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立足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实际,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立足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一)课堂导入要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所吸引,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呈现方式的处理也非常关键。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呈现新知,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促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位置》一课教学中,先通过出示红绿灯,让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大家都踊跃发言,老师板书“上下”;接着,又出示三辆汽车(依次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让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老师顺势板书“前后”。
(二)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二、联系实际,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一种创新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原来的教材系统知识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向实际生活逐渐靠拢,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逐渐同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数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分给姐姐和妹妹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
(二)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最佳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这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可用农村学生喜爱的娱乐玩具———“扑克”作为辅助教学用具,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就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游戏,自己去发现。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尝试,发现了数学的奥妙。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数学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只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小学数学课程中可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体验10千克、1千克、100克有多重;体会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我们平常迈出的一步大约有多长;测量不可攀爬的旗杆、大树等有多高。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自选工具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主人,既长了见识,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拓宽了使用领域,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发展了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柴艳丽。如何让“数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08.20。
[2]王田莲。创设生活情境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2008.6。
[3]严建。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生活教育,2008.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那么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立足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一)课堂导入要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容易被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所吸引,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呈现方式的处理也非常关键。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呈现新知,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促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位置》一课教学中,先通过出示红绿灯,让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大家都踊跃发言,老师板书“上下”;接着,又出示三辆汽车(依次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让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老师顺势板书“前后”。
(二)课堂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
二、联系实际,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一种创新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数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原来的教材系统知识太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密切,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向实际生活逐渐靠拢,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逐渐同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数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分给姐姐和妹妹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产生了。
(二)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最佳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这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可用农村学生喜爱的娱乐玩具———“扑克”作为辅助教学用具,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就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游戏,自己去发现。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尝试,发现了数学的奥妙。同时,也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数学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只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小学数学课程中可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体验10千克、1千克、100克有多重;体会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我们平常迈出的一步大约有多长;测量不可攀爬的旗杆、大树等有多高。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自选工具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主人,既长了见识,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拓宽了使用领域,又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发展了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离不开数学,因为它又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柴艳丽。如何让“数学生活化”[J]。考试周刊,2008.20。
[2]王田莲。创设生活情境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2008.6。
[3]严建。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生活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