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谚云:“三岁住皮,五岁住骨。”陶行知先生也说:“凡人生需要之常规、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养成。”这些话都说明:幼儿期是常规培养的最佳时期。
现实教学中,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老师们可谓煞费苦心,几乎给孩子的每件事情、每项活动、每个动作都制订了动作指令:“小手放在大腿上”“排好队伍解小便”“闭上眼睛睡午觉”……可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只是在教师的威严及命令下的一种被动反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以来,我园对幼儿一日常规教育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摈弃以往刻板严肃的纪律教育和声嘶力竭的命令式管理,以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一日活动规范,让管理无痕。
一、一次律动的启示
《睡觉 起床 散步》是结合孩子生活经验的一个律动活动,曲中律动的节奏快慢不一,恰好能形象地呈现睡觉、起床、散步的一些情景。在一次教学中,我突然发现平常默不作声的豪豪、天天也和着律动做起了相应的肢体动作,且满心欢喜。我恍然大悟:原来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不同的音乐能唤醒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自觉的动作,那我们何不借用音乐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呢?
二、请音乐入驻常规
有了上述想法,我们马上开展了“如何将音乐入驻常规”的专题研讨。幼儿良好的常规表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与培养。要使孩子拥有自主管理的常规习惯,呈现全面良性的发展态势,作为管理者的老师就必须熟谙孩子年龄身心特点,用适性的方法来促使孩子良好习惯态度的形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选用合适的音乐循序渐进地规范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逐步实现幼儿自主管理。那如何请音乐入驻常规呢?应演奏好以下三部曲。
(一)演好前奏——选择音乐
不同的音乐能诱发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欲望。幼儿在园一日的活动中,有激情欢快的运动时刻,有平静安逸的学习时段,有舒适祥和的午睡时间等等。不同的活动环节需要有不同的音乐旋律来启迪、渲染,而音乐的筛选应根据活动内容考虑到歌词内涵、节奏快慢和风格特点等几个因素。
譬如,在晨间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选用了《劳动最光荣》的音乐,歌词唱出了小喜鹊和小蜜蜂幸福劳动的甜蜜生活,旨在让幼儿像小喜鹊们一样爱劳动,养成自觉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之后《太阳公公咪咪笑》的歌曲响起来了,告诉幼儿现在要自觉搬好器械,排好队出操啦;又如,午睡醒来到用点心时间段,我们就选用了《快乐起床歌》《洗刷刷》和钢琴曲。合适的音乐为培养良好的常规奠定了基础。
(二)弹好主调——建立链接
由于孩子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感知音乐的能力也各有高低,因此还需要对被选用的音乐作进一步的解读,帮助幼儿一点点地听懂音乐,理解音乐,然后逐步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常规习惯。
1.运用体态和语言解析音乐链接常规。
学前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进行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都具有无意性。因此我们应该先将音乐与动作、语言链接起来,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听到同一首音乐有共同的感受,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听到《小火车》的音乐时,老师用开火车的动作进行活动启动,用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接下去可能干什么,接着用言语强调“《小火车》音乐响起,生活活动时间到了”,让孩子们像小火车那样排好队伍去盥洗室、喝水。又如:播放《摇篮曲》时,让孩子说说唱了些什么?让孩子们根据音乐来共同制订行为规则。以后每当这首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就知道要干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了。
2.采用适时的提醒促使音乐链接常规。
让音乐来促使孩子自主管理,形成良好的常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需要反复渐进。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自控能力差、接收能力差,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明白了各种不同的音乐所表示的常规内容和要求,而且行为规范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也会屡见不鲜。因此,在建立链接初期还是需要老师经常性用言语进行提醒,督促孩子做出与音乐相一致的行为活动,慢慢实现音乐与常规的有效链接。
(三)反复巡演——强化巩固
当各种音乐与孩子在园一日的各个常规环节相匹配链接之后,并不表示音乐已经入驻常规,已经在幼儿日常行为中建立起链接。心理学实验表明,只有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才会使人产生牢固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因此,音乐与常规相链接后,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反复引导幼儿熟悉什么音乐响起应开展什么活动,让音乐的刺激在幼儿的常规管理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三、音乐与常规完美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发现在中大班孩子的常规管理中,肢体示范和口头命令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销声匿迹,而音乐俨然成了一日常规管理的“空中指挥师”。如今,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音乐已真正融入常规,入驻孩子的心田。
