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农科建设给地方院校的涉农专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山东聊城大学的动物医学专业为例,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突破点,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地方院校中实现专业发展,以期对地方院校涉农相关专业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贯彻新农科理念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院校;动物医学;高水平;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6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vides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animal medicine major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 show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cept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raining high applied talents is the chief goal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point focusing on the critical question from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cellent team of teaching staff with high level practice teaching ab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veterinary medicine; high level; application type
当前,“双一流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1]。但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洼地”,存在着诸多发展困难和瓶颈[2]。特别是在数量众多的地方院校中,由于各种原因,有若干专业发展都面临基础薄弱、定位不准确、特色不明显和办学条件差等问题,社会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研究和关注较少[2-3]。除此之外,动物医学类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与国际化培养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对接的严峻课题[1]。
动物医学不仅对保障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在人兽共患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维护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4]。在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民众可以认知到兽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动物福利、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5]。聊城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前身是1953年济南农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聊城大学农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办学层次进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众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山东省“十二五”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和“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可能对其他地方院校涉农相关专业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
1. 完善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五年制200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习先进经验,调研对标一流专业,反复论证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同行专家、产业教授、优秀校友和广大专业教师的研讨,探索五年制200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明确、公开的11项毕业要求,包括动物医学知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产业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等,共分29个指标点。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高水平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探索出“三个学段,三个方向,四年实践,一年创新”的“3341”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获山东省省级教學成果奖一等奖。
2. 建设新农科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根据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和兽医体制改革要求,对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梳理现有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动物医学专业导论、动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兽医法律法规等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开设智能化养殖场的兽医管理、驴病学等定制课程,开设了宠物鉴赏、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公开课,纳入培养方案。在课程素质培养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在家畜传染病学课程中结合动物传染病的历史,讲述中外著名兽医科学家和两院院士的励志故事,国际和国家兽医日的设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等,让专业的青年学子成为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 3.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8门专业课程实验、为期8周的临床专业实习、为期1年的教学动物医院临床见习、为期14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还包括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探索“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环节教学“全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各类项目的形式分学期滚动开设,全年不间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利用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引导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行业新技术、新问题融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的良好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毕业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并发挥实效。促进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不断探索和运用科学方法, 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通过营造有利于卓越兽医师培养的环境,进行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构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卓越兽医师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4. 构建“平台+项目+团队+实践”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开展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會实践等实践活动,以平台为支撑、项目为主导、团队为依托、实践为基础,将专业培养方案里面的文化实践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创业训练体系、科技竞赛体系和职业提升体系等有机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发挥育人作用。聘请农林行业的企业专家10余人次参与技能大赛命题、指导及评判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项目对接,以赛代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1,6];邀请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至重要岗位。与企业专家密切合作,引入国家执业兽医师标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近5年本专业在校生平均420人,共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7项,参与学生261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9项,参与学生320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显著提高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连续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通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了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获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等4项。
5.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对接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聘请省内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专家和产业教授共22人通过专题报告、实习指导等方式,实现教学与产业链对接。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近5年共建设了1个省级和3个校级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全方位的协同合作育人平台。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或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共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创业基地17处,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高水平平台基础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特别是高层次的能力建设(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全方位、常规化”的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有效解决了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6.基于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兽医师。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等核心资源,立足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兽医师人才。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科教融合平台,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与高层次学生培养为一体的平台,大学生培养同时是高水平科研的重要支撑,在驴全基因组学、抗病育种、健康养殖等领域,完成重要科研突破,占领学科高地,培养高端人才。科教融合协同培养产业亟需人才。将驴产业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引入教研科研培养课题。建设完成基于大健康的驴全产业链科技平台。依托专业大学生培养完成“全国驴遗传改良计划”“山东省驴良种高效繁育及配套饲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等课题,为大学生创造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使其成为科研的主体,为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二、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突破点
