而是选用短笛的中低音区对长笛柔和明亮的中音区进行填充衔接。相较于长笛,短笛的低音区发音比较柔弱,有明显的气噪音。使得音响效果十分纯净轻盈。
  就乐队编制来说,印象派管弦作品并没有作出太大的改变,甚至没有超过三管编制。但是为了追求更加细腻的音乐情绪变化,作曲家纷纷把目光投放到音响纯净柔和的木管乐器。注重使用木管乐器的中低音区,以纯音色的结构为主,强调作品内在的叙事性、抒情性,和诗意地表达方式。   铜管组在整个乐队中是最具有力量的一组,音量大,共鸣强烈,音色明亮且有“金属色彩”。铜管组是作曲家使用变形乐器最多的一组,这表示在杜卡的作品中,铜管不再是仅仅作为和声性的背景樂器使用,而是利用各种变形乐器不同的色彩对部分片段进行润色。
  圆号是铜管乐器中音色最为温润柔和的乐器,而且圆号也拥有非常多样的音色。虽然在数量上,圆号在铜管乐器中数量最多,在演奏强力度时往往需要两支甚至多支圆号来与其他铜管乐器抗衡。但实际上,圆号在中高音区的音量表现并不亚于其他铜管乐器。而且圆号的低音区音色柔美,使用弱力度演奏低音区可以大大减弱因“金属色彩”带来的刺耳声音。这种方式营造出的柔和缥渺的音色获得了印象派作曲家的青睐。在《仙女》中,杜卡便是使用了这种手法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在20世纪,音乐家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到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组合灵活的打击乐上。《仙女》的题材是芭蕾舞剧,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为了更好地适应芭蕾舞剧这一题材,在配器上作曲家加重了打击乐的使用比重。在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中,将打击乐器根据音高精准度分为有确定音高和无确定音高两大类;或根据发声原理以及声学特性分为体鸣、膜鸣、弦鸣、气鸣四大类。而打击乐的演奏方式又分为击奏、碰奏、刮奏、擦奏、摇奏和拨奏。通常,打击乐器都有与之相配的击器,但在印象派作曲家眼中,为了追求更加多样性的色彩,通常会使用不同的击器。击器材质的不同也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音色效果,各具特色。
  例如,在下述谱例中,作曲家要求使用两支定音鼓鼓槌以弱力度在钹上进行滚奏,获得神秘、低沉的音色,或用手轻拍钹,轻微的震动发出沉闷的嗡嗡声。
  色彩乐器组中,杜卡选择了钢片琴和竖琴两种乐器。其中,对竖琴的乐器特性、演奏技法运用的十分全面。竖琴音色透明、柔和且明亮。音量较小,尤其是低音区声音粗糙灰暗,处理不当会使音响变得浑浊。
  为了增加织体层次,杜卡使用了大量竖琴泛音。竖琴的泛音音色透明、优美,但音量很小,发音纤细。除此以外还使用了刮奏、近音板、琶音、颤音等技法。将丰富多样的竖琴色彩运用到作品中能够非常好的贴合印象主义朦胧模糊的意境。
  (二)异质性结构织体中的音色处理
  管弦乐的织体写法种类繁多,将这些织体的不同形态按音响性质和配器的处理原则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同质性结构织体和异质性结构织体。本文将对《仙女》的异质性结构织体进行简要分析。
  在纵向多层次结构织体中的配器原则,是以不同的音色赋予不同层次间的音响对比,造成纵向立体化的异质音响复合整体。[3]异质性结构织体包含了主调音乐中的旋律加伴奏、复调结构、现代音乐中的点描结构和其他更为复杂的多层次结构等。但异质性结构织体本质是由两个及以上同质性结构织体组成的,这些同质性结构之间又相互对比。在《仙女》中,旋律加伴奏的织体使用比较常见。下例中,可以将织体进行分层梳理:
  1旋律层
  在中音及高音区,由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大管、小提琴I组以及中提琴进行多层八度叠置的混合音色组成。上方双簧管、英国管和小提琴演奏高音声部,具有突出的优势。为了加厚旋律声部的密度,作曲家又使用大管和中提琴进行八度加厚,突出旋律的主要地位。
  2伴奏层
  (1)音束型织体结构:由长笛、短笛、英国管、单簧管、竖琴构成的三层纯音色音部束,共八个声部。这三层音部束都是线条式音型的写法。节奏统一,音区对等,使得线条十分清晰,音响效果做到融合的同时,又表现出了这种块状织体的流动性。
  (2)分部写作型织体结构:大管、圆号构成的混合音色。分部写作型织体具有“合唱”的特征,是和声内声部旋律化的多声部组合,又不具备复调织体那样独立鲜明的线条对比。
  (3)强调性因素:小提琴Ⅱ组、大提琴Ⅱ组、使用柱式和弦的织体形态,对乐句中节奏重点进行了勾勒,加强了音乐的“动力”。虽然在音高组织上按照“上密下疏”的排列构成原则,拨奏的奏法音量较小,弦乐组的纯音色保证了柱式和声层融合的音响效果。但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节奏上的“错位”形成了音高上的跳跃性,突出强调了旋律主题,加重了节奏的律动性。
  在下例中还能看到,弦乐组同时出现了两种演奏法:小提琴I组、中提琴连弓与分弓结合的长音,小提琴Ⅱ组和大提琴柱式和弦的拨奏。在相同的乐器上使用两种完全不相同的奏法进行演奏,不仅在音色上有所不同,时间过渡性也会产生很大差异。两种这样纯音色间奏法的不同使得织体剥离,层次分明清晰。突出强调了旋律主题,推动节奏的动力。
  (三)音色的对比
  音色的对比在印象派音乐中的使用十分常见,大量的色彩性和声代替了传统的功能和声,使得在横向结构中,音色节奏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杜卡多以对比、过渡的手法进行音色的变化。
  对比性的音色过渡是管弦乐在横向色彩变化中最常用的配器手段。下例中使用不同乐器组类中纯音色间的音色对置(铜管组的纯音色与弦乐组加木管组的混合音色之间的对比)。在木管组和弦乐组线条型的织体中,铜管组的圆号和长号以强力度演奏,断口式的连接将强烈、明亮,甚至带有一些撕裂感的音色突出出来,起到了一种类似于“点描”的音响效果。
  结 语
