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对科学课堂实施有效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及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从“科学组合,分工明确”、“巧设问题,促进合作”、“教师适时的引导”、“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平等参与,共同探究”、“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合作 平等参与
近年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一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合作化、信息化社会,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的策略之一,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效率。其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尊重个别差异,形成智能互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的成功体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不当,其优势则荡然无存。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以及它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关注,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表现,关注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我主要从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作用等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收集,小组忙于旁若无人的讨论,但仔细考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许多合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活动前确立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明确目标,并且小组间的成员也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具体的任务。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的教学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和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及放大镜的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以及蜗牛的形态结构,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合作完成任务。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按小组去捕捉蜗牛,让学生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主要以什么为食物;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中,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让学生摸索放大镜的使用,以培养小组成员的互助精神。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大镜观察学生自己捕捉到的蜗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蜗牛的生理特征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的任务分工不是具体分到每位学生,而是灵活分工,有的倾听,有的思考,有的做记录,在活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巧设问题,促进合作
为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时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来完成的。我认为,只有在个体独立完成任务感到困难时、在思维的发散处、在学生产生满怀希望的期待和欲罢不能的内趋力时,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提高认识、形成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教材以实验作为内容的呈现形式。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就布置走读生和住校生自由组合,由走读生带来浸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合作完成课文中的讨论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结构和不同结构,从而引出植物的分类。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十分有利。
三、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我暗示,需要我的肯定时,我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当有些小组的活动开展得较好,方法很独特时,我就会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并且给他们再提出新问题,设置困难,帮助他们开拓思路,鼓励他们更敢想,启发他们,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学习小组每次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的问题,我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并且发言的内容应有别于前面的同学。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控:有时是对讨论音量的调控,有时是互相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分配更合理。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四到五位学生,组长具体分配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实验,直接得到认可的结论:物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从实验现象还可以间接得到:小车运动的远近与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越短,速度减小越快。从而可以推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在学生做这个探究性实验前,我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用的必须是同一辆小车,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以保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使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同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分析引起变化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求异思维
好奇心是初中生的天性,也是求异思维形成的基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时,当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中时,他们的求异思维会异常活跃。例如在“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中,课文介绍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这一细胞器,而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却没有观察到“叶绿体”。这说明这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是认真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实际的,我马上肯定了他们,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积极开动脑筋,争取提出更多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常见的动物》的教学中,在讨论“鲸属于哪类动物?”时,有的小组认为是鱼类,而有的小组认为是哺乳类,这时我通过开展组间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觉得,这比直接讲解“鲸是现代动物界中最大的哺乳动物”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也更深。
当然,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问题,或作出一些“怪异”的回答,这时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要生硬地否定,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求知的欲望。
五、平等参与,共同探究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应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例:一节音乐公开课中,老师坐在学生的队伍中与学生一起唱着歌,沉浸在音乐优美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着音乐的美……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之后,我也曾多次尝试过,发现这时的学生会表现出极其高涨的学习热情。
六、成果展示
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后,我都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进行分组展示,有时也进行共同展示。分组展示这种方式比较常用,由每个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在展示过程中也体现了合作。由于课堂中时间有限,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我就选择每组一到两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这也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更积极。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弥补传统教育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学会有效合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教师应让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科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科学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2]谢明峰.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3]高向斌.我国中小学合作学习教学中的若干误区.
[4]于钢.合作学习.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5]陈玉虎.教育思考录.
[6]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2003.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合作学习 有效合作 平等参与
近年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一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合作化、信息化社会,也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合作学习是主体教育的策略之一,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课堂效率。其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尊重个别差异,形成智能互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的成功体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不当,其优势则荡然无存。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以及它为教学带来的优势值得我们关注,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表现,关注合作学习深层次的问题。我主要从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作用等方面谈一些想法。
一、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收集,小组忙于旁若无人的讨论,但仔细考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我们会发现许多合作是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活动前确立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明确目标,并且小组间的成员也根据个人的特点分配具体的任务。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的教学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和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及放大镜的使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以及蜗牛的形态结构,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合作完成任务。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按小组去捕捉蜗牛,让学生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主要以什么为食物;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中,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让学生摸索放大镜的使用,以培养小组成员的互助精神。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大镜观察学生自己捕捉到的蜗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蜗牛的生理特征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各学习小组的任务分工不是具体分到每位学生,而是灵活分工,有的倾听,有的思考,有的做记录,在活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巧设问题,促进合作
为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时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来完成的。我认为,只有在个体独立完成任务感到困难时、在思维的发散处、在学生产生满怀希望的期待和欲罢不能的内趋力时,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要点,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提高认识、形成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教材以实验作为内容的呈现形式。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就布置走读生和住校生自由组合,由走读生带来浸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合作完成课文中的讨论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结构和不同结构,从而引出植物的分类。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十分有利。
三、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我暗示,需要我的肯定时,我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当有些小组的活动开展得较好,方法很独特时,我就会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并且给他们再提出新问题,设置困难,帮助他们开拓思路,鼓励他们更敢想,启发他们,从而让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好,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和学习小组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学习小组每次发言的学生总是那么一两位的问题,我要求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并且发言的内容应有别于前面的同学。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控:有时是对讨论音量的调控,有时是互相启发,有时是帮助小组成员营造氛围,让学习活动更有效,让教学用具分配更合理。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全班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四到五位学生,组长具体分配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实验,直接得到认可的结论:物体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从实验现象还可以间接得到:小车运动的远近与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有关,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越短,速度减小越快。从而可以推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在学生做这个探究性实验前,我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用的必须是同一辆小车,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以保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使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同时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分析引起变化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求异思维
好奇心是初中生的天性,也是求异思维形成的基础。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时,当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中时,他们的求异思维会异常活跃。例如在“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中,课文介绍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这一细胞器,而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却没有观察到“叶绿体”。这说明这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是认真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实际的,我马上肯定了他们,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积极开动脑筋,争取提出更多独特的见解。又如,在《常见的动物》的教学中,在讨论“鲸属于哪类动物?”时,有的小组认为是鱼类,而有的小组认为是哺乳类,这时我通过开展组间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觉得,这比直接讲解“鲸是现代动物界中最大的哺乳动物”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到的知识,印象也更深。
当然,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问题,或作出一些“怪异”的回答,这时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要生硬地否定,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求知的欲望。
五、平等参与,共同探究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推广、深入,教师的观念、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应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例:一节音乐公开课中,老师坐在学生的队伍中与学生一起唱着歌,沉浸在音乐优美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着音乐的美……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之后,我也曾多次尝试过,发现这时的学生会表现出极其高涨的学习热情。
六、成果展示
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后,我都要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进行分组展示,有时也进行共同展示。分组展示这种方式比较常用,由每个小组分别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的学生倾听、补充、评价。在展示过程中也体现了合作。由于课堂中时间有限,有时不能每组都展示,我就选择每组一到两名代表共同展示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展示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这也是对孩子学习效果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的学习成果,学习更积极。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协作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弥补传统教育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时期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学会有效合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教师应让有效的合作学习成为科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科学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2]谢明峰.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3]高向斌.我国中小学合作学习教学中的若干误区.
[4]于钢.合作学习.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5]陈玉虎.教育思考录.
[6]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