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历史上已经先后出现三次工业革命。以技术突破和大规模运用为特点的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是其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扩散展现出其特有的“范式”,并揭示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演进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工业革命 技术扩展 范式 内在逻辑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组织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带来了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且显著的变化”,它的出现深深地改变了所在时代的社会面貌、组织结构,也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从最初的发端于一个地区,却最終成为发生在全球范围的重大变革,其强大的扩散性成为了工业革命拥有世界影响的关键因素,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扩散到全世界?如能回答,面对人类历史已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是否遵循某种共有的内在逻辑呢?
一、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简明路径
如果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以蒸汽机、电气化和计算机为先导技术的历次工业革命,都展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扩散过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被成为产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业生产”,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发明,并不断波及到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采煤、冶炼和制造,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力水平的尖峰。随着机器不断取代人力,英国利用产业革命爆发的巨大生产力,将巨量的产品输向全世界,虽然英国希望能够继续垄断技术,但紧随其后的比利时、法国、德意志依然开启了工业化,至19世纪初扩散到北美,而后工业革命的余波激荡全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90年代,在安培和法拉第的理论支撑下,这场以“电”的发现和利用为标志,“大量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被发明并投入应用,通过形成新兴工业部门,升级原有工业部门的方式对就工业体系进行了重构,并引领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推进了运输、石油开采、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随后这一系列技术迅速扩散到英国、美国、日本、沙皇俄国。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展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科技领域开启的重大革命。其代表性事件就是1945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成果——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动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目的”,” ……开创了一种政府支持科学的新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爆发,而后扩张到欧洲、东亚、东南亚,塑造了现今社会的科技发展格局。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一)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特点
工业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涉及到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从社会、阶级、资本、技术到科学理论,包罗万象,但究其本质,工业革命就是推进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经过对历次工业革命的梳理,可见科学、技术、政府、资本,甚至社会组织和形态都在这个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转变,这些要素不断重组,并呈现出规律的收敛。
第一,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越来越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热力学理论对蒸汽机发明作用微乎其微,到美国依据原子裂变理论制造出原子弹,科学理论从纯粹的理论体系建构下降到工程技术中来,展现出人类对规律认识和把握所能拥有的力量。
第二,在历次工业革命中,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基础和关键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论是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还是蒸汽机的系列改进,都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并非有组织的行动,而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还是航天技术的开创和发展,都是由政府通过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仅仅依靠某个人、研究机构或公司来实现工业革命的爆发已经不再可能,将越来越依托整个国家的力量。
第三,在历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作为重要的润滑剂,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到产业实现将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参与到工业革命中来,经过历次工业革命,资本以产业资本的方式深入地融入到工业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工业革命的代际增加,人类社会所要发动工业革命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只有更加依靠资本,才能在更获得更强大的动力攀到整个市场的门槛,并实现回报。
(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历次的工业革命所展现的特点表明,工业革命不是一系列发明推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单纯事件,而是不断由各个要素加入、深化,最终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活动。由于技术内在的特性和外在的要素的作用,工业革命必然会从技术革新到技术扩散。
第一,技术天然是生产力,与人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概念,从技术内在的特性来看,马克思认为,“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当人类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改变世界的时候,技术就已经嵌入到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因此技术天然是生产力,当人类在其社会中展现其本质属性时,技术也就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必然同他者产生联系,是其扩散的内在原因。
第二,科学日益应用于技术,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对于科学的概念,学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科学是知识体系;有人认为科学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因此,在工业革命的催动下,科学与技术不断走向融合,科学理论有意识地被应用到技术领域,作为“客观知识”,科学越被应用于技术,技术就越被普遍性的理论所“同质化”,最终表现为技术的扩散。 第三,资本与技术的同构,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资本和技术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具有相同的结构”,这决定了一旦资本出现,就必然会同技术“耦合”在一起。资本追求增殖,会不断促进技术的进步,以便通过技术的壁垒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这种高额利润同样会吸引资本从其他部门进入,“发明技术的人不天然拥有技术,技术差会让技术产生流动,会不断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被扩展开来”,由此技术会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中被扩散开来。
第四,政府介入技术的运用,催化了技术的扩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建制活动,随着对世界的深入认识,所需要的组织程度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技术也会以某种社会组织形式被应用到社会中去。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被以更为深刻的方式融入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作为人类社会中触及面最广、组织程度最高的社会组织,会在技术的流动中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范式”
历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也同样是技术扩散的历程。从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分析可见,依据工业革命本身尤其技术扩散的内在逻辑,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潜伏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结构都在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出现做准备,但由于能够带来生产力突破的技术却一直未能出现。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煤矿开采已经比较发达,但随着煤层越来越深,如何抽取坑道中的地下水已经成为了解决进一步采煤的关键问题。同时,伴随着英国全球殖民化的进程,英国的商人们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获得更高生产率。当一切皆已就绪,技术爆发就成了最后的“东风”。
