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追求素质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在新课标创立之后,人们提出了新的体育宗旨,即终生体育。终身体育也是体育课的总目标。人们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纷纷创新了若干与此相关的新教学理念,可谓是雨后春笋,百花齐放。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中出现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可谓是失败的。
课改不成功可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之一,老师厌教。老师厌教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体育设施的简陋,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的投入少,基层专职体育教师的短缺等等均给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倦。之二:学生厌学。学生的在学法上,由于缺乏自我潜能开发的意识,在不合理的项目和教法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另外教学的内容老套,缺乏新意,在健身活动中学生往往兴趣不高。
学校体育的目标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全面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根据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呢?
纵观全国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笔者认为学校应采用一种“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即按学生不同基础分层教学模式和按人数、性别等分组教学模式。“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按照区别对待和有利于小团体学习的要求所采取的组织分组。其优点是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发展。
它的具体操作是:
一、校内分层排课,班内分层次分组
教务处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和年级的学生数量,对各班统一安排体育课,进行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统一授课。“大规模”的教学活动能营造非常好的体育氛围,吸引更多不爱好体育的学生前来围观,从而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好动的天性,并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达到全民运动的目的。
其指导思想遵循大学体育的本质规律,从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及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按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分和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二是“班内分层次动态调整 ”所谓“班内分层动态调整”,就是先将学生按入学素质测验成绩优劣(包括身体条件、体育基础等),在一个教学班内按好、中、差划分小组,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在层次分组的基础上,依照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和学生学习、锻炼的效果,定期适时进行调整,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组目标的,即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对原较高“层次”学生停滞不前且有下降趋势的,适时降到下一层次,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可使各层次学生水平相对接近,教师可根据各层次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学校体育项目设置
根据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的体育设施,至少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器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差异,教育投入资金短缺,合格校舍建设与支付教师工资都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存在着客观的问题。因此学校要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本校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来挖掘,来开发一些新的运动项目,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若干个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一些田径的项目,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健身渴望。
三、师生特长层次编排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授课项目,如篮球或足球,每个项目又进行分层分组。可根据年级来分,如一年级篮球,二年级篮球;也可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分层,如初级篮球教学组,中级篮球教学组。每层每组可指派若干专门教师负责。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景进行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对象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灵活综合地选用体育教学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至各指定的场地去学习。有的学生兴趣多样,可中途转投其它感兴趣的项目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比较有系统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在运动学习中的不同需要,并在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四、强化教师备课
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尤其是专项相同的教师共同备课,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备课更加的单纯而精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活跃。目的是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协作,激发教师的潜力和工作热情。
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环境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2]杨玉茹.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轮换教学”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王军利.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的探索性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6,(1).
课改不成功可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之一,老师厌教。老师厌教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体育设施的简陋,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经费的投入少,基层专职体育教师的短缺等等均给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倦。之二:学生厌学。学生的在学法上,由于缺乏自我潜能开发的意识,在不合理的项目和教法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另外教学的内容老套,缺乏新意,在健身活动中学生往往兴趣不高。
学校体育的目标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全面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根据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呢?
纵观全国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笔者认为学校应采用一种“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即按学生不同基础分层教学模式和按人数、性别等分组教学模式。“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按照区别对待和有利于小团体学习的要求所采取的组织分组。其优点是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的发展。
它的具体操作是:
一、校内分层排课,班内分层次分组
教务处根据学校规模大小和年级的学生数量,对各班统一安排体育课,进行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统一授课。“大规模”的教学活动能营造非常好的体育氛围,吸引更多不爱好体育的学生前来围观,从而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好动的天性,并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达到全民运动的目的。
其指导思想遵循大学体育的本质规律,从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及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按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评分和运动基础能力,划分教学层次班。二是“班内分层次动态调整 ”所谓“班内分层动态调整”,就是先将学生按入学素质测验成绩优劣(包括身体条件、体育基础等),在一个教学班内按好、中、差划分小组,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在层次分组的基础上,依照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和学生学习、锻炼的效果,定期适时进行调整,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组目标的,即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对原较高“层次”学生停滞不前且有下降趋势的,适时降到下一层次,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班内层次调整”教学方法可使各层次学生水平相对接近,教师可根据各层次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学校体育项目设置
根据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的体育设施,至少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器材。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差异,教育投入资金短缺,合格校舍建设与支付教师工资都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存在着客观的问题。因此学校要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本校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来挖掘,来开发一些新的运动项目,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若干个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一些田径的项目,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健身渴望。
三、师生特长层次编排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授课项目,如篮球或足球,每个项目又进行分层分组。可根据年级来分,如一年级篮球,二年级篮球;也可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分层,如初级篮球教学组,中级篮球教学组。每层每组可指派若干专门教师负责。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景进行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对象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灵活综合地选用体育教学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至各指定的场地去学习。有的学生兴趣多样,可中途转投其它感兴趣的项目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比较有系统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在运动学习中的不同需要,并在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四、强化教师备课
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尤其是专项相同的教师共同备课,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备课更加的单纯而精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活跃。目的是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协作,激发教师的潜力和工作热情。
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环境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分层、分组的板块”教学模式,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2]杨玉茹.试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轮换教学”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王军利.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的探索性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