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大目标”和“小目标”的冲突与整合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育人”是重要的德育途徑,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201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把活动育人作为学校六大德育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虽然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早被实践者重视和熟知,然而在德育实践中,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还经常看到几百个学生在操场上摆开阵势给父母洗脚的“感恩秀”,班主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就想完成“教会学生做人”这样宏大的育人目标。
  影响学校活动育人实效性的因素林林总总,但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忽视并混淆了两个德育目标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两个目标,一个是指教师装在心里的“大目标”,它是宽泛的、笼统的、相对抽象的;另一个是一次德育活动要达成的“小目标”,它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的“大目标”是教师长远的教育规划,是最终要达成的教育目的或结果。“小目标”是一次德育活动要达成的实际效果,或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对两个目标进行明确的区分。如果把心里的“大目标”当成了一次活动的“小目标”,那么德育活动必然会显得空洞、说教,成为变相的道德灌输,沦为穿着“活动马甲”的形式主义。因为一次小活动无法承载和完成教师装在心里的“大目标”。同时,两个目标又必须实现充分的整合,活动设计者必须明确心中的“大目标”与每次活动“小目标”的关系,构建出通过“小目标”实现“大目标”的教育计划。这样每次的教育活动才能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性。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处理好活动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围绕“大目标”的小活动目标体系,实现教育者心里的“大目标”和每次活动的“小目标”的有机整合。
  首先,教师要确立心中的“大目标”,明确自己对学生教育引领的目标和方向。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有充分的体认,必须从职责上明确自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技能训练者,而是影响学生精神成长和品格发展的“重要他人”。而且这些教育影响不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团队活动这些德育的主渠道来实施,更与每个教师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密切相关。
  教师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深刻体认自己的育人担当,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领悟,对《中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明晰自己对学生教育引领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每个教师也要参照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科教学特点或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确定自己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和品格发展的具体目标。例如北京某中学把培养学生四个核心品质——合作、感恩、尊重、担当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名中学班主任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定教育引领方向:力争把学生培养成“知礼数、懂感恩、明是非,有志向、有梦想、有担当”的优秀中学生。
  其次,教师要分解心中的“大目标”,对德育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系列化的设计。
  教师心里的“大目标”是抽象的、笼统的,不能成为一次班级活动或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必须尝试把“大目标”分解成每次活动的“小目标”,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活动,有足够的空间去感悟和体验,进而提升活动育人的实效性,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友善”为例,对学生进行“友善”教育不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举办一个以“友善”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给学生宣讲友善,而是需要老师从培养学生与友善相关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开始,小学低年级,老师可以组织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感激同学,让学生们说说班级里需要感激的同学,以此培养学生感激他人的情怀,为学生日后发自内心地友善对人奠定基础。而在稍高年段,老师通过故事分享的方式、价值澄清的办法教会学生尊重差异、尊重规则、尊重环境,通过培养尊重的态度奠定“友善”教育基础。而有了这些“小目标”的充分实现,才有可能最终达成让学生服膺友善、践行友善的“大目标”。
  最后,教师要聚合活动的“小目标”,用“大活动”的理念对各类小活动进行整体构建。
  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形式上的创新,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班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灵活的组织。但是,这些零散的活动如果没有一个上位的“大目标”引领,也会因为缺少系统的规划而变得杂乱和零散。因此,德育活动又需要设计者对日常组织的活动进行系统筹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每个小活动要实现的“大目标”,厘清这些活动与教育规划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爱国行为的体现,而爱国行为的发生又绝非是外在的强迫和规制,必须建立在个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一次单一的活动,而应该是包含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行为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大活动”。本人在实践中尝试把学校各种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活动统合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目标”之下:把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博物馆课程学习、中国近代史探究学习、学校电影周的抗战电影欣赏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小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爱国”的目标宣讲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只有在具有仪式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活动中,学生才能够真正为自己成为这个祖国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育人过程两个目标的精确区分和有机整合需要教师在德育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反思,同时,也需要老师大胆创新,体现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创见性。德育活动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但又不能成为机械的“按图索骥”,教师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既要有“大目标”,彰显教育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设计灵动的、有时效性的偶发教育主题。
其他文献
开展班级家长教师协会工作不是单纯向家长索取,而是真心实意地依靠家长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对班级工作有一定了解,就会消除误会,做到理解与支持。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但不是唯一的组织者;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但不是唯一的管理者;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者。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班主任只是系统工程中一个子系统。在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教育力
:杜局长,您好!青羊区将“新人文教育”确立为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理念,并写入了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新人文教育在青羊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杜忠云:其实,新人文教育这个理念在青羊区以往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早有雏形,有些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优秀经验。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做法加以提炼、总结,促进我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从优质到卓越的转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崇尚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级典型,到
英国政府宣布,性和性关系教育将成为英格兰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程,并将于2019年9月出臺相应的教学大纲。其中,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构建健康的性关系和保证安全,中学阶段的重点是性和性关系教育。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性和性关系教育,但不是强制性的,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在网络霸凌和色情短信方面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他们并不能在这方面保证安全、保护好自己。教育大臣贾斯汀·葛林说:“孩子们应在合适的年龄接受到合适的
在教师准备采用班级议事来培养学生的治理能力与公民意识时,首先就需要在班级中成立一个公共权利组织,比如班级大会、班级听证会或者议事团。  “公民教育”在教育领域内并非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直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国内近十年来的公民教育研究,大体呈现出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探索这一趋势。理论建构着眼于探讨何谓公民、公共精神是什么、传统公民与现代公民内涵等本体性问题,实践探索则集中在有关公民教育路径的考虑上。
>>> 策划者说  德育做什么?德育如何做?德育模式是什么?如何构建德育模式?这样的问题,其实正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成功与否,不仅能反映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成熟度,更能直接决定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教育。德育的目标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德育内容是随意无序
如果评价与考试没有相应的改进,所编制的测验题目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其导向、诊断与发展性功能。只有教育者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评价研究,以评促教,才能切实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强化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人类通过自身科学技术获得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研究者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
当今,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学校在教授学生社会性和情感性的技巧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针对学生幸福感的问题,学校有必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采用一种混合性的方法,对三所新西兰小学的12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评估学生在进行了八周的专注主题项目之后,他们的幸福感是否有所提升,进而了解学生们对这一项目的认识和态度。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参与者要完成一些自测量表
深圳市南山区把教育发展定位于区域战略发展的高度,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第一个高分通过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广东省第一个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区。为了给南山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南山教育局狠抓校园安全管理,用前瞻的理念、创新的模式和扎实的行动为校园构筑起坚固的安全
摘 要 中国人公共空间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对H市的调研发现,人们常用私德外推的方式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私德外推出的公德并非公德,私德外推的道德要求不仅不能有效增强人的公共空间意识,而且还会进一步使人模糊公私空间之间的界限。为正确推进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我们要基于公共空间、为了公共空间,通过公共空间实施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关 键 词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指示给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和建设要求。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德育为首,“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