(二)第二阶段:爆发期
以某一个或一系列技术突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代表着工业革命爆发期的开始。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被改良的蒸汽机被首先应用在煤矿的地下水抽取中,从而让采矿业得到极大发展,由于产煤量大增,对铁轨的需求又带动了炼铁和炼钢的发展,反过来又催生对焦煤的需求。在此期间,支撑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体系开始出现。并且,工厂、资本家开始尝试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业生产中去,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开电厂,向市民供电。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开始用新技术,替代旧有技术,实现技术的更迭。
(三)第三阶段:扩散期
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就表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同其他地区存在高技术差。由于技术扩散的必然性,技术开始出现流动,从而进入技术扩散期。从历次工业革命来看,较低技术的地区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例如学习、自研甚至盗窃等)去获取高技术地区的技术,而高技术地区会敌视这一行为,不断阻止技术的泄露和外流。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斯莱特就通过窃取阿克莱特的纺纱机技术,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座棉纺织厂,并被美国人尊称为“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总之,技术一旦开始扩散就无法停止,直到实现技术“匀质化”。
(四)第四阶段:均衡期
由于技术差已经开始下降到一定程度,高技术地区会主动向低技术地区传播中低端技术,保留高端技术,从而实现维持高技术差的愿景。另一方面,这种主动传播技术的做法,本身又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工业革命的策源国,一方面希望技术扩展到全世界,让本国资本渗透到他国,以及市场的成熟从而产生购买力,这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逻辑;另一方面希望技术不要那么“彻底”地扩展到全世界,从而保证策源国对目的国的技术优势,从而能够保证资本和技术产品在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这一反复的过程,技术差最终被抹平,从而进入衰退期。
第五阶段:衰退期
当技术已经均衡扩散到全世界,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露颓势。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降低,从扩张增长到存量斗争,资本进入技术革新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因此,技术扩散到此结束,开始进入潜伏期,等待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暴涨。
这五个阶段完成一个循环,最终形成新的科技中心和产业格局,并静待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四、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程中伟大的历史事件,在历次工业革命中,国际关系、社会关系、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因此被重新塑造。因此,工业革命,其革命性不只是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产业本身,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彻底的革命的力量。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扩散成为了工业革命影响全球历程、塑造全球社会形态的关键,要想审视工业革命如何成为这样的革命的力量,我们可以从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范式”中去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吕天择.对中世纪“工业革命”论题的考察与评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0):51.
吳国盛.科学的历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7.
蒋陆军.历次工业革命与组织模式演进[J].现代管理科学,2019,(6):37.
麦克莱伦第三 哈罗德·多恩著 王鸣阳译.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27.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1.
郑文范.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5,(3):11.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
关键词:工业革命 技术扩展 范式 内在逻辑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组织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带来了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且显著的变化”,它的出现深深地改变了所在时代的社会面貌、组织结构,也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从最初的发端于一个地区,却最終成为发生在全球范围的重大变革,其强大的扩散性成为了工业革命拥有世界影响的关键因素,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扩散到全世界?如能回答,面对人类历史已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是否遵循某种共有的内在逻辑呢?
一、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简明路径
如果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以蒸汽机、电气化和计算机为先导技术的历次工业革命,都展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扩散过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被成为产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业生产”,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发明,并不断波及到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采煤、冶炼和制造,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力水平的尖峰。随着机器不断取代人力,英国利用产业革命爆发的巨大生产力,将巨量的产品输向全世界,虽然英国希望能够继续垄断技术,但紧随其后的比利时、法国、德意志依然开启了工业化,至19世纪初扩散到北美,而后工业革命的余波激荡全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90年代,在安培和法拉第的理论支撑下,这场以“电”的发现和利用为标志,“大量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被发明并投入应用,通过形成新兴工业部门,升级原有工业部门的方式对就工业体系进行了重构,并引领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推进了运输、石油开采、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随后这一系列技术迅速扩散到英国、美国、日本、沙皇俄国。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展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科技领域开启的重大革命。其代表性事件就是1945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成果——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动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目的”,” ……开创了一种政府支持科学的新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爆发,而后扩张到欧洲、东亚、东南亚,塑造了现今社会的科技发展格局。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一)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特点
工业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涉及到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从社会、阶级、资本、技术到科学理论,包罗万象,但究其本质,工业革命就是推进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经过对历次工业革命的梳理,可见科学、技术、政府、资本,甚至社会组织和形态都在这个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转变,这些要素不断重组,并呈现出规律的收敛。
第一,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越来越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热力学理论对蒸汽机发明作用微乎其微,到美国依据原子裂变理论制造出原子弹,科学理论从纯粹的理论体系建构下降到工程技术中来,展现出人类对规律认识和把握所能拥有的力量。