情景一:午睡时分
《摇篮曲》响起来了,瞧,孩子们顿然忙开了,各自做午睡准备工作,喝水、盥洗……等到音量变低时,受音乐的暗示,他们的脚步变轻了,轻轻走到小床前,小心掀开小被子,躺在小床上,和着美妙的音乐闭上眼睛,等到音乐渐息,大多的孩子也都睡着了。这一环节的音乐大约有十二分钟。虽然孩子的能力不同,速度不一,但他们都能凭着这一段音乐信号来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都明白要轻手轻脚不能影响别人。这些都无须教师的言语再次提示了。
这里是音乐在发号施令,它的轻重缓急指引着孩子们的行动要求,它的内容长短预示着孩子的行动时间,在约定的时段内干好该干的事情。而以往,我们请小朋友统一入厕、统一喝水,他们处处要排队,等待时间长,拥挤现象多,有些调皮的孩子还爱在各处逗留一会儿,根本没有时间概念,隐性浪费时间。
情景二:午睡起床
“恰恰恰恰,叮铃铃,起床啦!one two three go!嗒嗒嗒嗒,起床起床起床床,起床起床起床床,小朋友睡得香,快快快起床,别做一个小懒虫……快快穿衣裳……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哈哈哈!”这是我们设置的午睡起床音乐。哇!一听到这个音乐,孩子们立刻起床,一边唱歌一边穿衣叠被,用不着老师的提醒与催促,快乐洪亮的齐唱声与干脆利索的动作互相交织,谁都不愿意当小懒虫呢!那阵势真是相当壮观。
回想之前老师的呼叫孩子们起床的情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等到起床时,一个个都叫不醒,或勉强起来了,动作拖拖拉拉,好长一段时间的无精打采,影响一日活动的进程与质量。
情景三:洗手池边
“哗哗流水清又清,我用肥皂来洗手,手心手背搓一搓,洗洗小手真干净,嘭、嘭。”孩子们边洗手边唱歌,歌曲唱完小手洗好。这首歌曲完全是孩子们自编自唱的,表现出孩子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节水意识。
确实,音乐入驻常规后,孩子们不仅能遵守规范要求,还能根据音乐自创、自编、自演,或拍打节奏,或变换手型,或舞蹈,或游戏。他们有的三五成群,也有的独自玩乐。这些既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又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
有人说,讲常规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是否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但我觉得,这完全不会。良好的常规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从接受别人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我们将音乐入驻常规,使音乐教育与常规管理互相渗透,让孩子在园生活有序、习惯自觉养成,还提升音乐素养呢。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锻炼了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现实教学中,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老师们可谓煞费苦心,几乎给孩子的每件事情、每项活动、每个动作都制订了动作指令:“小手放在大腿上”“排好队伍解小便”“闭上眼睛睡午觉”……可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只是在教师的威严及命令下的一种被动反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实施以来,我园对幼儿一日常规教育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摈弃以往刻板严肃的纪律教育和声嘶力竭的命令式管理,以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一日活动规范,让管理无痕。
一、一次律动的启示
《睡觉 起床 散步》是结合孩子生活经验的一个律动活动,曲中律动的节奏快慢不一,恰好能形象地呈现睡觉、起床、散步的一些情景。在一次教学中,我突然发现平常默不作声的豪豪、天天也和着律动做起了相应的肢体动作,且满心欢喜。我恍然大悟:原来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不同的音乐能唤醒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自觉的动作,那我们何不借用音乐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呢?
二、请音乐入驻常规
有了上述想法,我们马上开展了“如何将音乐入驻常规”的专题研讨。幼儿良好的常规表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与培养。要使孩子拥有自主管理的常规习惯,呈现全面良性的发展态势,作为管理者的老师就必须熟谙孩子年龄身心特点,用适性的方法来促使孩子良好习惯态度的形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选用合适的音乐循序渐进地规范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逐步实现幼儿自主管理。那如何请音乐入驻常规呢?应演奏好以下三部曲。
(一)演好前奏——选择音乐
不同的音乐能诱发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欲望。幼儿在园一日的活动中,有激情欢快的运动时刻,有平静安逸的学习时段,有舒适祥和的午睡时间等等。不同的活动环节需要有不同的音乐旋律来启迪、渲染,而音乐的筛选应根据活动内容考虑到歌词内涵、节奏快慢和风格特点等几个因素。
譬如,在晨间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选用了《劳动最光荣》的音乐,歌词唱出了小喜鹊和小蜜蜂幸福劳动的甜蜜生活,旨在让幼儿像小喜鹊们一样爱劳动,养成自觉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之后《太阳公公咪咪笑》的歌曲响起来了,告诉幼儿现在要自觉搬好器械,排好队出操啦;又如,午睡醒来到用点心时间段,我们就选用了《快乐起床歌》《洗刷刷》和钢琴曲。合适的音乐为培养良好的常规奠定了基础。
