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范式”思考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es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十八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历史上已经先后出现三次工业革命。以技术突破和大规模运用为特点的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是其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扩散展现出其特有的“范式”,并揭示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演进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工业革命 技术扩展 范式 内在逻辑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组织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带来了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且显著的变化”,它的出现深深地改变了所在时代的社会面貌、组织结构,也彻底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从最初的发端于一个地区,却最終成为发生在全球范围的重大变革,其强大的扩散性成为了工业革命拥有世界影响的关键因素,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扩散到全世界?如能回答,面对人类历史已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是否遵循某种共有的内在逻辑呢?
  一、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简明路径
  如果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以蒸汽机、电气化和计算机为先导技术的历次工业革命,都展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扩散过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被成为产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业生产”,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发明,并不断波及到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采煤、冶炼和制造,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产力水平的尖峰。随着机器不断取代人力,英国利用产业革命爆发的巨大生产力,将巨量的产品输向全世界,虽然英国希望能够继续垄断技术,但紧随其后的比利时、法国、德意志依然开启了工业化,至19世纪初扩散到北美,而后工业革命的余波激荡全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90年代,在安培和法拉第的理论支撑下,这场以“电”的发现和利用为标志,“大量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被发明并投入应用,通过形成新兴工业部门,升级原有工业部门的方式对就工业体系进行了重构,并引领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推进了运输、石油开采、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随后这一系列技术迅速扩散到英国、美国、日本、沙皇俄国。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展路径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科技领域开启的重大革命。其代表性事件就是1945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成果——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动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把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目的”,” ……开创了一种政府支持科学的新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美国爆发,而后扩张到欧洲、东亚、东南亚,塑造了现今社会的科技发展格局。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一)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特点
  工业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涉及到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从社会、阶级、资本、技术到科学理论,包罗万象,但究其本质,工业革命就是推进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经过对历次工业革命的梳理,可见科学、技术、政府、资本,甚至社会组织和形态都在这个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着转变,这些要素不断重组,并呈现出规律的收敛。
  第一,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越来越强。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热力学理论对蒸汽机发明作用微乎其微,到美国依据原子裂变理论制造出原子弹,科学理论从纯粹的理论体系建构下降到工程技术中来,展现出人类对规律认识和把握所能拥有的力量。
  第二,在历次工业革命中,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基础和关键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论是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还是蒸汽机的系列改进,都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并非有组织的行动,而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不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还是航天技术的开创和发展,都是由政府通过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仅仅依靠某个人、研究机构或公司来实现工业革命的爆发已经不再可能,将越来越依托整个国家的力量。
  第三,在历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作为重要的润滑剂,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到产业实现将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资本参与到工业革命中来,经过历次工业革命,资本以产业资本的方式深入地融入到工业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工业革命的代际增加,人类社会所要发动工业革命的门槛将越来越高,只有更加依靠资本,才能在更获得更强大的动力攀到整个市场的门槛,并实现回报。
  (二)技术扩散的必然性
  历次的工业革命所展现的特点表明,工业革命不是一系列发明推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单纯事件,而是不断由各个要素加入、深化,最终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活动。由于技术内在的特性和外在的要素的作用,工业革命必然会从技术革新到技术扩散。
  第一,技术天然是生产力,与人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概念,从技术内在的特性来看,马克思认为,“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当人类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改变世界的时候,技术就已经嵌入到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因此技术天然是生产力,当人类在其社会中展现其本质属性时,技术也就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必然同他者产生联系,是其扩散的内在原因。
  第二,科学日益应用于技术,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对于科学的概念,学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科学是知识体系;有人认为科学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因此,在工业革命的催动下,科学与技术不断走向融合,科学理论有意识地被应用到技术领域,作为“客观知识”,科学越被应用于技术,技术就越被普遍性的理论所“同质化”,最终表现为技术的扩散。   第三,资本与技术的同构,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资本和技术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具有相同的结构”,这决定了一旦资本出现,就必然会同技术“耦合”在一起。资本追求增殖,会不断促进技术的进步,以便通过技术的壁垒获得高额的利润。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这种高额利润同样会吸引资本从其他部门进入,“发明技术的人不天然拥有技术,技术差会让技术产生流动,会不断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被扩展开来”,由此技术会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中被扩散开来。
  第四,政府介入技术的运用,催化了技术的扩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建制活动,随着对世界的深入认识,所需要的组织程度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技术也会以某种社会组织形式被应用到社会中去。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被以更为深刻的方式融入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作为人类社会中触及面最广、组织程度最高的社会组织,会在技术的流动中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历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范式”
  历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也同样是技术扩散的历程。从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扩散路径分析可见,依据工业革命本身尤其技术扩散的内在逻辑,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潜伏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结构都在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出现做准备,但由于能够带来生产力突破的技术却一直未能出现。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煤矿开采已经比较发达,但随着煤层越来越深,如何抽取坑道中的地下水已经成为了解决进一步采煤的关键问题。同时,伴随着英国全球殖民化的进程,英国的商人们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获得更高生产率。当一切皆已就绪,技术爆发就成了最后的“东风”。
