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的文人彭渊材自言平生所恨有五: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这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富家子弟,不知稼穑艰辛,能吃到名贵难得的鲥鱼,还嫌鱼骨太多,饿他三天,吃糠咽菜都是香的。彭渊材之恨,花样不少,但也未免太物质化了,还没有脱离口腹之欲的低层次,也不过是个碌碌之辈。
清人陆文皋的心胸要比彭渊材大得多,他的平生所恨也有五条:项羽未能杀刘邦于鸿门宴,此一恨;李广战功赫赫不能封侯,此二恨;嵇康的《广陵散》未能传世成为绝唱,此三恨;岳武穆不能寸斩秦桧竟听其善终,此四恨;梁山伯、祝英台生不能成婚,此五恨。他显然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虽然不无迂腐空阔,但颇可爱。天下人管天下事,褒贬是非,月旦人物,总要有人挺身而出,他的境界比彭渊材要高得多。
清人左宗棠也是个有大襟怀、大抱负的人,一辈子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也算是够风光了。平生唯一所恨,就是自己没有考上进士。“出身”不好,一想起就觉得窝囊憋气。所以,他见到进士出身的人,就别有一种心理,既羡慕又嫉妒,谁要在他面前摆进士的架子,准没有好果子吃,轻者白眼看你,重者一顿大棍打出。
作家张爱玲平生所恨有三: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刺多,三恨红楼未完。这倒也符合她的身份,她生活优裕,衣食无忧,院里有海棠可赏,餐桌有鲫鱼可食,闲时又有《红楼梦》可品,夫复何求?但她又是个多愁善感的女文人,总觉得世间多有不满之事,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我觉得她的平生所恨,应该是胡兰成的不忠不义。可能那种事不好放在嘴上乱说,只能深埋在心里发酵罢了。
相比较而言,我有一女文友,就要坦率得多,她文笔清新婉丽,才气横溢,但却脾气乖戾,口无遮拦,再次印证了文不如其人的说法。每次文友聚餐,酒至酣处,她总要大发议论,说自己平生所恨有五:一是故作清高的男人,二是自作多情的男人,三是处处留情的男人,四是自命不凡的男人,五是忘恩负义的男人。每听此言,我都深表同情和理解,因为她确实碰上了那么几个不靠谱的男人,所以至今仍待字闺中,眼瞅着已经“奔四”了。可转念一想,似她那样求全责备的恨法,是很难找到中意配偶的,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骑白马的,还可能是唐僧。
我还有一个熟人,在大学教书,倒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有房有车,令人羡慕。可他也有平生所恨,就是没有评上正教授。于是恨评委有眼无珠,恨学术风气不端,恨小人从中作梗,恨自己生不逢时,每说至此,便痛哭流涕,恨不欲生。我常劝他,那都是身外之物,何必那么计较,虽然没有“扶正”,但你的人品、水平、成就放在那里,自有公论,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吧。气多伤肝,恨重伤心,还是多多保重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天不作美,就是人不作美,要不就是生不逢时,总难免有许多憾事,这很正常,可一旦转为“恨事”,那就有些自寻烦恼了。所以,我们还是听听东坡那个劝:不应有恨。宽容待人,宽厚处世,看淡阴晴圆缺,直面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 静林)
贪婪下的焦虑
● 鲁先圣
参加一个聚会,见到了很多久未谋面的朋友。大家谈各自的状况,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忧伤。但是,我却发现,不论男女性别的不同,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差异,也不论什么职业的差别,更不论官职的高低,大家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深深陷进了焦虑的情绪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平静安然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住房的贷款问题,将来的养老问题,社会的治安问题,职称的晋升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残酷地折磨着大家的身心。
我们怎么了?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焦虑?难道我们丧失了快乐和平静的能力了吗?