长期以来,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作为一个传统的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整体建设水平不高,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与转型[5]。而新农科建设的“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则为专业发展和改造提供了多层面的理念指导及解决方案[6-7]。
2018年9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业局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是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的指南。山东省畜牧业规模多年居全国第一,但产值占农业的比重及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聊城大学所在的山东省鲁西平原,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优势产业包括家禽(肉杂鸡、大肉食鸡、肉鸭和蛋鸡等)、宠物食品(拥有全国最大的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是为阿胶(全国90%以上的产能)提供原料的驴产业(200余家规模驴场)。专业发展的突破点必须聚焦于服务地方畜牧兽医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寻找科学问题,实现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良好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禽病、驴病和宠物疾病三个重点发展领域。围绕这三个领域,建成了相应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1. 在禽病学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申报获批了山东省智能肉鸡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山东省中兽医研究所,在种禽传染病、新发家禽传染病、中兽医药等领域,形成了13人的教学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开展,攻关项目30余项,每年吸纳专业大学生80人左右,开展大创项目、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等活动。 2. 与国内一流大学学科专业相比,驴科学研究特色明显,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突破了驴精液冷冻和人工授精的世界级难题,填补了驴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空白,牵头撰写并提交的《全国驴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等7份建议文稿分别被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山东省政府等部门领导采纳批示,为驴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智库作用。在驢产业领域,发布标准15项;授权发明专利等57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1部。学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成立了国内外首家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引进省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依托“山东省黑毛驴高效繁育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研发平台,获批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院先后与国内外20余家政产学研单位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产业进步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3. 在宠物疾病领域,按照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国内宠物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了2500m2的教学动物医院,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互联网+资源,每年收治病例1万份以上。动物医院承担了所有临床兽医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并接入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包括畜牧场兽医管理、动物手术操作、分子生物学诊断等10余个实验项目,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稳定接纳60名大学生开展临床实习和见习等活动,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以上三个具有明显特色、稳定运行和开放有序的人才培养平台,共同组成了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覆盖了85%以上在校生的实验、实习和科研训练活动,每年除了完成毕业论文80余篇,还承担各级各类大创项目、学科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项目100项左右,大学生发表论文、获奖或申请专利80余项,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在服务区域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融入课程内容并协同解决科研问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团队合作、科研精神和创新性科研思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实践,也丰富了教学案例,科研室同时也是教室[8]。同时,每年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技术问题10余项,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双方的应用技术研创能力。真正成为集文化传承、科学研究、青年人才培养和产业支持于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
三、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 建设符合新农科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引进国际知名科学家1-2名进入驴科学研究院和禽病研究团队进行工作。通过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资金,为高水平专家提供工作室。通过引进和培养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员4名,每年支持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3-5人,重点支持青年教师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的互动。与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在智能畜牧业、畜牧业大数据、生态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急需的特色教学科研内容。专业拥有执业兽医师证书或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聘用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25%以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突出的教师队伍[8-9]。
2. 到产业中挖掘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专家、产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5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入专业咨询委员会,每人每年至少承担1-2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部分教学任务,让校外指导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各个培养环节。每年指导20名左右的动物医学本科大学生,成为学生大学期间的专职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
3. 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采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每年选派5名骨干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担任科技特派员,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重大横向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增加在产业中的工作经历,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0]。与国内外7所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实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互派交换生,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举办1-2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4. 依托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改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达到每位教师1篇/年。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凝练教学改革方法、发表教改论文,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1、6、11]。加强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应用,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完善、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 “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众多地方院校的传统专业亟需找准突破点,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满足现代畜牧业和国家兽医事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特色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1,12-14]。但是,如何准确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创建专业特色,促进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是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还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喆.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条件[J].聊城大学学报,2008(3):94-97.
[2]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3-97.
[3]郝景锋,李国江,张秀峰,等.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模式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5,51(5):105-107.
[4]李航.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9-40.
[5]杜东菊,邵海龙,胡桂学,等.动物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255-256.
[6]袁万哲,孙继国,翟向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动物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2):93-95.
[7]柳淑花.基于职业岗位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3):106-110.
[8]狄瑞波,严毛新.转型发展视域下独立学院校地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62-65.
[9]王小兵,胡青青.地方应用型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成效研究——以湖南省7个高水平地方应用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3):71-75.
[10]刘文强,张秀省,邢金修,等.地方院校农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聊城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1):97-101.
[11]朱建成,公静.构建大学、政府、社会和谐发展局面实现大学与地方双赢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2008(3):98-102.
[12]路建彪,刘文强,李玉保.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现代畜牧业的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184-185.
[13]曾庆华,樊琛,郭兴峰,等.对食品及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ISO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的探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58-61+76.
