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露天电影场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jx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卯年七月中旬,驻鄂大型企业老干部工作片会在我们东风公司车城宾馆召开。会议之余,我们专门安排同行们参观了总装配厂的生产流水线,并顺便浏览美丽的车城。他们在赞叹东风创业之不易时,希望我能找一处东风公司建厂初期的遗迹来景仰一番。说老实话,在这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的十堰车城,要想找出一处原汁原味的当年建筑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想了想,把他们带到了工人俱乐部背后的张湾露天电影场。
  张湾露天电影场最早原址是在现东风商用车大楼与车城宾馆之间的那片场地。早期建设者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电影。那时,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放映队和电影场。而规模最大,放映水平最好,片子最新的还得数这张湾露天电影场。每逢周末,就会在紧靠公路护坡一侧架起硕大的银幕来,届时张湾周边成千上万的专业厂工人,建筑民工(当时叫“民兵”),群聚在黄土坡地上,讲究点的带个折叠椅子,马虎点的铺张报纸席地而坐。电影放映过程中,由于大多是老电影,观众们早已熟悉了剧情和对白,不时地会出现观众与银幕上演员台词“互动”的热闹场面,更有调皮的孩子,专门绕到银幕背面去探看电影放映的“奥秘”。散场后沉浸在剧情中的庞大人流边走边议,把偌大的张湾搅得人声鼎沸,好久好久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满足创业者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东风總部专门修建了现在这座半环形的,有着五十九级石阶座位,能够容纳上万人的露天电影场。新的露天电影场落成不久,赶上了毛泽东主席逝世,在那神州大地一片哀恸的气氛中,万余名东风建设者们在露天电影场举行了哀悼大会。当时台上主持人声嘶力竭的哀声悲语,至今犹在耳畔回荡。当然,新落成的张湾露天电影场更多的还是为人们带来欢乐。由于新电影场座位舒适,设备先进,又地处东风建设的中心地带,从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东风劳动者们的文化乐园。在老露天电影场,人们看到的还只是“又哭又笑”的朝鲜片、“蹦蹦跳跳”的阿尔巴尼亚片和“新闻简报”的国产片。而在这新露天电影场,因时代的变化,人们已经可以看到《屈原》、《巴黎圣母院》、《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样的大片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风公司领导王兆国同志升调至北京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在他临离开东风公司之前,恰逢中央艺术团到东风公司慰问一线员工。演出地点就在张湾露天电影场。我也是当时现场观众之一。在群星灿烂的演出阵容中,最出彩的是红极当时的女歌星李谷一。我已经不能肯定她那天是否唱了《乡恋》,但我可以肯定她那天是在热情的东风观众如潮的掌声中多次返场谢幕!演出结束后,王兆国同志专门登上舞台向中央艺术团致谢,并借此机会向东风的建设者们告别。正值风华正茂的王兆国潇洒动情的举止把当天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也将他那青春的风采定格在东风创业者们的脑海之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电脑游戏的迅速崛起,看电影已不是人们唯一的娱乐形式,许多电影院都改建成了餐饮乐园,张湾露天电影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舞台仍在。每年春节,东风公司工会都会在这里举行职工团拜文艺汇演。所属各专业厂组织的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把这露天电影场闹得热火朝天。1992年春节,我时任东风汽车运输处工会主席,曾和我们团队的同事们组织队伍在这舞台上风光过一把,并摘取了当年团拜文艺汇演的金奖。
  时过境迁,现今张湾露天电影场的舞台早已没有了。只剩下那依山而建的五十九级石阶静落落地肃立于原地。逢到大的节庆,偶尔也在这石阶上摆些烟火花炮放一放,更多的时候这张湾露天电影场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我一直奇怪这片石阶的经久存在,也说不准哪天哪位开发商会盯上这片石阶?所以,只要有机会,我愿意往这张湾露天电影场的石阶上来慢慢走一走,静静坐一坐,倒也没什么特别的目的,无非是藉此在脑海里放一放“电影”,回顾一下东风当年的峥嵘创业历史,感慨一番白驹过隙般的人生岁月,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其他文献
