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银行业作为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保持充足的资本是其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在简要概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
0.导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出现了由于资本金不足而破产的情况,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经營失败的问题发生,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Ⅰ》。而后,经过对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总结,2004 年正式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Ⅱ》。2007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体系的诸多弊端,为了建立更加可靠的全球银行体系、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通过对巴塞尔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代巴塞尔协议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也可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调控者通过对其的监管用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资本充足率也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截至2010年12月份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与前几年相比,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所占比例不断攀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良莠不齐,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的资本充足率状况也有一定的差异。而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其资本充足率水平显得很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1资本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总体上较高,但其资本结构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部分,即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虽然这样的结构可以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但却使得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趋同,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的增高。尤其在《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核心一级基本的情况下,银行未来如果依靠发行股票寻求外源融资,则将会使股票价格下降,而债务资本工具标准的提高也会加大这一渠道资本补充的成本,从而不利于资本充足率长效监管体制的建立。
1.2不良资产侵蚀资产
不良贷款一向被视为银行业的"毒瘤",严重侵蚀着银行的资本。许多发达国家都发生过不良资产引发的银行危机,2007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主要由于融机构长期积累的大量的不良贷款(次级债)而诱发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粗放式营,不良贷款在银行的专业贷款中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不良贷款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在经济下滑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全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在2011年4季度出现了反弹。因此,降低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总额,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3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有内控意识薄弱、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内部评级体系的实施及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完善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2.1优化资本结构,开辟新的盈利空间
在《巴塞尔协议Ⅲ》更加重视核心资本和普通股权益的作用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在加强自身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从而能够既满足了监管要求,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构成。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保持着以净息差为主要盈利的经营模式,因此必须要在业务模式上做出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多元化经营,变过去的粗放式经营为资本集约型经营。
2.2改善不良贷款
总结过去由于不良贷款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经验,如何预防贷款发放后可能产生的不良贷款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2011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会有所增加,地方融资平台、高铁建设等产业的贷款是主要风险隐患,其中多数商业银行的受访者认为不良贷款在2012年后会明显增加。为了能够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加风险,各大商业银行应当增强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加强对信贷对象的调查工作,并建立贷款质量反馈制度,定期对已批贷款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此外,还应当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的风险类型,对于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给予不同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
2.3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处于初级水平,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并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逐步完善各层级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计量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并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曜,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研究[D],2011年
[2]李静思,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3期
[3]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J],西部论丛,2010年10期
作者简介:陈爽,女,生于1988年8月,籍贯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巴塞尔协议
0.导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出现了由于资本金不足而破产的情况,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经營失败的问题发生,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Ⅰ》。而后,经过对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总结,2004 年正式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Ⅱ》。2007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体系的诸多弊端,为了建立更加可靠的全球银行体系、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通过对巴塞尔协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代巴塞尔协议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也可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调控者通过对其的监管用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资本充足率也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截至2010年12月份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与前几年相比,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所占比例不断攀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良莠不齐,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的资本充足率状况也有一定的差异。而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其资本充足率水平显得很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1资本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总体上较高,但其资本结构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部分,即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虽然这样的结构可以使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但却使得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趋同,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的增高。尤其在《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核心一级基本的情况下,银行未来如果依靠发行股票寻求外源融资,则将会使股票价格下降,而债务资本工具标准的提高也会加大这一渠道资本补充的成本,从而不利于资本充足率长效监管体制的建立。
1.2不良资产侵蚀资产
不良贷款一向被视为银行业的"毒瘤",严重侵蚀着银行的资本。许多发达国家都发生过不良资产引发的银行危机,2007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主要由于融机构长期积累的大量的不良贷款(次级债)而诱发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粗放式营,不良贷款在银行的专业贷款中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不良贷款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更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在经济下滑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全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在2011年4季度出现了反弹。因此,降低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总额,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3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有内控意识薄弱、对内控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内部评级体系的实施及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完善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2.1优化资本结构,开辟新的盈利空间
在《巴塞尔协议Ⅲ》更加重视核心资本和普通股权益的作用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在加强自身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从而能够既满足了监管要求,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构成。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保持着以净息差为主要盈利的经营模式,因此必须要在业务模式上做出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银行多元化经营,变过去的粗放式经营为资本集约型经营。
2.2改善不良贷款
总结过去由于不良贷款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经验,如何预防贷款发放后可能产生的不良贷款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2011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会有所增加,地方融资平台、高铁建设等产业的贷款是主要风险隐患,其中多数商业银行的受访者认为不良贷款在2012年后会明显增加。为了能够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加风险,各大商业银行应当增强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加强对信贷对象的调查工作,并建立贷款质量反馈制度,定期对已批贷款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此外,还应当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的风险类型,对于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给予不同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
2.3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处于初级水平,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并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逐步完善各层级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计量水平,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并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曜,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研究[D],2011年
[2]李静思,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3期
[3]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J],西部论丛,2010年10期
作者简介:陈爽,女,生于1988年8月,籍贯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