如果一个人常常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白发突然增多,发现自己额头的皱纹突然密集,发现自己的脸色突然变得苍老,没有别的,那是因为你的焦虑。焦虑的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如果一个人时刻处在焦虑的情绪当中,无异于在充当自己生命的杀手。
心脏病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杀手。二战时期,死在战场上的士兵仅仅是同期心脏病死亡者的四分之一。而心脏病死亡者之中,一多半是焦虑引起的。著名的医学家科瑞尔博士曾经发出这样的忠告:如果一个商人不知道如何抗拒焦虑,他必将付出短命的代价。
有机构进行过一个这样的统计发现,农村人患心脏病的比例只有城市人的三分之一;山区居民患心脏病的比例更低,只有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他们相比城市人,焦虑要少得多。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比患常见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也是因为焦虑。
在古罗马时代,一些残暴的将军想要折磨俘虏的时候,会将他们绑起来,然后把他们放在一个不断滴着水的漏斗下面,水一滴一滴地一刻也不停。这些永不停息的水滴,像一个锤子一样不停地敲击着俘虏的脑袋。用不了多久,俘虏的精神陷入了极端的焦虑情绪当中,然后就慢慢失常了。到了二战时期,残暴的法西斯集中营里,也使用这样的办法折磨俘虏,所有的俘虏无一幸免地成为精神分裂者,很多人甚至自杀也不愿意忍受这样的精神折磨。
焦虑,始终是我们的敌人。有时候,焦虑让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但是,也有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欲望和贪婪。
人们都在对幸福孜孜以求,幸福似乎永远在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实际的情形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牵着孩子的手送孩子去学校,陪着老母亲拉拉家常,去外地的时候为爱人捎一件心爱的衣服,周末的下午带着全家去郊外的山坡看野花,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来访,这些普通的细节不都时刻漫溢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吗?
如果你选择了崇高的德行和高尚的情怀,就不要再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了。因为,你选择的,正是利益的背面。利益是邪恶的种子,只有彻底背叛了利益的人,才有可能在德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如果你听到了风笛的声音而没有感动,说明你对音乐是多么迟钝。而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如同没有甘泉的沙漠一样荒凉。一切的奢侈,都不过是他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不便。因为很显然,一个人的生活每增加一分奢侈,就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枷锁,自己也就失去了一分自由。
失之交臂是人生的常态,与一个敬仰的人失之交臂,错过一件美丽的事情,眼看着一个大好的机遇匆匆流失。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人生的常态,有得到的欢欣和喜悦,也有失败的颓废和忧伤。人生有差之毫厘的遗憾,也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夜晚的气味,土地的气味,风的气味,阳光的气味,更有花朵的芬芳,你捕捉到了吗?它们让你感动,它们让你热泪盈眶,它们让你的心灵充满希望。
任何人都会有一些痛苦的经历和失败的颓丧。不同的是,有些人常常反省自己之所以产生这些经历的原因,并在不断地反省中收获了经验,使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成功地避开了失败。有些人就不同了,总是在相同的地方摔跤,总是跌倒在同一个地方。这其实就是一个智者和一个愚者最本质的区别了。
去剧院里听音乐会不过是去凑个热闹,在那里,你欣赏不到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只适合独自聆听。当我们让自己安静下来,当我们享受着一份宁静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自己思想的田园,我们也就彻底远离了焦虑。
(编辑 静林)
清人陆文皋的心胸要比彭渊材大得多,他的平生所恨也有五条:项羽未能杀刘邦于鸿门宴,此一恨;李广战功赫赫不能封侯,此二恨;嵇康的《广陵散》未能传世成为绝唱,此三恨;岳武穆不能寸斩秦桧竟听其善终,此四恨;梁山伯、祝英台生不能成婚,此五恨。他显然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虽然不无迂腐空阔,但颇可爱。天下人管天下事,褒贬是非,月旦人物,总要有人挺身而出,他的境界比彭渊材要高得多。
清人左宗棠也是个有大襟怀、大抱负的人,一辈子出将入相,叱咤风云,也算是够风光了。平生唯一所恨,就是自己没有考上进士。“出身”不好,一想起就觉得窝囊憋气。所以,他见到进士出身的人,就别有一种心理,既羡慕又嫉妒,谁要在他面前摆进士的架子,准没有好果子吃,轻者白眼看你,重者一顿大棍打出。
作家张爱玲平生所恨有三: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刺多,三恨红楼未完。这倒也符合她的身份,她生活优裕,衣食无忧,院里有海棠可赏,餐桌有鲫鱼可食,闲时又有《红楼梦》可品,夫复何求?但她又是个多愁善感的女文人,总觉得世间多有不满之事,也在情理之中。其实,我觉得她的平生所恨,应该是胡兰成的不忠不义。可能那种事不好放在嘴上乱说,只能深埋在心里发酵罢了。
相比较而言,我有一女文友,就要坦率得多,她文笔清新婉丽,才气横溢,但却脾气乖戾,口无遮拦,再次印证了文不如其人的说法。每次文友聚餐,酒至酣处,她总要大发议论,说自己平生所恨有五:一是故作清高的男人,二是自作多情的男人,三是处处留情的男人,四是自命不凡的男人,五是忘恩负义的男人。每听此言,我都深表同情和理解,因为她确实碰上了那么几个不靠谱的男人,所以至今仍待字闺中,眼瞅着已经“奔四”了。可转念一想,似她那样求全责备的恨法,是很难找到中意配偶的,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骑白马的,还可能是唐僧。
我还有一个熟人,在大学教书,倒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有房有车,令人羡慕。可他也有平生所恨,就是没有评上正教授。于是恨评委有眼无珠,恨学术风气不端,恨小人从中作梗,恨自己生不逢时,每说至此,便痛哭流涕,恨不欲生。我常劝他,那都是身外之物,何必那么计较,虽然没有“扶正”,但你的人品、水平、成就放在那里,自有公论,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吧。气多伤肝,恨重伤心,还是多多保重吧。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天不作美,就是人不作美,要不就是生不逢时,总难免有许多憾事,这很正常,可一旦转为“恨事”,那就有些自寻烦恼了。所以,我们还是听听东坡那个劝:不应有恨。宽容待人,宽厚处世,看淡阴晴圆缺,直面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 静林)
贪婪下的焦虑
● 鲁先圣
参加一个聚会,见到了很多久未谋面的朋友。大家谈各自的状况,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忧伤。但是,我却发现,不论男女性别的不同,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差异,也不论什么职业的差别,更不论官职的高低,大家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都深深陷进了焦虑的情绪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平静安然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住房的贷款问题,将来的养老问题,社会的治安问题,职称的晋升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残酷地折磨着大家的身心。
我们怎么了?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焦虑?难道我们丧失了快乐和平静的能力了吗?
