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操作层面显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适应和恰当把握。下面,我们就一节语文课(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寨沟》)谈一谈在课堂操作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
  问题之一:视学习方式为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1.教学案例:老师安排学生读题导入后,检查复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演、讲解、朗读”)去学习课文,准备向大家介绍。在大组集中汇报时,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珍禽异兽”的;我是用朗读的学习方式去学“九寨沟的美景”的……
  2.反思: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生,他们理解的所谓的学习方式,无非是表演、朗读、讲解等几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去表演、朗读、讲解等。这种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是极片面的,是严重错误的,急待扭转和纠正。否则,我们将从不完善的学习方式中走上另一个狭窄、弯曲的学习方式的“死胡同”。“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表演、朗读、讲解等不能称为某种学习方式,只能说是某种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目前,得到公认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这些学习方式的外在学习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等等。
  问题之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流于形式,“目中无人”。
  1.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大组交流时,一名学生汇报说:他是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九寨沟有哪些珍禽异兽”的。在学生说完后,老师立即将此作为突破口,开始进入随后的课堂教学,让这位学生去表演,并让其他学生帮他提意见和建议,然后大家观摩表演,评价表演,最后老师组织其他学生再次表演。
  2.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汇报,好像学生在课堂上的确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教师只是尊重了个别或者至多小部分学生的权利,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汇报和展示,他们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拿同学所选择的学习方式重新去理解、感悟文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拒之门外了。“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那位同学喜欢用表演的形式学习文本,那是他个人的选择,教师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用表演的形式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表演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肯定都不可能是有效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展示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的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说用绘画、朗读、演唱、朗诵等形式来展示,千万不能以个别统一、掩盖全体,而要把学生看作“大写”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把转变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文本内涵成为“两张皮”。
  1.教学案例:《九寨沟》的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读题,检复导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自主交流讨论;大组集中汇报;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整节课,老师执着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汇报、展示。也许,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这节课比传统的课堂有所改善,但是老师只是片面地追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果对文本内容仅仅停留于简单的演绎和宣讲,从而迷失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迷失了文本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反思:针对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问题之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是停留于语文课堂。
  1.教学案例: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是学生朗读课题,然后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中主要讲了关于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至于结课,老师只是安排学生说说自己还了解九寨沟的哪些景物。
  2.反思:这种导课和说课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可以用大众化来形容。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但是,假如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就觉得还有文章要做。不是吗?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事,也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事。我们早就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从这一点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情。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更重要的是,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就拿《九寨沟》的结果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一下形式:可以开设一个动物栏目,就叫《珍禽异兽之闻》,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珍禽异兽的资料,进行资源共享,一起认识、了解珍禽异兽;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中国名胜古迹资料,为以后组织我爱祖国交流会做准备。这样长久坚持下来,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一定会得到有效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经历“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活动的始终,从亲身参与、自我观摩、专家研讨等多角度认识同课异构的新鲜火花:异样的风采,同样的精彩;精彩的课堂源于细节。对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着重关注课前的导入、课中的操练和课后的作业设计三个细节,从而演绎出高效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同课异构 精彩课堂 细节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课堂”。每个老师都有自
摘 要: 反义是重要的语义关系。语言学家对反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写作、翻译、修辞、词典编纂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あつい”的反义词为切入点,对日语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 日语 相对反义词 语义特征 あつい    “あつい”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组反义词属于哪一类反义词?有哪些共同特征?分析比较日汉语中反义词异同的不乏其人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例,从课堂提问现状、提问策略等方面对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
语文教学的求异思维,在于不拘泥传统,开拓另一种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传统名篇《威尼斯》时,一改过去的调子,另辟蹊径。  一、过去,一味地教学生欣赏威尼斯美景  1.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威尼斯》在朱自清的笔下,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她别致的妩媚,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开头“别致”二字就把读者牢牢吸引住了,画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威尼斯风光,又仿
摘 要: 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 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商标翻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传统经典国学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提高认识,深刻认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一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
摘 要: 音乐鉴赏课是高中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让跳动的音符牵动学生的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音乐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乐鉴赏课 高中生 情感体验 培养方法    音乐鉴赏课是高中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使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音乐实践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
一、案例  “王老师,我是Z,我不舒服,胸闷,请上午的假,谢谢。”手机传来信息提示音,看到这些内容,看到这个熟悉的号码,我不禁蹙起眉头。近期小Z已经以同样的理由向我请假若干次,而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小Z的逃学旷课行为又开始了。  小Z原是我班一名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学生,虽然性格较为内向腼腆,但属于上进心强、学习勤奋刻苦的类型。正是由于她的进取心,她的成绩从入学以来一直位于班级的中上等,还曾获得过奖学
摘 要: 汪毓和编著的我国第一部用于教学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书,虽经几次修正再版,但仍招致很多学者批评,并由此引发了关于“重写音乐史”的讨论。本文剖析了该书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及历史局限性,充分肯定了其史学价值,从尊重史实的角度提出了对“重写音乐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重写音乐史” 尊重史实    在学习中国音乐史近现代部分时接触到的第一本教材便是汪毓和的《中国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