[14]徐亚辰.大思政理念与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研究——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育人的视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3-11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动物医学)”(编号:3112309/0011909);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编号:322081710)
作者简介:刘文强(1977-),男,汉族,山东临清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学。
通信作者:郭尚敬(1970-),男,汉族,山东阳谷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植物生理。
关键词:地方院校;动物医学;高水平;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6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vides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animal medicine major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 show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cept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raining high applied talents is the chief goal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point focusing on the critical question from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cellent team of teaching staff with high level practice teaching ab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veterinary medicine; high level; application type
当前,“双一流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1]。但是,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洼地”,存在着诸多发展困难和瓶颈[2]。特别是在数量众多的地方院校中,由于各种原因,有若干专业发展都面临基础薄弱、定位不准确、特色不明显和办学条件差等问题,社会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研究和关注较少[2-3]。除此之外,动物医学类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与国际化培养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对接的严峻课题[1]。
动物医学不仅对保障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在人兽共患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维护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4]。在发达国家普遍实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民众可以认知到兽医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动物福利、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5]。聊城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前身是1953年济南农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聊城大学农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办学层次进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众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山东省“十二五”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和“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发展,可能对其他地方院校涉农相关专业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目标
1. 完善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五年制200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习先进经验,调研对标一流专业,反复论证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同行专家、产业教授、优秀校友和广大专业教师的研讨,探索五年制200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明确、公开的11项毕业要求,包括动物医学知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产业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等,共分29个指标点。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高水平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探索出“三个学段,三个方向,四年实践,一年创新”的“3341”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获山东省省级教學成果奖一等奖。
2. 建设新农科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根据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和兽医体制改革要求,对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梳理现有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动物医学专业导论、动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兽医法律法规等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开设智能化养殖场的兽医管理、驴病学等定制课程,开设了宠物鉴赏、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公开课,纳入培养方案。在课程素质培养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在家畜传染病学课程中结合动物传染病的历史,讲述中外著名兽医科学家和两院院士的励志故事,国际和国家兽医日的设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等,让专业的青年学子成为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 3.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8门专业课程实验、为期8周的临床专业实习、为期1年的教学动物医院临床见习、为期14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还包括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探索“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环节教学“全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各类项目的形式分学期滚动开设,全年不间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利用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引导教师把最新科研成果、行业新技术、新问题融入课程内容,并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的良好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毕业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并发挥实效。促进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不断探索和运用科学方法, 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通过营造有利于卓越兽医师培养的环境,进行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构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卓越兽医师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4. 构建“平台+项目+团队+实践”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开展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會实践等实践活动,以平台为支撑、项目为主导、团队为依托、实践为基础,将专业培养方案里面的文化实践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创业训练体系、科技竞赛体系和职业提升体系等有机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发挥育人作用。聘请农林行业的企业专家10余人次参与技能大赛命题、指导及评判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项目对接,以赛代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1,6];邀请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至重要岗位。与企业专家密切合作,引入国家执业兽医师标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近5年本专业在校生平均420人,共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47项,参与学生261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9项,参与学生320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显著提高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连续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通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了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获全国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等4项。
5.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对接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聘请省内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专家和产业教授共22人通过专题报告、实习指导等方式,实现教学与产业链对接。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近5年共建设了1个省级和3个校级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了全方位的协同合作育人平台。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或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共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和就业创业基地17处,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高水平平台基础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特别是高层次的能力建设(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全方位、常规化”的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有效解决了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6.基于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进行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兽医师。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等核心资源,立足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卓越兽医师人才。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科教融合平台,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与高层次学生培养为一体的平台,大学生培养同时是高水平科研的重要支撑,在驴全基因组学、抗病育种、健康养殖等领域,完成重要科研突破,占领学科高地,培养高端人才。科教融合协同培养产业亟需人才。将驴产业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引入教研科研培养课题。建设完成基于大健康的驴全产业链科技平台。依托专业大学生培养完成“全国驴遗传改良计划”“山东省驴良种高效繁育及配套饲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等课题,为大学生创造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使其成为科研的主体,为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搭建平台。
二、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突破点
长期以来,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作为一个传统的涉农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整体建设水平不高,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与转型[5]。而新农科建设的“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则为专业发展和改造提供了多层面的理念指导及解决方案[6-7]。