如果一个人常常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白发突然增多,发现自己额头的皱纹突然密集,发现自己的脸色突然变得苍老,没有别的,那是因为你的焦虑。焦虑的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如果一个人时刻处在焦虑的情绪当中,无异于在充当自己生命的杀手。
心脏病始终是人类的第一杀手。二战时期,死在战场上的士兵仅仅是同期心脏病死亡者的四分之一。而心脏病死亡者之中,一多半是焦虑引起的。著名的医学家科瑞尔博士曾经发出这样的忠告:如果一个商人不知道如何抗拒焦虑,他必将付出短命的代价。
有机构进行过一个这样的统计发现,农村人患心脏病的比例只有城市人的三分之一;山区居民患心脏病的比例更低,只有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他们相比城市人,焦虑要少得多。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全世界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比患常见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也是因为焦虑。
在古罗马时代,一些残暴的将军想要折磨俘虏的时候,会将他们绑起来,然后把他们放在一个不断滴着水的漏斗下面,水一滴一滴地一刻也不停。这些永不停息的水滴,像一个锤子一样不停地敲击着俘虏的脑袋。用不了多久,俘虏的精神陷入了极端的焦虑情绪当中,然后就慢慢失常了。到了二战时期,残暴的法西斯集中营里,也使用这样的办法折磨俘虏,所有的俘虏无一幸免地成为精神分裂者,很多人甚至自杀也不愿意忍受这样的精神折磨。
焦虑,始终是我们的敌人。有时候,焦虑让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但是,也有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我们自己的欲望和贪婪。
人们都在对幸福孜孜以求,幸福似乎永远在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实际的情形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牵着孩子的手送孩子去学校,陪着老母亲拉拉家常,去外地的时候为爱人捎一件心爱的衣服,周末的下午带着全家去郊外的山坡看野花,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来访,这些普通的细节不都时刻漫溢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吗?
如果你选择了崇高的德行和高尚的情怀,就不要再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了。因为,你选择的,正是利益的背面。利益是邪恶的种子,只有彻底背叛了利益的人,才有可能在德行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如果你听到了风笛的声音而没有感动,说明你对音乐是多么迟钝。而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如同没有甘泉的沙漠一样荒凉。一切的奢侈,都不过是他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不便。因为很显然,一个人的生活每增加一分奢侈,就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枷锁,自己也就失去了一分自由。
失之交臂是人生的常态,与一个敬仰的人失之交臂,错过一件美丽的事情,眼看着一个大好的机遇匆匆流失。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人生的常态,有得到的欢欣和喜悦,也有失败的颓废和忧伤。人生有差之毫厘的遗憾,也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夜晚的气味,土地的气味,风的气味,阳光的气味,更有花朵的芬芳,你捕捉到了吗?它们让你感动,它们让你热泪盈眶,它们让你的心灵充满希望。
任何人都会有一些痛苦的经历和失败的颓丧。不同的是,有些人常常反省自己之所以产生这些经历的原因,并在不断地反省中收获了经验,使自己在后来的人生中成功地避开了失败。有些人就不同了,总是在相同的地方摔跤,总是跌倒在同一个地方。这其实就是一个智者和一个愚者最本质的区别了。
去剧院里听音乐会不过是去凑个热闹,在那里,你欣赏不到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只适合独自聆听。当我们让自己安静下来,当我们享受着一份宁静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自己思想的田园,我们也就彻底远离了焦虑。
(编辑 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