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术”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ng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学术的概念、学者的类型、学术的分野、学术成果的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强调并分析了广播工作者需要加强学术修养。
  关键词:学术 学者类型 学术成果 学术腐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术”概念解析
  “学术”泛指有系统、较专门的学问。搞学术的人,一般来说应当受过高等教育;应当有很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默默无闻地致力于长期的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有很好的人品。说到底,就是要勤于积累,厚积薄发,有备而发;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基础理论研究是治学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就不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以“为学术而学术”的创造性劳动。学术、学术,学才有术,不学则无术。
  西方国家对学术的解释为:与学院有关;非实用性;进行学术研究并非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学术不能追求实用。梁启超说:不以学术为目的,而以之为手段。学术的目的是要说出和他人不同的真理见解,即使是老的课题,通过学者的潜心研究,也能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如果要引用别人的成果,一切引文要注明出处。有了注释,就是学问。没有注释就是抄袭。学问是要自己学的,老师和学校只不过给你指个路而已。学术含量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于学者本人对史料的占有量和阅读量。具体地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作。
  学术是高端和曲高和寡的,学者在其中扮演的是学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角色。学术是中心,学者只是个角色。学术不是普及的,那是专家学者的专属。学术研究到最后即发展为对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发展前景的预测。这时只有推论而无论据论证,只有观点而无观察。因为对一个尚未发生的事物,人们是无法提出论据论证的。然而人们却惊喜地发现,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所推测出的结果,往往和事物的发展相吻合。这更证明了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术论文到最后只剩论断,没有论证;只剩观点,没有观察,只剩结论,没有讨论;只剩说法,没有方法。学术研究提倡争论,学术观点可以批判、商榷,但对创造学术成果的人,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资历深浅,都要予以充分的尊重。
  二、学者类型
  学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传媒型”学者,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传媒上,不是发表文章就是到处演讲,在本行业的专业领域却没有非凡的作为,只是泛泛而谈,并无真才实学,在学术界常常受到非议;第二类学者在专业领域中声望很高,研究成果卓著,却对新闻媒体避之唯恐不及,这类学者在专业领域内很有影响,但在社会上却几乎不为人知;第三类学者把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努力在权威刊物和一流出版社发表、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同时运用媒体资源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最后一类学者在专业领域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上也具有非凡的影響力。
  十年“文革”期间,学术受到政治的干扰和压抑,学者甚至丧失了自我,成为政治宣传的吹鼓手和御用文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发展由接续断裂、全面复苏进入到空前活跃、硕果累累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成果、经验非常丰富,无论从政治建设或是经济发展,学术研究对推动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当代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学术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欢,其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涌现出来的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等知名学者。
  三、学术的分野
  学术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大致分为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是有思想性的。自然科学可分为数学、物理和化学。自然科学是没有思想性、不分阶级的,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这两大学科又可以细分为多种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为本,主要是人对社会发展中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哲学。哲学上分为两大派,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学派争论了几百年,到目前为止,没有结论,分不清对错,谁也没有战胜谁。自然科学是只讲事实,尊重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用数据和图表说话,答案只有一个。社会科学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自然科学是以试验成功做证明。社会科学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也就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的问题,它带有前瞻性、指导性和预见性。自然科学是以试验成功来证明的。
  自然科学的目的主要是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加快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毁灭人类,如核元素功能的发掘,它既可以用于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地球和人类。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中福岛核电站管理不当造成的泄露,给太平洋沿岸国家带来的核辐射危害等等。