2018年9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业局发布的文件《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科教协同育人工程,是卓越兽医师人才培养的指南。山东省畜牧业规模多年居全国第一,但产值占农业的比重及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聊城大学所在的山东省鲁西平原,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优势产业包括家禽(肉杂鸡、大肉食鸡、肉鸭和蛋鸡等)、宠物食品(拥有全国最大的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是为阿胶(全国90%以上的产能)提供原料的驴产业(200余家规模驴场)。专业发展的突破点必须聚焦于服务地方畜牧兽医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寻找科学问题,实现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良好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禽病、驴病和宠物疾病三个重点发展领域。围绕这三个领域,建成了相应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1. 在禽病学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申报获批了山东省智能肉鸡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山东省中兽医研究所,在种禽传染病、新发家禽传染病、中兽医药等领域,形成了13人的教学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开展,攻关项目30余项,每年吸纳专业大学生80人左右,开展大创项目、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等活动。 2. 与国内一流大学学科专业相比,驴科学研究特色明显,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突破了驴精液冷冻和人工授精的世界级难题,填补了驴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空白,牵头撰写并提交的《全国驴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等7份建议文稿分别被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山东省政府等部门领导采纳批示,为驴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智库作用。在驢产业领域,发布标准15项;授权发明专利等57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1部。学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成立了国内外首家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引进省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依托“山东省黑毛驴高效繁育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研发平台,获批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院先后与国内外20余家政产学研单位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产业进步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3. 在宠物疾病领域,按照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国内宠物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了2500m2的教学动物医院,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互联网+资源,每年收治病例1万份以上。动物医院承担了所有临床兽医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并接入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包括畜牧场兽医管理、动物手术操作、分子生物学诊断等10余个实验项目,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稳定接纳60名大学生开展临床实习和见习等活动,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以上三个具有明显特色、稳定运行和开放有序的人才培养平台,共同组成了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覆盖了85%以上在校生的实验、实习和科研训练活动,每年除了完成毕业论文80余篇,还承担各级各类大创项目、学科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项目100项左右,大学生发表论文、获奖或申请专利80余项,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在服务区域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融入课程内容并协同解决科研问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团队合作、科研精神和创新性科研思维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实践,也丰富了教学案例,科研室同时也是教室[8]。同时,每年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技术问题10余项,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双方的应用技术研创能力。真正成为集文化传承、科学研究、青年人才培养和产业支持于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
三、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 建设符合新农科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引进国际知名科学家1-2名进入驴科学研究院和禽病研究团队进行工作。通过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资金,为高水平专家提供工作室。通过引进和培养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员4名,每年支持骨干教师出国(境)访学3-5人,重点支持青年教师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的互动。与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在智能畜牧业、畜牧业大数据、生态畜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急需的特色教学科研内容。专业拥有执业兽医师证书或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聘用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25%以上,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优势突出的教师队伍[8-9]。
2. 到产业中挖掘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专家、产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5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入专业咨询委员会,每人每年至少承担1-2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部分教学任务,让校外指导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各个培养环节。每年指导20名左右的动物医学本科大学生,成为学生大学期间的专职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
3. 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采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每年选派5名骨干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担任科技特派员,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重大横向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增加在产业中的工作经历,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0]。与国内外7所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实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互派交换生,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举办1-2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4. 依托骨干教师开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改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达到每位教师1篇/年。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凝练教学改革方法、发表教改论文,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1、6、11]。加强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应用,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完善、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 “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众多地方院校的传统专业亟需找准突破点,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满足现代畜牧业和国家兽医事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特色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1,12-14]。但是,如何准确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创建专业特色,促进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是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还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喆.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条件[J].聊城大学学报,2008(3):94-97.
[2]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3-97.
[3]郝景锋,李国江,张秀峰,等.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人才模式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5,51(5):105-107.
[4]李航.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39-40.
[5]杜东菊,邵海龙,胡桂学,等.动物医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255-256.
[6]袁万哲,孙继国,翟向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动物医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2):93-95.
[7]柳淑花.基于职业岗位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3):106-110.
[8]狄瑞波,严毛新.转型发展视域下独立学院校地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62-65.
[9]王小兵,胡青青.地方应用型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成效研究——以湖南省7个高水平地方应用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3):71-75.
[10]刘文强,张秀省,邢金修,等.地方院校农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聊城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1):97-101.
[11]朱建成,公静.构建大学、政府、社会和谐发展局面实现大学与地方双赢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2008(3):98-102.
[12]路建彪,刘文强,李玉保.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现代畜牧业的应用型人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184-185.
[13]曾庆华,樊琛,郭兴峰,等.对食品及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ISO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的探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58-61+76.
[14]徐亚辰.大思政理念与应用设计人才培养研究——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育人的视角[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3-11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动物医学)”(编号:3112309/0011909);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编号:322081710)
作者简介:刘文强(1977-),男,汉族,山东临清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学。
通信作者:郭尚敬(1970-),男,汉族,山东阳谷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植物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