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5-0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如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呢?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这应是我们对新课程的重要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公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圆柱和球》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请学生先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万花筒、饮料罐、弹簧球”等;再尝试介绍物体的形状。当学生体验到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时,兴趣就高涨起来,然后在老师提出的“探索建议”下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学生很快得出球“全身没有面,没有边,可以四面八方滚动”等特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操作,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探索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像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把外界物体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像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题,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数学的学习就应该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教师可利用音乐、游戏、多媒体等方法构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如《认识圆柱和球》一课只,先让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再利用课件演示“把这些实物画在纸上是怎样的”,演示圆柱“大”“小”“高”“矮”“竖”“斜”“横”的变化等,学生边看边积极地思辨并储存的过程,随后点出圆柱特征。如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把“单一”的知识“储存”过程变为主动的思辨性的发现过程以及多途径的知识“检索”及“储存”过程。尤其在解决“一元硬币是不是圆柱”这个问题上,教师采用生活中常见的辨认形式,利用反方和正方进行答辩解决问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和紧迫感。课堂上,教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参与评议、畅所欲言,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
三、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存在与作用,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在教材中挖掘生活数学。如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请学生搜集信息:学校共有几个班?一年级每班各有学生多少人?体育室有体育运动器材多少件?三月份有几天?你身边的人的体重是多少?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动手制作一张表,并想一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请学生思考观察家庭中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用硬纸板或橡皮泥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或是正方体,把已有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又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在数学活动课上,办一个小小超市,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上《钟面的认识》一课,请学生观察家中的钟面,动手做一个钟面模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要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乐、学会。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多元化。如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呢?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这应是我们对新课程的重要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公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认识圆柱和球》一课,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请学生先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万花筒、饮料罐、弹簧球”等;再尝试介绍物体的形状。当学生体验到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时,兴趣就高涨起来,然后在老师提出的“探索建议”下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学生很快得出球“全身没有面,没有边,可以四面八方滚动”等特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操作,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探索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像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把外界物体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像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即使再生动有趣的数学题,假如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用于生活,相信都会被学生渐渐遗忘。数学的学习就应该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教师可利用音乐、游戏、多媒体等方法构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如《认识圆柱和球》一课只,先让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再利用课件演示“把这些实物画在纸上是怎样的”,演示圆柱“大”“小”“高”“矮”“竖”“斜”“横”的变化等,学生边看边积极地思辨并储存的过程,随后点出圆柱特征。如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把“单一”的知识“储存”过程变为主动的思辨性的发现过程以及多途径的知识“检索”及“储存”过程。尤其在解决“一元硬币是不是圆柱”这个问题上,教师采用生活中常见的辨认形式,利用反方和正方进行答辩解决问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和紧迫感。课堂上,教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参与评议、畅所欲言,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
三、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学习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存在与作用,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
在教材中挖掘生活数学。如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请学生搜集信息:学校共有几个班?一年级每班各有学生多少人?体育室有体育运动器材多少件?三月份有几天?你身边的人的体重是多少?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动手制作一张表,并想一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请学生思考观察家庭中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用硬纸板或橡皮泥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或是正方体,把已有的体会与同学交流。又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在数学活动课上,办一个小小超市,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上《钟面的认识》一课,请学生观察家中的钟面,动手做一个钟面模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要使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