  四、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有三种,一种叫“著作”,分量最重,里面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二叫“编著”,里面一部分是别人的成果;三是“编”,都是人家的成果。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创新,其精髓是精密、精细、严谨、严格、严肃。对引述的东西要无证不信,对引用的文献一定要亲眼所见。我们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大多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利用前人的成果时,不仅要公开承认、引用并尊重,而且要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学术不是大众化的东西。有些学术出版物,比如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政府每年发表的“白皮书”、政府各部门每年出版发行的“年鉴”、历史上各个朝代相继出版的《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专业性太强,不是大众普及性读物,那是专为国家馆藏,传承历史和文化,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出版印刷的文献。   五、广播工作者需要加强学术素养
  学术素养要靠长期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形成。研究问题是为了做学问,做学问要专,久而久之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读书皆不专,庞杂无定法。要在杂中求专,专中求博,学者在他专攻研究的学科里,要做到“大事有数据,小事有来历”。
  作为传播媒介,广播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新闻事业属性是它非常重要的属性之一。所以广播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学应将广播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之内。
  20世纪40年代,广播媒介越来越成熟,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广播在新聞传播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优势,从此以后,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广播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中占有得天独厚的重要地位。
  署名“铿”的一位作者于1943年在《广播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文章认为,从起源上看,广播新闻事业并不比报纸晚多少,广播事业的起源可追溯到“罗马时代的叫街人”和中国古代的“地保鸣锣通知”。就空间而论,广播可以很迅速地把新闻传播到各个不同的区域内,所谓“水银泄地,无孔不入”。正因为广播重要,所以1938年以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律改在晚间进行,就是为了方便广播电台向美国各地广播。美国国会在1939年4月设立了广播记者席,以便广播媒体随时传播新闻,发布消息。中国抗战期间,广播可谓一大功臣,因为不管在东北或其他省份,我国沦陷同胞获知消息的重要来源,就是广播。
  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学会在1943年举行年会时,通过包括“确认广播电台负责新闻广播人员与新闻摄影机关之负责新闻摄影人员为新闻记者”的修正条款。正因为20世纪40年代广播事业已经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学者在著述中认为,新闻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广播新闻时代”。
  广播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播的诞生使近代的信息传播从“无声的印刷时代进入了有声的电子时代”,使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成为现实。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交往方式以及人们的认知方式,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子媒体,相对于电视来说,广播的历史更为悠久。广播是强大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不但具有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受众广泛的特点,而且,穿透力极强,电波信号在空中没有阻碍地自由穿行,即使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收听。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广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播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跟不上广播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同志从事了几十年的广播工作,处理稿件、应付各种变化的能力很强,在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但由于平时忙于日常宣传工作,没有时间研究,甚至没有去思考广播的理论,因此,他们始终没有把丰富的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这对于今天的广播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憾事。广播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不同于报纸和通讯社的新闻传播方式,广播有“学”已经得到新闻学界的认可。广播由于和报纸、通讯社传播方式不同,可以细分很多小的门类,例如广播采访学、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编辑学、广播播音学、广播评论学、广播广告学、广播技术学、广播管理学,等等。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5万多家广播电台,当大众传媒越来越全球化时,广播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如频率专业化。听众通过广播来获得本地的新闻、天气和交通等各种信息。广播同报纸、通讯社一样,都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广播比起报纸和通讯社不同的特点就是“快”。时效性强是广播与报纸、通讯社的重大区别。新中国成立之初,胡乔木同志就对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说过:“电台不能光当喇叭,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充分发挥广播的特点。”广播不能成为报纸的“再声版”。“自己走路”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要注意自己的特点,稿件的编写和节目制作要体现广播的特点,使广播成为党领导下的不同于报纸、通讯社的独立的新闻机关。
