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东北地区为例,结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针对区域认知和教材内容,构建出高中区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复习策略,即精准读图,明确区域位置;夯实双基,掌握区位条件;整合归纳,理解区域特性;迁移对比,灵活解答问題;回归生活,逆向促进复习。通过区域地理复习建模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技巧,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复习的质量。
[关键词] 五步建模;复习策略;高中区域地理;东北地区
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有很高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东北地区为例,结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针对区域认知和教材内容,探究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建模策略。
一、研究背景
高中区域地理具有共性也存在特性,共性在于区域内部存在相对一致性,而特性则在于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涵盖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区域地理的复习是综合高中地理全部内容的重要复习板块。从思维角度看,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构建复习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答题角度看,学生对区域地理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弱,答题思路不清晰,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因此,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应该从基础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有效的策略构建合理的复习模型,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力,提高迁移运用和解题答题能力。
二、考查特点
区域地理的考查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向考查单个区域,另一类是综合考查多个区域。两类考查的形式均从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开始,一般会体现单个区域深度挖掘或多个区域综合对比两个思路,辅助以图例、表格等地理要素,针对区域特性,进行对区域整体认知的考查。在选择题中,一般是针对题目的设问,运用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信息检索并明确正确选项的过程。而在综合题中,则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简洁答题语言的复杂思维活动。其中,在区域对比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到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点,还会考查区域整体认知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答题语言的组织,这些都是对学生解题的考验。
三、复习策略建模
地理教学需要按“学习进阶”组织推进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效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1] 区域地理涉及的知识广泛,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整合,这样学生才会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推进复习进度。以人教版教材中的东北地区为例,笔者认为高中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策略需要通过五个方面来构建。
1.精准读图,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自然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区域位置的认知,这就需要通过精准读图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为接下来的复习打好基础。
通过读图,可以使学生将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对地理要素的观察力,进而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形成以“读图——定位——区位”为线索的区域位置复习思路。
2.夯实双基,掌握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是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部分的复习应该结合必修二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内容,先构建“区位因素——区位条件”的整体框架,再逐因素探究该区域相应的区位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双基,即区位条件复习的基础框架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
教材对于影响东北農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而不是面面俱到。学生需要在记忆各个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研究方向,理解该区域主要区位因素所对应的区位条件,从而夯实基础框架知识。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区位条件都是一个区域的优势,但一些劣势或者不利因素也应该分析到位,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综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并借此强化区位条件的基本分析能力。
3.整合归纳,理解区域特性
区域特性是一个区域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该区域的特色所在。每一个区域的特性都有可能是题目“背景”材料和答题内容的来源,因此对于区域特性的复习需要及时总结归纳,既要善于发现共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要重视特定区域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其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习中,需要根据各区域的特性重点复习区域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提到了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必修三第二章的问题探究部分提到了三江平原的湿地,以及在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中直接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教材内容大多比较分散,需要先进行整合再加以新的编排,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到位。
4.迁移对比,灵活解答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构建出东北地区基本的复习思路,这是对区域的基本认知,也是对区域整体性的体现。这种思路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复习中,形成一种区域分析的思维习惯。其中,区域位置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可以迁移运用于一个区域的基本分析,而区域特性这个方面则可以适时提前,先用区域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复习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反复强化知识,对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关注不够,而高考则重点考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区域的对比分析等。[2]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从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农业发展等角度,可以将美国中部与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对比。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复习思路的熟练程度,强化区域基本认知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题组进行解题训练,让学生自查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错误重新梳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再进行错题重做,增强思维认知。在强化复习思路和解题训练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地理复习的答题模板,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5.回归生活,逆向促进复习
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体现各种各样的区域之美,通过教材、图片和视频中对东北地区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真实的“境”应该是他们自己找寻的。作为地理教师,一方面需要带着学生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热点,这些都是出题的素材;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复习之余知道地理的美是需要他们今后去体验和感知的。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地理景观的向往,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复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观的解读,形成基本的情感认知和地理素养,让地理这门学科对他们终身有益。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构,即形成高中区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复习策略。第一步到第三步可以构建出一个区域基本的复习思路,加强学生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和理解。通过第四步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前三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迁移思考,在解题中占得先机,提升对区域的思维认知。同时,通过解题训练,多角度地思考地理问题,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答题语言更加规范。最后的第五步达到了回归生活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复习不仅是为了备考,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道路上,找寻地理的美并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在复习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艳.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概念建构与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6,(4):38-43.
