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思考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是“实践性”,从它的广知度、认可度、践履度来看,落实“实践性”的现状喜忧参半。为改善此现状,我们必须警惕重理论宣传、轻身体力行,重表面和气、轻深层触动,重思想灌输、轻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误区,在探寻“实践性”落实的手段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系统研究尚不多,仅陈殿林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实践性本质》、唐凯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蔡建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颜晓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等对此问题从本质、特征及实现途径等方面有过阐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是指这一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性,“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性。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问题,对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现状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在建设中转化、在转化中建设的过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收到实效。①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及其内容的提出至今已四年有余,然而这一体系的实践现状可谓喜忧参半。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知度来看,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您知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吗?”回答“知道”的分别为69%、82%、64%、43%、90%。但是在对“您了解核心价值体系吗?”的调查中,回答“了解”的仅仅占27%,回答“知道名称,但不了解内容”的占49%。这说明几年来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尤其是针对青年学生的宣传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此并不了解,还需要大力宣传,并且重视宣传形式上的大众化,用喜闻乐见、有共鸣的方式让百姓容易记住、愿意接受。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对“您信仰马克思主义吗?”的回答中,有40%的人选择“坚信不移”,选择“部分相信”的占54%,6%的人选择“完全不信”。而在回答“您认为现在老百姓的精神寄托主要是什么?”时,认为是“金钱”的竟然高达66%。被调查者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回答“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问题时,表示非常赞成、比较赞成、不赞成、说不清的百分比分别是:42%、43%、3%和12%。由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履度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现,在回答“您如何认识‘八荣八耻’价值观?”时,选择“‘八荣八耻’很好,但还没有成为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的人最多,比例达到60%。只有12%的人认为“‘八荣八耻’已成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能自觉遵守。”在对“您觉得当今中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的调查中,58%的人回答“中国人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28%的人选择“中国人也想创新,但创新投入成本太大,风险太高,还是仿效稳当”,只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人不仅勇于创新,而且善于创新。”不难看出,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我们还不彻底,应该大力推进。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几个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内化为人民群众行为自觉的动力、原则和规律,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此,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过程中必须警惕几个误区。
  重理论宣传,轻身体力行。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关键环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理论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理论宣传在革命与建设时期非常重要,而且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仅仅开展理论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先进分子必须首先作出表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只因为革命宣传做得好,更为关键的是党员干部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赢得了民心。“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实际地证明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可行性,从而促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易于接受,在最大程度上融入生活、进入群众,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从而使教化效果更显著。
  为此,必须首先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在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置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之首,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要在党员干部中强化人民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天都不能丢,使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用实际行动感召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重表面和气,轻深层触动。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应该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品性,就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品性一样。”③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不消灭,社会正气不能真正得到弘扬,就谈不上实现公平正义,更谈不上真正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腐败分子、黑恶势力、黄、赌、毒人员等的存在虽然人数不多,但使得人心惶惶,社会不稳定,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使正义得以伸张。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加大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的力度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④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重庆打黑除恶系列行动就是一个好的典型。同时,对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行为予以肯定与褒奖。随着罪恶得以铲除,正气得以弘扬,人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度才会越来越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才会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践行。
  重思想灌输,轻民生改善。改善民生问题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任何年代,民生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毛泽东同志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⑤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对群众实际生活的关心,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赢得民心,必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当前,突出解决人们关心的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得以建立和完善。(作者分别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授;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3270)
  
  注释
  ①颜晓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人民网,2007年5月24日。
  ②陈怡,程钢编著:《<老子><论语>今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1页。
  ③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年,第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137页。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渐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一类严重犯罪。因此,归纳总结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现状、特点,全面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探讨、研究其防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组织  涉黑犯罪  预防与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层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犯罪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物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强国”基础上更加注重“富民”,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四代领导集体的富民思想和价值追求,也彰显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突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
借鉴保险信息不完全理论,在分析中国现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内容基础的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评估;同时考察“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出
农民集体土地流转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土地流转,即土地权属移转。在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买卖,仅能以国家征收的形式,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同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农业用地变更为非农建设用地须经依法许可。故此,农民集体土地流转,仅指集体土地的用益物权(使用收益权利)及该用益物权的担保物权(不是以所有权担保,而是以用益物权担保),以及债权性质的土地租赁或租借,在保持用途不
期刊
【摘要】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客观成因;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是网络失范现象的现实成因;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是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网络失范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历史性  网络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依的虚拟结构功能实体,已经渗透
【摘要】黎庶昌是晚清时期的早期外交官,先后任中国驻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公使馆参赞,并两次出任驻日公使达六年之久。在日期间,他以酒文化和文字为纽带,使其外交思想得以彻底的体现,并代表中国和一个正在变法崛起的日本帝国以平等关系,增进彼此友好,不辱邦命,较好地完成了其外交使命。  【关键词】黎庶昌 外交思想 晚清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沙滩(今贵州省遵义县新舟镇
【摘要】蔡锷将中国缺乏尚武精神的主要因素归纳为“教育”、“学派”、“文学”、“风俗”、“体魄”、“武器”、“郑声”与“国势”八个方面,并从社会、军队两个层面以及精神、器物与制度三个维度提出其尚武思想的基本主张,即“军国民主义”与“平衡军备”,而其尚武思想的归结点在于“重塑国魂”。  【关键词】蔡锷 尚武思想 军国民主义 军备平衡  蔡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