  《仙女》是杜卡保存下来的最后一部管弦作品,也是他印象派作曲风格集大成的一部作品。通过对杜卡芭蕾交响组曲《仙女》配器写作技法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作曲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独具魅力的色彩性表达手法,使杜卡成为印象派作曲家中极富有自身特点的一位。除了美妙缥渺的旋律、丰富的织体结构、巧妙的音色布局,他还使用了许多变形乐器进行音色的扩充,而大量打击乐器的加入也更好的贴合了芭蕾舞剧这一题材对于突出节奏和节拍重音的要求。大量的色彩和声顶替传统功能和声,成为了在运用音色之外的又一层色彩性的写作手法。杜卡在印象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音乐文化领域的珍宝,是杜卡留给后世学者作曲家们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大足石刻凿造于晚唐时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唐末中国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辉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不论是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形式规律,还是雕刻技法上,都反映出大量的生活程式化,从各个侧面浓
期刊
[摘 要]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引进成为国内演出市场的一大热点。作为除百老汇音乐剧、伦敦西区音乐剧、德奥音乐剧之外的小语种音乐剧的代表,法语音乐剧在制作和审美上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法语音乐剧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达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预期,本文将以《摇滚莫扎特》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语音乐剧;制作;审美特色;中国观众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并极力向世界推广中国音乐。他个人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作品,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钢琴独奏和艺术歌曲两种音乐体裁。《红彩妹妹》本是河北绥远地区的一首民歌,通过齐尔品的创作改编,尤其是钢琴伴奏部分的加入,已然使之变成了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改编艺
期刊
沁園春·战庚子毒魔
期刊
孙博特是我国新一代的青年指挥家,在圈内被誉为“野马特”的他,近几年驰骋纵横在国内各个主流乐团、歌舞剧院和不同的音乐盛事中,他所执棒演出的音乐作品类型广泛,风格涵盖古今中西。在孙博特的指挥下,音乐变得流光溢彩,流淌着迷人的作品音声,尤其是他对音乐作品和交响乐队的把控与驾驭能力,都可能源于一名指挥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本文旨在从指挥艺术这一个视角,来探索复杂抽象的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指挥这座桥梁
期刊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开始与数码技术相融合,打破了邮票因尺幅小信息量有限的局限性。2010年6月12日中国邮政首套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在设计上有突出的创新,为观众呈现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受,得到的广泛认同,成功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粹戏曲与数码技术的完美交融取得的成功。  [关键词]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专注于钢琴艺术音乐,在他的作品中不乏波兰民间音乐的气息,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性。本文以《升C小调波洛涅兹》为例,在分析民族性形成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演奏表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肖邦;民族性;《升C小调波洛涅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在世界钢琴史上,
期刊
[摘要]纵观美声唱法进入中国以后出现的问题,除了语言以外,就是声部建设的问题,这是声乐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显著问题之一。声部发展不均衡体现在中、低声部的缺乏,女高音、男高音为声乐舞台的主要力量,男女声部尤其是女声的中低声部严重不足。在中国声乐技巧探索和发展的这些年里,不少人已对院校的声乐教育“飙高音”“玩技术”现象提出异议。声乐作品中,中低声区的情感表达显得薄弱。气息和中低聲区的训练实际是基础的声乐技
期刊
[摘 要]嵇康所写的《声无哀乐》主旨可以概括为“心之与声,名为二物”,以秦客和主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了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本文主要讨论音乐到底有没有哀乐,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并对嵇康所提出的音乐的功能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从中得到的有关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嵇康;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
期刊
[摘要]18世纪法国作曲家拉莫,最杰出之处莫过于他在和声领域做出的贡献,1722年发表的《论和声》,奠定其“和声学之父”的地位。不仅在音乐理论方面成就突出,在键盘乐器演奏方面同样体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其羽管键琴作品《铃鼓舞曲》,全曲仅用主部的两个重要素材作为源头,进行了丰富多样化的发展,显示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特色,其创新性的作曲手法同时也预示了前古典主义风格。  [关键词]古回旋曲式;主部;插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