  我们搞广播宣传工作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尽可能地多了解和掌握广播的一些理论知识。研究广播学应从广播基础理论起步。广播基础理论是指对广播活动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的研究,并以此指导广播实践活动的共同基础理论。它既包括了对广播的起源、定义、性质、特征与功能的研究,又包括了对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广播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对作为文艺传播媒介的广播文艺理论的研究,对作为广播(包括电视)专属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队伍和业务的研究,对作为广告传播媒介的广播广告理论的研究以及广播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理论研究等等。我们要加强广播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广播工作的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
  (本文编辑:范国平)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内容创新为立足点、机制创新为突破点、渠道创新为着力点的新一轮改革创新,开启了传统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逆势突围之路。本文以江苏广播新一轮改革创新实践为例,揭示传统媒体面对媒体竞争的生存发展路径。  【关键词】广播改革 内容创新 机制创新 渠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和传统媒体影响力整体堪忧的外部环境,广播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困境下的突围?走
期刊
这两年,中国广电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通过移动客户端等终端,开始切割传统广电的市场份额。进入2014年,几乎所有视频网站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广告库存都不够,面对视频网站广告库存的困境,视频从业者甚至喊出了“到二三线城市去,到新用户和广告客户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  对此,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王茂亮态度非常明确:“挑战什么时候都有,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王
期刊
摘 要:随着两岸民众往来与互动的增加,《台北直播室》品牌的成长空間也将获得进一步提升。本文从《台北直播室》品牌定位及所输出的价值观、具有专业精神的记者团队成为新闻品牌栏目的保证和《台北直播室》品牌形象的确立、营销与成长点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品牌定位 正能量 碎片化 专业精神 品牌营销 成长空间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台北直播室》作为中央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的重点栏
期刊
英国《卫报》在很早就意识到了新闻需要新的形态,也就是“开放新闻”。总编拉斯布里杰对“开放新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完全织入世界上现存的信息网的新闻。它和这个网络相连,从网络中筛选和过滤,与网络紧密合作,利用普通人发表和分享材料的能力更好地讲述世界。为了让人理解,拉斯布里杰用一连串排比诠释了什么叫作“开放新闻”:“旅游版在寻找对柏林了如指掌的一千人。环境团队试图扩大环境报道的范围、权威性和深度。国际报
期刊
摘 要: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两岸各界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如何能够增进“两岸一家人”的感情,实现有效沟通,是对台湾广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助有效传播理论,通过对台湾媒体及受众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台北直播室》的定位,并尝试对增强其传播效果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视角 客观 传播效果 存在感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拥有近60年历史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期刊
主题策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 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李 联 吕晓虹  编者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华之声《台北直播室》,是一档由驻台记者采编、制作完成的新闻栏目,2009年6月开播,每周一至周六在中华之声新闻直播板块节目《海峡在线》《早间随身听》中播出,时长约10分钟。  带台湾听众领略一个不一样的台湾。《台北直播室》凭借广播驻点记者独到的专业素质及独特的新闻视角,得到了台湾
期刊
摘 要:获得2011年波米西亚国际广播节目比赛二等奖的广播特写《兰卡》,是由捷克广播电台布朗尼斯拉瓦·耶尼奇科瓦采访制作的。特写描述了一个问题少女的成长。兰卡的故事超越了问题青年的常见模式,表现了一个青春女孩叛逆、挣扎,寻找自己的生活,在绝境中完成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拯救的过程。  关键词:问题女孩 记日记 被采访者主动邀约的采访 深化主题的结尾设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捷
期刊
摘 要:大陆媒体如何在台湾岛内办好一档受欢迎的广播节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台北直播室》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由大陆记者在台湾本土完成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新闻固定栏目。经过近4年的实践探索,栏目的广播优势明显、贴近台湾民众的需求、及时深入报道有关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和岛内重点新闻、正确引导舆论的节目特色,影响力日益扩大。  關键词:贴近性 引导性 专业性 个性化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2
期刊
摘 要:网络实名制面临着很多争议和疑惑,随着微博实名制从筹备走向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网络实名制与表达自由、网站发展、相关网络使用者权益保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实名制并不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或者表达自由等权利,也不会影响商业网站的发展,相反会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促进建立更具规范性、安全性和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诚信网络、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 实名制 表达自由 版权 诚
期刊
捷克广播电台特写部制作  获2011年波米西亚国际广播节目比赛二等奖  【音乐  作者:我第一次见到兰卡是在2002年。半年前,她母亲死了。  作者:你梦见过你妈妈吗?  兰卡:梦见过,可那些梦很吓人!我不知道为什么。  【鸟鸣声  兰卡:这是真正的打击。太粗暴了!  作者:你说粗暴是什么意思?  兰卡:接下来的日子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过。你觉得十分寂寞,像是被人抛弃了,那么无助、绝望。原来我觉得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