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不同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情境,教学中应结合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序,根据各模块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实际灵活进行课堂建构,要切实发挥建构式课堂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3-001
如果以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标准,进而定义某节科学课所属的课型的话,那么笔者认为一般可以将小学科学课分为“知识型”科学课、“探究型”科学课两大类型。这里的“知识型”科学课,特指以传授抽象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一类课堂教学,也可将之称为“非探究型”科学课。如“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大脑”、“探索宇宙”等课文。这些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了相当多的比例,而又不适宜采用探究教学法,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类“知识型”的科学课呢?我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六模块”,就能切实提高“知识型”课堂教学的实效。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它包括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和迁移运用模块。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在使用时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小学知识型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与科学探究课相比,“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似乎要单薄得多,这是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实际的课堂中,有两种简单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一困境。
1.注重科学课的人文目标
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中具有大量的人文教学目标元素,值得教师用心发掘。如动物配偶之间忠贞不渝的情感、上下代之间的舐犊情深,处处传递出一种温暖柔情,让人心中为之感动。想象一下,当学生看到雌天鹅被气枪打死了,雄天鹅在其身边苦苦守候不愿离去的画面时,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在这一刻,科学知识暂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雄天鹅忠诚的惊诧唏嘘,对猎杀天鹅者的无比愤怒……我相信这一瞬间的课堂,教学价值得到了升华,教学目标也实现了超越。
2.改变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
有经验的教师在上“知识型”的科学课时,常常会把课堂讲解与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并呈现在课堂之上,而不是以专制的态度将现成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大脑”一课,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猪的脑组织,获得猪脑的全面信息,如大小、颜色、沟回、重量、血管分布……进而推断人脑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然后借助高清晰的人脑图片和脑部射线扫描图帮助学生全面建构人脑的综合状况。通过互相交流、互动探究,将原本的知识讲解变成了探究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全面感知,又注重了学生个人探究和主体体验,远远要比生硬讲解大脑的基本情况来得贴切有效。
二、搜集鲜活的辅助资料
“探索宇宙”一课主要围绕人类对宇宙的渐进发现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宇宙在不停的膨胀、诞生、消亡,建立起宇宙系统的概念,并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虽然教材上的插图相对较多,但由于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很遥远,理解难度可想而知。这时就有必要引进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可以运用自学质疑模块让学生课前提出相关问题自己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来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1.图片资料
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到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再到射电望远镜,直至哈勃太空望远镜,清晰地揭示出人类探究宇宙的工具变迁。
2.动画影像
以中国探索太空的历程为切入点,制作或收集相关的动画视频资料播放:如嫦娥奔月、火龙出水等历史神话传说,东方红卫星、長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神州飞船翱翔太空等激动一刻再次回味。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再加以精讲点拨,实现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辅助资料的引入不在详实的数量而贵在鲜活,要与教学主线相契合,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否则容易飘浮于教学之上,效果适得其反,教师在引导时要加以注意。
三、注重科学阅读
科学课中有不少科学知识既不能通过实验来获得,又不能通过观察来得到,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有关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生活与学习中的经验和体验,把知识重组,从而来获取得到新的知识,这时就需要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如《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有关食物中营养的信息。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信息不会很全面,教学中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这些营养成分有不同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了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建立了饮食健康的意识,从而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
总之,知识型科学课在教材中占到了相当多的比例,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建构的。
参考文献:
[1]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3-001
如果以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标准,进而定义某节科学课所属的课型的话,那么笔者认为一般可以将小学科学课分为“知识型”科学课、“探究型”科学课两大类型。这里的“知识型”科学课,特指以传授抽象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一类课堂教学,也可将之称为“非探究型”科学课。如“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大脑”、“探索宇宙”等课文。这些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到了相当多的比例,而又不适宜采用探究教学法,那么怎样才能上好这类“知识型”的科学课呢?我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六模块”,就能切实提高“知识型”课堂教学的实效。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它包括自学质疑模块、交流展示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矫正反馈模块和迁移运用模块。是“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在使用时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在这种理念引导下的小学知识型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与科学探究课相比,“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似乎要单薄得多,这是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实际的课堂中,有两种简单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一困境。
1.注重科学课的人文目标
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中具有大量的人文教学目标元素,值得教师用心发掘。如动物配偶之间忠贞不渝的情感、上下代之间的舐犊情深,处处传递出一种温暖柔情,让人心中为之感动。想象一下,当学生看到雌天鹅被气枪打死了,雄天鹅在其身边苦苦守候不愿离去的画面时,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在这一刻,科学知识暂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雄天鹅忠诚的惊诧唏嘘,对猎杀天鹅者的无比愤怒……我相信这一瞬间的课堂,教学价值得到了升华,教学目标也实现了超越。
2.改变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
有经验的教师在上“知识型”的科学课时,常常会把课堂讲解与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并呈现在课堂之上,而不是以专制的态度将现成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对于“大脑”一课,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猪的脑组织,获得猪脑的全面信息,如大小、颜色、沟回、重量、血管分布……进而推断人脑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然后借助高清晰的人脑图片和脑部射线扫描图帮助学生全面建构人脑的综合状况。通过互相交流、互动探究,将原本的知识讲解变成了探究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全面感知,又注重了学生个人探究和主体体验,远远要比生硬讲解大脑的基本情况来得贴切有效。
二、搜集鲜活的辅助资料
“探索宇宙”一课主要围绕人类对宇宙的渐进发现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宇宙在不停的膨胀、诞生、消亡,建立起宇宙系统的概念,并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虽然教材上的插图相对较多,但由于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很遥远,理解难度可想而知。这时就有必要引进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可以运用自学质疑模块让学生课前提出相关问题自己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来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1.图片资料
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到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再到射电望远镜,直至哈勃太空望远镜,清晰地揭示出人类探究宇宙的工具变迁。
2.动画影像
以中国探索太空的历程为切入点,制作或收集相关的动画视频资料播放:如嫦娥奔月、火龙出水等历史神话传说,东方红卫星、長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神州飞船翱翔太空等激动一刻再次回味。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再加以精讲点拨,实现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辅助资料的引入不在详实的数量而贵在鲜活,要与教学主线相契合,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否则容易飘浮于教学之上,效果适得其反,教师在引导时要加以注意。
三、注重科学阅读
科学课中有不少科学知识既不能通过实验来获得,又不能通过观察来得到,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有关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生活与学习中的经验和体验,把知识重组,从而来获取得到新的知识,这时就需要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如《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有关食物中营养的信息。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信息不会很全面,教学中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这些营养成分有不同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了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建立了饮食健康的意识,从而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
总之,知识型科学课在教材中占到了相当多的比例,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建构的。
参考文献:
[1]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