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准予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实行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在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传统高校德育工作产生强大冲击。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既要敢于正视学分制对传统大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同时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对策。
一、实行学分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
第一,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分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多的学生学有余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积极参加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群众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影响随班级影响的减弱而增强。但有的学生不愿担任社会工作,忽视德育发展,政治意识淡化,致使党团组织生活难以开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交费上学、自由选课、自主择业就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个人奋斗,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向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
第二,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学分制与学年制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别,学年制注重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严密的组织机构、严格的管理措施、周详的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们人人生活在组织之中,时时学习在管理之内。而学分制放松过程管理而重视目标管理,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个人爱好、今后发展方向而进行自由选课(可以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只要考试通过就能获得学分。由此,学生学习过程将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多选课程,在完成一般学习进度外,还可到高年级听课。二是认识不足、应对无方的学生,在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时缺乏主动性、自律性,或者前期不慌不忙,后期慌里慌张;或者仅凭个人兴趣大小和得分难易,东挑西拣,不成体系,更缺乏特色;或者学习松懈懒散,考试存在侥幸心理、违纪频繁,导致知识不成体系、学习没有章法、考试忙于应付。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便在允许范围内重修,延长学制。
第三,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强的优秀学生,认为实施学分制是实施因材施教和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大好契机,调动了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后,学生选课、上课、修业年限均有较多的自由,学生能否毕业,学历含金量如何,将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能力。但一些“有门路、有背景”、毕业时依靠父母或关系就能得到大家羡慕的工作的学生,可能会放松要求,凑学分、混毕业;也有个别学生不能拿到学分,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情绪;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同学间的竞争激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压抑,感到担心和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二、学分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对策
第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素质。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重要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通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氛围、文化设施、群体文化活动等影响教育学生。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诸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主义人格的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拓宽了高校德育的实践领域,使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把教科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效整合统一起来,从而构建大德育格局,形成全员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既注重大学生人格的群体性的塑造,又为其个性的显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使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增长才干的同时,加快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这对当前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通过加强学生的闲暇教育,提高德育素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因为已经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紧张、机械、被动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对于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经常感到不知所措,或对闲暇价值认识不够,或无视闲暇生活的价值,从而无目的、无功能地过闲暇生活,造成“闲暇消极”;或没有主动地把握闲暇时间,被动地期待着教师和其他同辈群体填补他们的闲暇时间,造成“闲暇贫穷”;或在闲暇实践的活动中,如阅读、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出现各种与学生角色产生偏差的行为,个别的甚至因为闲暇生适中的失足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造成“闲暇犯罪”。闲暇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可能。马克思非常重视闲暇时间及其对于人的价值,他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真正的财富”。他还认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诸多条件中,“工作日的缩短”或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一个“根本条件”。闲暇时间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败。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怎样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构建以学生公寓为主要单位的德育新载体。学分制改革打破了班级的稳定性,冲击了传统德育运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对缺乏团体归属感和群体依恋感的危机。构建以学生公寓为单位的德育新载体,可以为德育寻找到新的组织基础。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作为一个固定群体活动时间最长的是学生公寓,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更多地在此进行,因此,德育工作可以借助这一载体展开指导。首先,以地域临近为原则建立学生公寓,藉此开展日常管理及教育工作,以学生公寓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群体规范、舆论、目标以及凝聚力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归宿感、认同感。其次,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团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增强辐射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如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开展“多位一体”文明宿舍建设;通过组建由辅导员、公寓管理中心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公寓团总支”,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空间上延伸到学生宿舍。再次,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依据。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部门参与。
第四,建立网上德育阵地,拓展高校德育在网络领域的新空间。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思想,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有影响、有特点、有吸引力的网站,设立德育资讯版面、网页,加强红色网站建设,打好主动战,唱响主旋律。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设立心理咨询、学生社团、优秀学生风采、科技活动、就业指导等栏目,使栏目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这些栏目的点击率。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把德育教育真正由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同时网络又具有实时性和匿名性的优势,因此利用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学生的真实思想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暴露无遗,老师就能很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网上德育中,德育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功能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也已证明,网络教育在转化学生错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方面有着传统德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第五,引入导师制度,创新德育工作主体,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过去在学年制管理方式下,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等都是学校按部就班地安排好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性、主动性。实行学分制后,虽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学生对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各专业知识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可能按学分制的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学习方案。为指导学生设计出适当的学习方案,建立导师制就非常必要。导师在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和学生实际个性特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在学生选择目标、实施学习过程和争取优良成绩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地指导,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力。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以学院的德育工作思路为指导,以班级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为根本,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祖权等.关于学分制条件下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2、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吴兴科.完全学分制下的德育工作新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1996(1).