第二,在历次工业革命中,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基础和关键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论是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还是蒸汽机的系列改进,都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并非有组织的行动,而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还是航天技术的开创和发展,都是由政府通过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仅仅依靠某个人、研究机构或公司来实现工业革命的爆发已经不再可能,将越来越依托整个国家的力量。
第三,在历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作为重要的润滑剂,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到产业实现将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参与到工业革命中来,经过历次工业革命,资本以产业资本的方式深入地融入到工业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工业革命的代际增加,人类社会所要发动工业革命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只有更加依靠资本,才能在更获得更强大的动力攀到整个市场的门槛,并实现回报。
(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历次的工业革命所展现的特点表明,工业革命不是一系列发明推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单纯事件,而是不断由各个要素加入、深化,最终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活动。由于技术内在的特性和外在的要素的作用,工业革命必然会从技术革新到技术扩散。
第一,技术天然是生产力,与人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概念,从技术内在的特性来看,马克思认为,“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当人类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改变世界的时候,技术就已经嵌入到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因此技术天然是生产力,当人类在其社会中展现其本质属性时,技术也就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必然同他者产生联系,是其扩散的内在原因。
第二,科学日益应用于技术,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对于科学的概念,学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科学是知识体系;有人认为科学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因此,在工业革命的催动下,科学与技术不断走向融合,科学理论有意识地被应用到技术领域,作为“客观知识”,科学越被应用于技术,技术就越被普遍性的理论所“同质化”,最终表现为技术的扩散。 第三,资本与技术的同构,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资本和技术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具有相同的结构”,这决定了一旦资本出现,就必然会同技术“耦合”在一起。资本追求增殖,会不断促进技术的进步,以便通过技术的壁垒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这种高额利润同样会吸引资本从其他部门进入,“发明技术的人不天然拥有技术,技术差会让技术产生流动,会不断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被扩展开来”,由此技术会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中被扩散开来。
第四,政府介入技术的运用,催化了技术的扩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建制活动,随着对世界的深入认识,所需要的组织程度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技术也会以某种社会组织形式被应用到社会中去。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被以更为深刻的方式融入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作为人类社会中触及面最广、组织程度最高的社会组织,会在技术的流动中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范式”
历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也同样是技术扩散的历程。从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分析可见,依据工业革命本身尤其技术扩散的内在逻辑,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潜伏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结构都在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出现做准备,但由于能够带来生产力突破的技术却一直未能出现。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煤矿开采已经比较发达,但随着煤层越来越深,如何抽取坑道中的地下水已经成为了解决进一步采煤的关键问题。同时,伴随着英国全球殖民化的进程,英国的商人们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获得更高生产率。当一切皆已就绪,技术爆发就成了最后的“东风”。
(二)第二阶段:爆发期
以某一个或一系列技术突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代表着工业革命爆发期的开始。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被改良的蒸汽机被首先应用在煤矿的地下水抽取中,从而让采矿业得到极大发展,由于产煤量大增,对铁轨的需求又带动了炼铁和炼钢的发展,反过来又催生对焦煤的需求。在此期间,支撑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体系开始出现。并且,工厂、资本家开始尝试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业生产中去,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开电厂,向市民供电。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开始用新技术,替代旧有技术,实现技术的更迭。
(三)第三阶段:扩散期
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就表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同其他地区存在高技术差。由于技术扩散的必然性,技术开始出现流动,从而进入技术扩散期。从历次工业革命来看,较低技术的地区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例如学习、自研甚至盗窃等)去获取高技术地区的技术,而高技术地区会敌视这一行为,不断阻止技术的泄露和外流。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斯莱特就通过窃取阿克莱特的纺纱机技术,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座棉纺织厂,并被美国人尊称为“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总之,技术一旦开始扩散就无法停止,直到实现技术“匀质化”。
(四)第四阶段:均衡期
由于技术差已经开始下降到一定程度,高技术地区会主动向低技术地区传播中低端技术,保留高端技术,从而实现维持高技术差的愿景。另一方面,这种主动传播技术的做法,本身又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工业革命的策源国,一方面希望技术扩展到全世界,让本国资本渗透到他国,以及市场的成熟从而产生购买力,这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逻辑;另一方面希望技术不要那么“彻底”地扩展到全世界,从而保证策源国对目的国的技术优势,从而能够保证资本和技术产品在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这一反复的过程,技术差最终被抹平,从而进入衰退期。
第五阶段:衰退期
当技术已经均衡扩散到全世界,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露颓势。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降低,从扩张增长到存量斗争,资本进入技术革新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因此,技术扩散到此结束,开始进入潜伏期,等待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暴涨。
这五个阶段完成一个循环,最终形成新的科技中心和产业格局,并静待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四、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程中伟大的历史事件,在历次工业革命中,国际关系、社会关系、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因此被重新塑造。因此,工业革命,其革命性不只是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产业本身,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彻底的革命的力量。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扩散成为了工业革命影响全球历程、塑造全球社会形态的关键,要想审视工业革命如何成为这样的革命的力量,我们可以从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范式”中去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吕天择.对中世纪“工业革命”论题的考察与评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0):51.
吳国盛.科学的历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7.
蒋陆军.历次工业革命与组织模式演进[J].现代管理科学,2019,(6):37.
麦克莱伦第三 哈罗德·多恩著 王鸣阳译.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27.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1.
郑文范.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5,(3):11.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