[2]郑晓东,李慧,郭岩.走出区域地理复习的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54.
责任编辑 邓 振
[关键词] 五步建模;复习策略;高中区域地理;东北地区
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有很高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的东北地区为例,结合高考地理的考查背景,针对区域认知和教材内容,探究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的建模策略。
一、研究背景
高中区域地理具有共性也存在特性,共性在于区域内部存在相对一致性,而特性则在于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和涵盖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区域地理的复习是综合高中地理全部内容的重要复习板块。从思维角度看,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构建复习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答题角度看,学生对区域地理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弱,答题思路不清晰,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因此,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应该从基础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有效的策略构建合理的复习模型,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力,提高迁移运用和解题答题能力。
二、考查特点
区域地理的考查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向考查单个区域,另一类是综合考查多个区域。两类考查的形式均从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开始,一般会体现单个区域深度挖掘或多个区域综合对比两个思路,辅助以图例、表格等地理要素,针对区域特性,进行对区域整体认知的考查。在选择题中,一般是针对题目的设问,运用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信息检索并明确正确选项的过程。而在综合题中,则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简洁答题语言的复杂思维活动。其中,在区域对比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到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点,还会考查区域整体认知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答题语言的组织,这些都是对学生解题的考验。
三、复习策略建模
地理教学需要按“学习进阶”组织推进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效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1] 区域地理涉及的知识广泛,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整合,这样学生才会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推进复习进度。以人教版教材中的东北地区为例,笔者认为高中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策略需要通过五个方面来构建。
1.精准读图,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是自然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区域位置的认知,这就需要通过精准读图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为接下来的复习打好基础。
通过读图,可以使学生将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对地理要素的观察力,进而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形成以“读图——定位——区位”为线索的区域位置复习思路。
2.夯实双基,掌握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是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部分的复习应该结合必修二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内容,先构建“区位因素——区位条件”的整体框架,再逐因素探究该区域相应的区位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双基,即区位条件复习的基础框架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
教材对于影响东北農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而不是面面俱到。学生需要在记忆各个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研究方向,理解该区域主要区位因素所对应的区位条件,从而夯实基础框架知识。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区位条件都是一个区域的优势,但一些劣势或者不利因素也应该分析到位,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综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并借此强化区位条件的基本分析能力。
3.整合归纳,理解区域特性
区域特性是一个区域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该区域的特色所在。每一个区域的特性都有可能是题目“背景”材料和答题内容的来源,因此对于区域特性的复习需要及时总结归纳,既要善于发现共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也要重视特定区域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其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习中,需要根据各区域的特性重点复习区域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对于东北地区而言,教材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提到了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必修三第二章的问题探究部分提到了三江平原的湿地,以及在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中直接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教材内容大多比较分散,需要先进行整合再加以新的编排,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到位。
4.迁移对比,灵活解答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构建出东北地区基本的复习思路,这是对区域的基本认知,也是对区域整体性的体现。这种思路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复习中,形成一种区域分析的思维习惯。其中,区域位置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可以迁移运用于一个区域的基本分析,而区域特性这个方面则可以适时提前,先用区域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复习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反复强化知识,对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关注不够,而高考则重点考查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区域的对比分析等。[2]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从地理位置、区位条件、农业发展等角度,可以将美国中部与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对比。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复习思路的熟练程度,强化区域基本认知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题组进行解题训练,让学生自查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错误重新梳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再进行错题重做,增强思维认知。在强化复习思路和解题训练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地理复习的答题模板,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5.回归生活,逆向促进复习
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体现各种各样的区域之美,通过教材、图片和视频中对东北地区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真实的“境”应该是他们自己找寻的。作为地理教师,一方面需要带着学生及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热点,这些都是出题的素材;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在复习之余知道地理的美是需要他们今后去体验和感知的。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地理景观的向往,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复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观的解读,形成基本的情感认知和地理素养,让地理这门学科对他们终身有益。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构,即形成高中区域地理五步建模的复习策略。第一步到第三步可以构建出一个区域基本的复习思路,加强学生对区域的基本认知和理解。通过第四步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前三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迁移思考,在解题中占得先机,提升对区域的思维认知。同时,通过解题训练,多角度地思考地理问题,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答题语言更加规范。最后的第五步达到了回归生活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复习不仅是为了备考,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道路上,找寻地理的美并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这样反而会调动学生在复习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艳.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概念建构与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6,(4):38-43.
[2]郑晓东,李慧,郭岩.走出区域地理复习的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2):54.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