外婆还没醒过来,母亲握着外婆干瘦的手轻轻啜泣着。已经两个昼夜了,外婆瘦小的身体平静地躺在病床上,就像一支将要燃尽的蜡烛等待熄灭后的一丝白烟了。  黑暗退去了,窗外升起了熹微的晨光,清脆而凄凉的鸟叫声从天空传来:卜乖咕咕﹑卜乖咕咕!似乎从冥冥的天际来呼唤着外婆的魂灵。  “老太醒了!老太醒了!”七岁的女儿在病床边尖声叫着,大家的眼睛立时亮了起来,惊奇地发现外婆已睁大眼睛侧头望着窗外,右手举起,食指指
期刊
江水碧蓝碧蓝,倒映着两岸的青山。  “船老板,过河啰——”江对岸一女子喊道。  船工是一位二十余岁的小伙子,他听到喊声便把船撑到对岸。对岸是一片沙滩,水很浅,船靠不拢。船工就把跳板支起,女子踩着跳板上了船。  女子很漂亮。船工扫了她一眼,“今天又不逢集,到镇上干啥?”  女子说:“我爹生病了,我到镇上去捡药。”  船工收起跳板,一篙把船撑出去好远。船到河中心时突然下起了雨,雨点落到江面上溅起朵朵水
期刊
近来,县城里的大官小员心里都不大安稳,一个个为下周的事情动着心思。下周有什么要紧的事?原来,下周五,县长张权要过个生日。  张权今年五十有八,按说,这个岁数,上不上,下不下的,又不是六十大寿,实在没有过的必要。不过,张权不这样想。今年,是张权在清溪县上任的第三个年头,这三年,张权步步为营,风生水起,渐渐在县城扎了根,意义非凡。再说,中国人历来就看重“3”这个数,这生日,哪有不过的道理?  这阵,张
期刊
秋雨蒙蒙,凉气袭人。远山雾霭浓重,几只鸟儿盘旋在天空。  汤稞蹲下来,轻轻拔掉墓碑旁边的杂草,抚摸着墓碑,深情对望,与爱人神交意会。岁月掩饰不住苍老,四十几岁的男人两鬓飞上白霜,眼角堆上皱纹,目光也变得浑浊。  梅,我来看你了,你走了有一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快到中秋了,我给你带来月饼,这是你最爱吃的椰蓉馅的。  汤稞把三块月饼叠放在一起,又摆上三个苹果。他坐在地上,点上一根烟。  什么是宿命
期刊
对刘小绺,赵英俊一向是很不屑的。一小屁孩,屁大本事没有,却整天牛B得不得了。你算个鸟啊。  刘小绺是小镇上的混混,十七八岁初中毕业,就不上了。整天在屁点大的小镇上晃悠,一会晃到东头,一会又晃到西头。  赵英俊在小镇上开了家小超市,规模不大,生意倒不错。生意一好,有人就馋了。也不知刘小绺是中了哪门邪,居然一个人兴冲冲地跑到赵英俊面前说要收保护费,还掏出一把短短的匕首,说如果不给,就让他白刀子进红刀子
期刊
我不知道这条江的名字,但我知道它是汉江的支流。  江水被山包围着,山不高,且低缓似坡地,所以视野就很宽广。山坡上是一片片的青草地,有三五头牛羊在低头吃草,猛看上去,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  四年前来过此地,也是夏天。但那会儿的江面要比现在宽阔许多,我脚下的草地和干裂的河床,是那时奔流向前的江水,而此刻的河流,是明显的消瘦了。  我们站在江岸边,等待摆渡的渔民渡我们过河。河岸那边是高高的山岗
期刊
刚开始抽烟的时候,平平征求过冬冬的同意。冬冬说:“抽就抽吧,你不怕‘尼古丁’,还会怕我?”  冬冬是他结识不久的女朋友。她知道他喜欢上网,还时常写些小文章,要熬夜时也只有一支香烟肯与他为伴。懂事的女孩子这种时候都会像冬冬一样,说一句:抽就抽吧!  其实现在的小伙子有几个不是早早就跨入“烟民王国”的?同样的事情,在有些人身上成为缺点,在平平身上也许就不完全是。冬冬这样想。   等到平平过生日那天,冬
期刊
繁华京城,炎炎夏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劈头盖脸地瓢泼下来,一时间商场、车站、候车厅、地下通道、酒店餐厅,成为人们避风躲雨的港湾。皇城根下原本全局的燥热突然转变为局部的人群骚动。  劲风狂吹,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看来,一时半会儿雨难停歇。  他索性又走进这家小酒店点了两道小菜,要了一瓶二锅头,准备一边躲雨,一边独酌。  这家京城风味的小酒店面积不大,却装修得典雅而有品位。酒店的对面就是他上班的写字
期刊
当老公还是男朋友的时候,她有一天头脑一热,自告奋勇地说:“我给你做个红烧鱼吃吧。”渔家女儿出身的她烧得一手好菜,尤其是做鱼。当她把色香味俱佳的鱼端上来的时候,看到他的眼睛一亮,盯住盘子里的鱼再也舍不得离开了。他咽咽口水开吃,边吃边夸奖:“嗯,味道不错,很有前途。我就爱吃鱼,可自己不会做哦。”没想到爱吃鱼的她,碰上个也爱吃鱼的男友,冲着他诚实厚道,爱吃鱼的份上,她很快就嫁给了他。婚后,她包下了家里买
期刊
一    他们租来的那套房子靠近一条人工河,黑色的、泛着油污的工业废水穿城而过,散发出广大的、刺鼻的臭味。当初看房时吕禾和妻子苏颂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靠东面的那扇窗户只好紧闭着。出于恐惧——更有可能的是出于愤怒,苏颂整天把窗帘也拉得严严实实。这就多少有些意气用事了,一层棉布而已,它能挡住什么呢,吕禾嘀咕道。“过滤,你不懂吗?”妻子翻了他一眼,算是对他惯有的讥讽态度和漫不经心的一个警告。  不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