(二)弹好主调——建立链接
由于孩子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感知音乐的能力也各有高低,因此还需要对被选用的音乐作进一步的解读,帮助幼儿一点点地听懂音乐,理解音乐,然后逐步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常规习惯。
1.运用体态和语言解析音乐链接常规。
学前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进行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都具有无意性。因此我们应该先将音乐与动作、语言链接起来,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听到同一首音乐有共同的感受,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听到《小火车》的音乐时,老师用开火车的动作进行活动启动,用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接下去可能干什么,接着用言语强调“《小火车》音乐响起,生活活动时间到了”,让孩子们像小火车那样排好队伍去盥洗室、喝水。又如:播放《摇篮曲》时,让孩子说说唱了些什么?让孩子们根据音乐来共同制订行为规则。以后每当这首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就知道要干什么及应该怎么做了。
2.采用适时的提醒促使音乐链接常规。
让音乐来促使孩子自主管理,形成良好的常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需要反复渐进。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自控能力差、接收能力差,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明白了各种不同的音乐所表示的常规内容和要求,而且行为规范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也会屡见不鲜。因此,在建立链接初期还是需要老师经常性用言语进行提醒,督促孩子做出与音乐相一致的行为活动,慢慢实现音乐与常规的有效链接。
(三)反复巡演——强化巩固
当各种音乐与孩子在园一日的各个常规环节相匹配链接之后,并不表示音乐已经入驻常规,已经在幼儿日常行为中建立起链接。心理学实验表明,只有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才会使人产生牢固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因此,音乐与常规相链接后,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反复引导幼儿熟悉什么音乐响起应开展什么活动,让音乐的刺激在幼儿的常规管理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
三、音乐与常规完美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发现在中大班孩子的常规管理中,肢体示范和口头命令已退出“历史舞台”,甚至销声匿迹,而音乐俨然成了一日常规管理的“空中指挥师”。如今,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音乐已真正融入常规,入驻孩子的心田。
情景一:午睡时分
《摇篮曲》响起来了,瞧,孩子们顿然忙开了,各自做午睡准备工作,喝水、盥洗……等到音量变低时,受音乐的暗示,他们的脚步变轻了,轻轻走到小床前,小心掀开小被子,躺在小床上,和着美妙的音乐闭上眼睛,等到音乐渐息,大多的孩子也都睡着了。这一环节的音乐大约有十二分钟。虽然孩子的能力不同,速度不一,但他们都能凭着这一段音乐信号来完成一系列动作,而且都明白要轻手轻脚不能影响别人。这些都无须教师的言语再次提示了。
这里是音乐在发号施令,它的轻重缓急指引着孩子们的行动要求,它的内容长短预示着孩子的行动时间,在约定的时段内干好该干的事情。而以往,我们请小朋友统一入厕、统一喝水,他们处处要排队,等待时间长,拥挤现象多,有些调皮的孩子还爱在各处逗留一会儿,根本没有时间概念,隐性浪费时间。
情景二:午睡起床
“恰恰恰恰,叮铃铃,起床啦!one two three go!嗒嗒嗒嗒,起床起床起床床,起床起床起床床,小朋友睡得香,快快快起床,别做一个小懒虫……快快穿衣裳……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哈哈哈!”这是我们设置的午睡起床音乐。哇!一听到这个音乐,孩子们立刻起床,一边唱歌一边穿衣叠被,用不着老师的提醒与催促,快乐洪亮的齐唱声与干脆利索的动作互相交织,谁都不愿意当小懒虫呢!那阵势真是相当壮观。
回想之前老师的呼叫孩子们起床的情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等到起床时,一个个都叫不醒,或勉强起来了,动作拖拖拉拉,好长一段时间的无精打采,影响一日活动的进程与质量。
情景三:洗手池边
“哗哗流水清又清,我用肥皂来洗手,手心手背搓一搓,洗洗小手真干净,嘭、嘭。”孩子们边洗手边唱歌,歌曲唱完小手洗好。这首歌曲完全是孩子们自编自唱的,表现出孩子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节水意识。
确实,音乐入驻常规后,孩子们不仅能遵守规范要求,还能根据音乐自创、自编、自演,或拍打节奏,或变换手型,或舞蹈,或游戏。他们有的三五成群,也有的独自玩乐。这些既锻炼孩子的多种能力,又展示他们的个性特长。
有人说,讲常规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是否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但我觉得,这完全不会。良好的常规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从接受别人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我们将音乐入驻常规,使音乐教育与常规管理互相渗透,让孩子在园生活有序、习惯自觉养成,还提升音乐素养呢。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锻炼了孩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