一、实行学分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
第一,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分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当多的学生学有余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积极参加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群众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影响随班级影响的减弱而增强。但有的学生不愿担任社会工作,忽视德育发展,政治意识淡化,致使党团组织生活难以开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交费上学、自由选课、自主择业就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个人奋斗,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向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
第二,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学分制与学年制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别,学年制注重教与学的过程管理、严密的组织机构、严格的管理措施、周详的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们人人生活在组织之中,时时学习在管理之内。而学分制放松过程管理而重视目标管理,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个人爱好、今后发展方向而进行自由选课(可以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只要考试通过就能获得学分。由此,学生学习过程将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多选课程,在完成一般学习进度外,还可到高年级听课。二是认识不足、应对无方的学生,在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时缺乏主动性、自律性,或者前期不慌不忙,后期慌里慌张;或者仅凭个人兴趣大小和得分难易,东挑西拣,不成体系,更缺乏特色;或者学习松懈懒散,考试存在侥幸心理、违纪频繁,导致知识不成体系、学习没有章法、考试忙于应付。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便在允许范围内重修,延长学制。
第三,实施学分制后,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自我意识与自主意识强的优秀学生,认为实施学分制是实施因材施教和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大好契机,调动了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后,学生选课、上课、修业年限均有较多的自由,学生能否毕业,学历含金量如何,将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能力。但一些“有门路、有背景”、毕业时依靠父母或关系就能得到大家羡慕的工作的学生,可能会放松要求,凑学分、混毕业;也有个别学生不能拿到学分,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情绪;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同学间的竞争激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压抑,感到担心和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疾病。
二、学分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对策
第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德育素质。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重要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通过学校整体环境、文化氛围、文化设施、群体文化活动等影响教育学生。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从知、情、意、行、信诸方面,综合塑造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主义人格的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拓宽了高校德育的实践领域,使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把教科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效整合统一起来,从而构建大德育格局,形成全员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既注重大学生人格的群体性的塑造,又为其个性的显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使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增长才干的同时,加快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这对当前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通过加强学生的闲暇教育,提高德育素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因为已经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紧张、机械、被动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对于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经常感到不知所措,或对闲暇价值认识不够,或无视闲暇生活的价值,从而无目的、无功能地过闲暇生活,造成“闲暇消极”;或没有主动地把握闲暇时间,被动地期待着教师和其他同辈群体填补他们的闲暇时间,造成“闲暇贫穷”;或在闲暇实践的活动中,如阅读、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出现各种与学生角色产生偏差的行为,个别的甚至因为闲暇生适中的失足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造成“闲暇犯罪”。闲暇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可能。马克思非常重视闲暇时间及其对于人的价值,他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真正的财富”。他还认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诸多条件中,“工作日的缩短”或闲暇时间的增多是一个“根本条件”。闲暇时间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败。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怎样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构建以学生公寓为主要单位的德育新载体。学分制改革打破了班级的稳定性,冲击了传统德育运作的重要组织基础,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对缺乏团体归属感和群体依恋感的危机。构建以学生公寓为单位的德育新载体,可以为德育寻找到新的组织基础。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作为一个固定群体活动时间最长的是学生公寓,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更多地在此进行,因此,德育工作可以借助这一载体展开指导。首先,以地域临近为原则建立学生公寓,藉此开展日常管理及教育工作,以学生公寓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群体规范、舆论、目标以及凝聚力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归宿感、认同感。其次,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团组织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增强辐射力,充分发挥其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如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开展“多位一体”文明宿舍建设;通过组建由辅导员、公寓管理中心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公寓团总支”,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空间上延伸到学生宿舍。再次,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依据。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部门参与。
第四,建立网上德育阵地,拓展高校德育在网络领域的新空间。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网络文化正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思想,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有影响、有特点、有吸引力的网站,设立德育资讯版面、网页,加强红色网站建设,打好主动战,唱响主旋律。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设立心理咨询、学生社团、优秀学生风采、科技活动、就业指导等栏目,使栏目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这些栏目的点击率。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把德育教育真正由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同时网络又具有实时性和匿名性的优势,因此利用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学生的真实思想也会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暴露无遗,老师就能很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引导。在网上德育中,德育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教育功能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也已证明,网络教育在转化学生错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方面有着传统德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第五,引入导师制度,创新德育工作主体,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过去在学年制管理方式下,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等都是学校按部就班地安排好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性、主动性。实行学分制后,虽说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学生对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各专业知识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可能按学分制的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学习方案。为指导学生设计出适当的学习方案,建立导师制就非常必要。导师在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和学生实际个性特征,紧紧把握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原则,在学生选择目标、实施学习过程和争取优良成绩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地指导,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力。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以学院的德育工作思路为指导,以班级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为根本,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祖权等.关于学分制条件下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2、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吴兴科.完全学分制下的德育工作新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