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的春天,阳光普照,鲜花遍野,大地金黄一片,举头可见蓝天白云,触目皆是蔚蓝大海,色彩炫丽夺目。看到眼前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呼吸着阳光的味道及混杂花草的清新,那一刻顿觉天地无限辽阔,令人心旷神怡!美好的景色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省中小学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培养对象一行,就是在2012年5月明媚的春光里走进了北欧大地,走近北欧的基础教育,走到那幢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北欧,带给我们的除了美丽的春天故事,还有其独特的基础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带给我们的震撼,特别是当我们踏上斯德哥尔摩这座世人瞩目的城市的时候。这是一片与诺贝尔奖关系密切的土地:城市北岸是诺贝尔会议中心,诺贝尔故居处于南岸,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评定机构位于市郊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市政厅大厦是诺贝尔奖(除和平奖外)的授奖地点。
自1901年以来,2500万人口的北欧五国共有53人获得诺贝尔奖:瑞典30人、丹麦13人、挪威7人、芬兰2人、冰岛1人。是怎样的基础教育让北欧对人类、对世界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呢?对此,我们思索颇多……
一、教育体制
北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早在19世纪初北欧国家便实行了义务教育,后又实行从幼儿教育、义务制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终身免费教育制度,除免学费以外,政府每月还有补助,补助足以支付每月的开支。这得益于北欧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近50年来,北欧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联合国的最新资料显示:北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以上,这使得该地区成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区之一。瑞典一中学的教师说:“这里的学生只管安心学习,学费不用家长操心,全部由政府负责。”
据了解,丹麦和挪威的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制”,即分为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的普通高中和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相互贯通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中途转入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瑞典则以单一的综合高中取代双轨高中教育。但不管是丹麦的普通高中还是瑞典的综合高中,都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并且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二、学生考核机制
北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学生只需在毕业前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的学习非常轻松。瑞典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在完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是学生充满乐趣的自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增强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把学习看作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社会、家长、老师强加的学习任务。在瑞典,学生第一次获得学业成绩是在他们14岁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倾向得到学校教师富有弹性的、带有鼓励意味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瑞典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十级)。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芬兰还称不上是教育的典范。当时它和许多国家一样,学习情况是分等级的,从4至10分,4分是不及格,10分是最高分。教育家们看到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弊端较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立足,芬兰彻底检讨了教育制度,废除了等级,也废除了标准化的校内和校外统一考试,更不会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出名次来。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18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当优异,改写了人们认为只有亚洲人才最擅长学习数学的固有偏见。目前的芬兰教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学生学得轻松,效果良好,即便是应试能力也很出色。
对考试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某中学学习的李同学比较了两国的考试制度后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国内的高中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和历史九门课程,每门学科都要通过统一的标准考试。学校经常说要减负减负,可这九门课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这对学生的成长究竟有什么好处?”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则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个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就没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中国的企业难有核心竞争力,学生毕业创业成功率低。应试教育显然是与国际素质教育的潮流背道而驰的,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教师的考核机制
在北欧,教师的考核机制是怎么样的?评定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呢?带着疑问,我们咨询了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他们却反问:“为什么要评职称?评价教师的意义何在?我们的老师都一样的好!”他们认为如果对自己教师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教育就无从谈起,并重点向我们讲述了芬兰的教师考核情况。芬兰教育不评定等级的特色,师生一致。学校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考核教师。
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有可能申请成为老师。对教师的学历及能力要求较高。被录取的未来教师都是表现最出色的,同时具备多种才能,以及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教师们不问收获,只尽心把每个学生教好。
瑞典,一个从不要求师生争第一的国家,当其基础教育能力被评为国际前茅的时候,当瑞典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一位从事教育发展研究的教授说:“获奖,这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让学生快乐学习,要提升的是创新能力,我们绝不靠学术科目成绩取胜。”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四、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考察北欧学校的课堂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之浅令人难以置信: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中学高一的数学课教的是中国初一的一元两次方程;高二化学讲的是我们初三学的简单置换反应。但是,上文提及的李同学说,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学习比国内学习轻松!做物理、化学实验时,老师通常只提实验要求,具体的实验方案设计、流程安排等,都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只懂按照老师教的或教科书上写的依样画葫芦的中国学生会有无从下手之尴尬,但经过几番操作之后,李同学和她的中国同学都感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很大。 五、崇尚自然