  (二)第二阶段:爆发期
  以某一个或一系列技术突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标志性事件,代表着工业革命爆发期的开始。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被改良的蒸汽机被首先应用在煤矿的地下水抽取中,从而让采矿业得到极大发展,由于产煤量大增,对铁轨的需求又带动了炼铁和炼钢的发展,反过来又催生对焦煤的需求。在此期间,支撑工业革命的相关技术体系开始出现。并且,工厂、资本家开始尝试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工业生产中去,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开电厂,向市民供电。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开始用新技术,替代旧有技术,实现技术的更迭。
  (三)第三阶段:扩散期
  用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就表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地同其他地区存在高技术差。由于技术扩散的必然性,技术开始出现流动,从而进入技术扩散期。从历次工业革命来看,较低技术的地区会主动采取各种手段(例如学习、自研甚至盗窃等)去获取高技术地区的技术,而高技术地区会敌视这一行为,不断阻止技术的泄露和外流。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斯莱特就通过窃取阿克莱特的纺纱机技术,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座棉纺织厂,并被美国人尊称为“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总之,技术一旦开始扩散就无法停止,直到实现技术“匀质化”。
  (四)第四阶段:均衡期
  由于技术差已经开始下降到一定程度,高技术地区会主动向低技术地区传播中低端技术,保留高端技术,从而实现维持高技术差的愿景。另一方面,这种主动传播技术的做法,本身又推动了技术的扩散。工业革命的策源国,一方面希望技术扩展到全世界,让本国资本渗透到他国,以及市场的成熟从而产生购买力,这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并不是技术本身的逻辑;另一方面希望技术不要那么“彻底”地扩展到全世界,从而保证策源国对目的国的技术优势,从而能够保证资本和技术产品在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通过这一反复的过程,技术差最终被抹平,从而进入衰退期。
  第五阶段:衰退期
  当技术已经均衡扩散到全世界,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露颓势。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降低,从扩张增长到存量斗争,资本进入技术革新的动力也开始减弱。因此,技术扩散到此结束,开始进入潜伏期,等待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暴涨。
  这五个阶段完成一个循环,最终形成新的科技中心和产业格局,并静待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四、小结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程中伟大的历史事件,在历次工业革命中,国际关系、社会关系、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因此被重新塑造。因此,工业革命,其革命性不只是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产业本身,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彻底的革命的力量。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扩散成为了工业革命影响全球历程、塑造全球社会形态的关键,要想审视工业革命如何成为这样的革命的力量,我们可以从工业革命中技术扩散的“范式”中去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吕天择.对中世纪“工业革命”论题的考察与评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0):51.
  吳国盛.科学的历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7.
  蒋陆军.历次工业革命与组织模式演进[J].现代管理科学,2019,(6):37.
  麦克莱伦第三 哈罗德·多恩著 王鸣阳译.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27.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1.
  郑文范.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5,(3):11.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
  徐驰.资本与技术的“耦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哲学思考[J],智富时代,2019,(7).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励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更是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党联系职工群
期刊
摘要:从传统纸媒到互联网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媒体宣传平台进入高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而新媒体对于公益活动的宣传方式也开始多样,对于如何做公益,如何更好地宣传公益活动,使公益活动发挥最大的效力,正是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本文欲从微博平台的公益性宣传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微博作为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力量,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以及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正能量行为及礼貌做法,共同认
期刊
摘要:《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二条规定了亲子关系否认诉讼,亲子鉴定结论作为亲子关系否认诉讼最直接的证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对亲子鉴定结论缺乏实施细则,法官在认定时任意性大、当事人鉴定不符合证据标准能问题,需要对亲子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进行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审查,使之成为能够发挥证据能力的一项证据。  关键词:亲子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证据三性;司法审查  亲子鉴定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对亲子关系的认定至
期刊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上发挥其独特价值,在嵌入扶贫实践中亦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通过深入凉山州X地实地调查,从权能提升、福祉提升及家庭教育意识提升为目标,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和理念,探究彝族精準扶贫路径,探讨并提出提高彝区人民摆脱贫困的能力之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  1 问题缘起  贫困是集合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甚至客观生存环境等各
期刊
摘要: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被人誉为“千年译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经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古代佛经翻译、佛经译经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进行了以下简要分析,旨在增加人们对于佛经翻译与译经的了解程度,以推动我国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古代;佛经翻译;佛經译经;翻译理论;影响  前言:  佛经翻译是以佛经本为载体,
期刊
摘要:方志在历代承续的编纂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纂原则, 其中的五大原则, 即存真求实 , 详今明古, 生不立传, 述而不论, 横分纵述, 更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新方志发展的趋势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关键词:方志 编纂 原则  任何一种文体, 都有其编写原则, 这些原则也正是某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地方志在代代相传中, 也形成了独特的编纂原则, 方志的编
期刊
摘要: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有的地质档案资料年代久远,有且具有唯一性,其珍贵性及其利用价值可见一斑。传统的地质档案管理方式依然采用实物对应密集架保管的方式,档案资料的查阅和搬运极易导致资料的破损,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加快地质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不但能提高工作管理效率,还能延长和保护珍贵的地质成果使用寿命。  关键词: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管理措施  1对信息时代电子档案优缺点
期刊
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提供有利的政治保障。但是这一制度由于各级人大采取的高度的自我谦抑的立场未能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本文结合林来梵《宪法学讲义》,从规范宪法学角度分析当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大代表制度和合宪性审查制度,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
期刊
渭源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定西市中西部,北靠安定区和临洮县,东接陇西县,南临漳县,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相连。渭源方言属于西北方言中原官话中的陇中片,只有三个单字调[[]]。经笔者调查所得,渭源县锹峪镇方言的三个单字调分别是平声13、上声53、去声44。  一、实验过程与方法  (一)发音人和发音字表  本研究选择了一位发音合作人。罗某,女,24岁,学生(职业),本科
期刊
摘要:声音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应当进行立法保护,在目前正起草的民法分则人格权编草案中已经有所体现。但保护的形式不建议采用“参照肖像权”。建议采用独立保护的形式,可与肖像权同列一章,或声音权作为单独章节以列明的方式,对于声音权的定义、权能、合理使用等均加以明确。内容应当做更为精细化的研究与立法。其权能中不建议包含“公开”,其合理使用场景中应当添加有区别于肖像权的独有规定。  关键词: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