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操作层面显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适应和恰当把握。下面,我们就一节语文课(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寨沟》)谈一谈在课堂操作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
问题之一:视学习方式为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1.教学案例:老师安排学生读题导入后,检查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演、讲解、朗读”)去学习课文,准备向大家介绍。在大组集中汇报时,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珍禽异兽”的;我是用朗读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美景”的……
2.反思: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生,他们理解的所谓的学习方式,无非是表演、朗读、讲解等几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去表演、朗读、讲解等。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是极片面的,是严重错误的,急待扭转和纠正。否则,我们将从不完善的学习方式中走上另一个狭窄、弯曲的学习方式的“死胡同”。“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表演、朗读、讲解等不能称为某种学习方式,只能说是某种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这些学习方式的外在学习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等等。
问题之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流于形式,“目中无人”。
1.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大组交流时,一名学生汇报说:他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的。在学生说完后,老师立即将此作为突破口,开始进入随后的课堂教学,让这位学生去表演,并让其他学生帮他提意见和建议,然后大家观摩表演,评价表演,最后老师组织其他学生再次表演。
2.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汇报,好像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只是尊重了个别或者至多小部分学生的权利,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汇报和展示,他们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拿同学所选择的学习方式重新去理解、感悟文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拒之门外了。“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那位同学喜欢用表演的形式学习文本,那是他个人的选择,教师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用表演的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表演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肯定都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说用绘画、朗读、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展示,千万不能以个别统一、掩盖全体,而要把学生看作“大写”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把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内涵成为“两张皮”。
1.教学案例:《九寨沟》的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读题,检复导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自主交流讨论;大组集中汇报;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整节课,老师执着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汇报、展示。也许,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这节课比传统的课堂有所改善,但是老师只是片面地追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果对文本内容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演绎和宣讲,从而迷失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迷失了文本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反思:针对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问题之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于语文课堂。
1.教学案例: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是学生朗读课题,然后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中主要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至于结课,老师只是安排学生说说自己还了解九寨沟的哪些景物。
2.反思:这种导课和说课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可以用大众化来形容。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但是,假如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就觉得还有文章要做。不是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事,也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事。我们早就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从这一点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情。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更重要的是,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就拿《九寨沟》的结果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一下形式:可以开设一个动物栏目,就叫《珍禽异兽之闻》,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珍禽异兽的资料,进行资源共享,一起认识、了解珍禽异兽;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中国名胜古迹资料,为以后组织我爱祖国交流会做准备。这样长久坚持下来,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
问题之一:视学习方式为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1.教学案例:老师安排学生读题导入后,检查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演、讲解、朗读”)去学习课文,准备向大家介绍。在大组集中汇报时,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珍禽异兽”的;我是用朗读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美景”的……
2.反思: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生,他们理解的所谓的学习方式,无非是表演、朗读、讲解等几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去表演、朗读、讲解等。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是极片面的,是严重错误的,急待扭转和纠正。否则,我们将从不完善的学习方式中走上另一个狭窄、弯曲的学习方式的“死胡同”。“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表演、朗读、讲解等不能称为某种学习方式,只能说是某种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这些学习方式的外在学习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等等。
问题之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流于形式,“目中无人”。
1.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大组交流时,一名学生汇报说:他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的。在学生说完后,老师立即将此作为突破口,开始进入随后的课堂教学,让这位学生去表演,并让其他学生帮他提意见和建议,然后大家观摩表演,评价表演,最后老师组织其他学生再次表演。
2.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汇报,好像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只是尊重了个别或者至多小部分学生的权利,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汇报和展示,他们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拿同学所选择的学习方式重新去理解、感悟文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拒之门外了。“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那位同学喜欢用表演的形式学习文本,那是他个人的选择,教师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用表演的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表演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肯定都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说用绘画、朗读、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展示,千万不能以个别统一、掩盖全体,而要把学生看作“大写”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把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内涵成为“两张皮”。
1.教学案例:《九寨沟》的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读题,检复导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自主交流讨论;大组集中汇报;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整节课,老师执着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汇报、展示。也许,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这节课比传统的课堂有所改善,但是老师只是片面地追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果对文本内容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演绎和宣讲,从而迷失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迷失了文本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反思:针对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问题之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于语文课堂。
1.教学案例: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是学生朗读课题,然后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中主要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至于结课,老师只是安排学生说说自己还了解九寨沟的哪些景物。
2.反思:这种导课和说课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可以用大众化来形容。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但是,假如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就觉得还有文章要做。不是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事,也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事。我们早就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从这一点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情。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更重要的是,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就拿《九寨沟》的结果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一下形式:可以开设一个动物栏目,就叫《珍禽异兽之闻》,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珍禽异兽的资料,进行资源共享,一起认识、了解珍禽异兽;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中国名胜古迹资料,为以后组织我爱祖国交流会做准备。这样长久坚持下来,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