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北欧人“遵循自然法则”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体制方面。瑞典的基础教育,力求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也不压制。我们听到不少父母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不开心?”我们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小学目睹了孩子们自由游戏、快乐学习的情景。羡慕之余,不禁心存疑惑: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呢?从北欧社会的成就观照其教育,无疑,北欧教育是成功的。瑞典等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
回望欧洲教育的历史,可以看见卢梭、康德、夸美纽斯等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身影,也许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但某些教育主张却惊人一致,那就是信奉自然法则,遵循自然之道,顺其自然,尽量减少阻碍孩子自然发展的行为。这就是支撑北欧教育行为的理念和传统。瑞典的中学生,平均每周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为30个小时,学生的功课基本在学校便可以完成,学业并不重,而韩国中学生为50个小时,中国更是超过了55个小时。
今天的北欧教育,深受名家大师思想的滋养,遵循“自然法则”,信奉“自然教育”,已成为北欧人下意识的行为。他们认为自然力量永远在人的力量之上,给孩子们最宽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最人性的关爱才是好的教育,而不是成人主观意志下的强化训练和硬性塑造。
六、走进实践
北欧各国的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生存、就业能力的培养。瑞典某中学最近开设了一门叫《花瓶故事》的选修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有8周35个课时,要求学生先到生产工厂学习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等;再到商业单位了解产品销售过程,包括运输、核定价格、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等;最后研究一旦玻璃器皿被打碎后如何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综合了包括物理、化学、工艺美术、环保和对外贸易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它不但是一次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是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思想。我们从中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蕴含在其背后的实践观与教学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增加的“综合实践课程”并不是对原有课程结构的简单加减,而是世界先进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反映,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期望以此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欧基础教育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既已确定,唯有砥砺前行。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省中小学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培养对象一行,就是在2012年5月明媚的春光里走进了北欧大地,走近北欧的基础教育,走到那幢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北欧,带给我们的除了美丽的春天故事,还有其独特的基础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带给我们的震撼,特别是当我们踏上斯德哥尔摩这座世人瞩目的城市的时候。这是一片与诺贝尔奖关系密切的土地:城市北岸是诺贝尔会议中心,诺贝尔故居处于南岸,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评定机构位于市郊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市政厅大厦是诺贝尔奖(除和平奖外)的授奖地点。
自1901年以来,2500万人口的北欧五国共有53人获得诺贝尔奖:瑞典30人、丹麦13人、挪威7人、芬兰2人、冰岛1人。是怎样的基础教育让北欧对人类、对世界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呢?对此,我们思索颇多……
一、教育体制
北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早在19世纪初北欧国家便实行了义务教育,后又实行从幼儿教育、义务制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终身免费教育制度,除免学费以外,政府每月还有补助,补助足以支付每月的开支。这得益于北欧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近50年来,北欧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联合国的最新资料显示:北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以上,这使得该地区成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区之一。瑞典一中学的教师说:“这里的学生只管安心学习,学费不用家长操心,全部由政府负责。”
据了解,丹麦和挪威的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制”,即分为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的普通高中和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相互贯通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中途转入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瑞典则以单一的综合高中取代双轨高中教育。但不管是丹麦的普通高中还是瑞典的综合高中,都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并且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二、学生考核机制
北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学生只需在毕业前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的学习非常轻松。瑞典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在完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是学生充满乐趣的自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增强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把学习看作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社会、家长、老师强加的学习任务。在瑞典,学生第一次获得学业成绩是在他们14岁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倾向得到学校教师富有弹性的、带有鼓励意味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瑞典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十级)。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芬兰还称不上是教育的典范。当时它和许多国家一样,学习情况是分等级的,从4至10分,4分是不及格,10分是最高分。教育家们看到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弊端较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立足,芬兰彻底检讨了教育制度,废除了等级,也废除了标准化的校内和校外统一考试,更不会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出名次来。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18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当优异,改写了人们认为只有亚洲人才最擅长学习数学的固有偏见。目前的芬兰教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学生学得轻松,效果良好,即便是应试能力也很出色。
对考试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某中学学习的李同学比较了两国的考试制度后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国内的高中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和历史九门课程,每门学科都要通过统一的标准考试。学校经常说要减负减负,可这九门课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新?这对学生的成长究竟有什么好处?”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则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个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就没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中国的企业难有核心竞争力,学生毕业创业成功率低。应试教育显然是与国际素质教育的潮流背道而驰的,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三、教师的考核机制
在北欧,教师的考核机制是怎么样的?评定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呢?带着疑问,我们咨询了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他们却反问:“为什么要评职称?评价教师的意义何在?我们的老师都一样的好!”他们认为如果对自己教师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教育就无从谈起,并重点向我们讲述了芬兰的教师考核情况。芬兰教育不评定等级的特色,师生一致。学校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考核教师。
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有可能申请成为老师。对教师的学历及能力要求较高。被录取的未来教师都是表现最出色的,同时具备多种才能,以及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教师们不问收获,只尽心把每个学生教好。
瑞典,一个从不要求师生争第一的国家,当其基础教育能力被评为国际前茅的时候,当瑞典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一位从事教育发展研究的教授说:“获奖,这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让学生快乐学习,要提升的是创新能力,我们绝不靠学术科目成绩取胜。”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四、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考察北欧学校的课堂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之浅令人难以置信: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中学高一的数学课教的是中国初一的一元两次方程;高二化学讲的是我们初三学的简单置换反应。但是,上文提及的李同学说,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学习比国内学习轻松!做物理、化学实验时,老师通常只提实验要求,具体的实验方案设计、流程安排等,都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只懂按照老师教的或教科书上写的依样画葫芦的中国学生会有无从下手之尴尬,但经过几番操作之后,李同学和她的中国同学都感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很大。 五、崇尚自然
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北欧人“遵循自然法则”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体制方面。瑞典的基础教育,力求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也不压制。我们听到不少父母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不开心?”我们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小学目睹了孩子们自由游戏、快乐学习的情景。羡慕之余,不禁心存疑惑: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呢?从北欧社会的成就观照其教育,无疑,北欧教育是成功的。瑞典等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
回望欧洲教育的历史,可以看见卢梭、康德、夸美纽斯等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身影,也许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但某些教育主张却惊人一致,那就是信奉自然法则,遵循自然之道,顺其自然,尽量减少阻碍孩子自然发展的行为。这就是支撑北欧教育行为的理念和传统。瑞典的中学生,平均每周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为30个小时,学生的功课基本在学校便可以完成,学业并不重,而韩国中学生为50个小时,中国更是超过了55个小时。
今天的北欧教育,深受名家大师思想的滋养,遵循“自然法则”,信奉“自然教育”,已成为北欧人下意识的行为。他们认为自然力量永远在人的力量之上,给孩子们最宽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最人性的关爱才是好的教育,而不是成人主观意志下的强化训练和硬性塑造。
六、走进实践
北欧各国的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生存、就业能力的培养。瑞典某中学最近开设了一门叫《花瓶故事》的选修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有8周35个课时,要求学生先到生产工厂学习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等;再到商业单位了解产品销售过程,包括运输、核定价格、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等;最后研究一旦玻璃器皿被打碎后如何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综合了包括物理、化学、工艺美术、环保和对外贸易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它不但是一次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是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思想。我们从中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蕴含在其背后的实践观与教学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增加的“综合实践课程”并不是对原有课程结构的简单加减,而是世界先进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反映,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期望以此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欧基础教育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既已确定,唯有砥砺前行。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