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且偃武修文的国策使得文艺创作突飞猛进;宋代其造纸数量亦远超前朝,书画用纸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本文从书画材料方面入手,通过对书画用纸、笔的梳理,了解古人的创作材料,这对于我们日后鉴赏书画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书画材料;竹纸;皮纸;毛笔
宋代是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数量相比唐代大大增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良使纸的耐久度与适用度大大提高,而科举制的改革与书院的日益活跃使纸张的使用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宋代的纸张使用用途不同于唐代,唐代多用于抄写,而宋代大多用于印刷,数量远远超于唐代。与此同时,宋代还存有有关于纸的著作,如米芾的《十纸说》、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陈槱的《负暄野录》中也有纸的记载。
唐代以前的纸,麻纸占主要地位,麻纸又分有白麻和黄麻纸,黄麻纸由黄檗染制而成。麻纸的特点是纸张强度大,耐于保存,原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廉。但是麻纸的缺点是纸张粗糙,这对于追求精细的宋朝人来说,并不是书画的最佳材料。宋代的纸张主要分为竹纸、皮纸、与混合纸,还有早期宣纸的出现,也反映了宋代造纸技术的发达。宋代造纸的技术相比唐代做了纸药等方面的突破,纸药也叫滑水,可以防虫,可以说纸张质量的提高与纸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明代以前的书画用纸基本上都使用熟纸,所谓熟纸,就是经过二次加工后的纸,一般使用胶、矾处理,胶是用动物皮熬制成胶,明矾与胶遇水极易溶于水,将其平涂于纸的表面,能够提高纸的抗湿性和不透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淀粉剂,经砑光,使填充物填入纸的表面,使纸张表面变得平滑。经过二次加工处理的纸,易于书写,能够长期保存,保持纸张原本的面貌。宋代纸张的尺寸也逐渐增大,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长达3丈,整幅作品没有纸缝,需要很多人同心协力一同荡帘抄纸,这在古代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造纸术的发达。
宋代的纸张研究离不开米芾的《十纸说》,《十纸说》又名《评纸帖》,主要记载了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十种纸张,有四川川麻纸、饶州竹纸、油拳纸、六合纸、福州纸、桑皮纸、云皮纸、藤纸、硬黄纸、连史纸等。竹纸为一类纸张的总称,细分又有连史纸、元书纸、毛边纸、毛泰纸等,其发于唐代而广泛使用于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提到“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竹纸在北宋开始泛用。周密的《癸辛杂识》中记载“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说明了竹纸初使用的时间与尺幅。而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点明了竹纸的纸质发脆,特殊的性质使其作为密信使用的功能。竹纸深得文人的喜爱,米芾曾作诗“越竹万杵如金版,安用杭油与池茧”(此处杭油指杭州油拳纸,池茧指池州蚕茧纸),更有“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之说。竹纸的特点有表面平滑、易于运笔、廉价易得、受墨性好等特点,这也无怪文人墨客对竹纸的喜爱。米芾的《珊瑚帖》是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竹纸书画作品。
皮纸是以树皮制成的纸,主要原材料为楮皮或桑皮,制成楮皮纸和桑皮纸,闻名于世的“澄心堂”纸,就属于楮皮纸类下的一种。宋代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皮纸的特点是表面洁白光滑、纸质强度好,耐老化。皮纸有歙纸、蠲纸、云皮纸、白滑纸、冰翼纸等,此外还有一种纸名叫蚕茧纸,也是皮纸的一种并非蚕茧所做。为了降低皮纸的制作成本,同时改善竹纸与麻纸的质量,出现了混合纸。混合纸顾名思义就是将制作纸的原料混合在一起,制作出竹、麻混料纸,竹、楮皮混料纸,麻、楮混料纸等,以兼收不同原料的长处。除此之外,宋代的造纸术技术还有一种再生纸的工艺,这种纸叫“还魂纸”,即将旧纸回槽,掺入到新的纸浆中,所生产出来的纸。因常殘有故纸残片,影响书写,遂不用做书画用纸。
宋代名纸有:金粟山藏经纸、仿澄心堂纸、泥金银云凤罗绫纸、冰翼纸、清江藤纸、新安玉版笺、歙州龙须纸、碧云笺、春树笺、龙凤笺、团花笺及金花笺等。
王羲之的《题笔阵图》称笔如刀槊,纸如战场,墨为粮草,砚为城池。笔,自然是文人手中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宋代由于家具的改良,桌椅的高度增高,相应的书写姿势也有所改变,作为使用工具的毛笔也发生了变化。在唐代受冷落的散卓笔在宋代颇为流行。散卓,即散扎,是制作毛笔的一种方法。与前代三副笔不同的是,散卓笔的结构由一笔心一被组成,特殊的制笔方式使得散卓笔的蓄墨量及书写范围大大增加,出锋可大可小,达到挥运自如的特点。枣心笔是散卓笔的一种,北宋枣心笔技术并不成熟,制笔略拙,苏轼的《笔论》中曾称“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批评枣心笔难以入手。黄庭坚记载“李庆的散卓大笔难于曲折自如,笔锋无法团聚,张鼎和徐偃的散卓笔徒有其表,柔弱无力,难登大雅之堂。”到了南宋,枣心笔的技术才得以成熟,朱熹评价蔡藻所制枣心,老到精致,似有“山阳邻笛之感”。黄庭坚《笔说》还记载道:“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宋代甚至出现了丁香形状的笔。
宋代制笔的材料相比前朝更显得多样,分可分为:鸡毛笔,多用公鸡颈上和尾部两侧的长毛,以去掉梗后的细毛制作而成,其特点是难以控制,过于廉价。相传黄庭坚、苏轼被贬时,曾使用过鸡毛笔;羊毫笔,在北宋进入文人阶层,写大字适宜,笔尖柔软有弹性,笔锋长。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记载了黄庭坚喜用羊毫笔的习惯。但羊毫笔与鸡毛笔一样,过于低廉,运笔艰难,为毛笔中的下者。虽然前朝就使用鼠须笔,但在宋代,鼠须笔仍引来了很多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其笔的制作材料,宋代制笔名匠诸葛高所制作的鼠须笔以黄鼠狼尾毛加以兔毫制作而成,而苏轼的《鼠须笔》诗中:“太仓失陈红,狡穴得余腐。既興丞相叹,又发廷尉怒。磔肉饲饥猫,分髯杂霜兔。插架刀槊健,落纸龙蛇骛。物理未易诘,时来即所遇。穿墉何卑微,托此得佳誉。”则认为,鼠须笔是以老鼠胡须添以兔毫制作而成,而两种材料的比例并无细说。此外,狸猫毛毛笔、紫毫笔等与前朝类似,不做过多叙述。
宋代绢画材质质量上好,经纬匀密紧实,破口处像鲤鱼口状,丝线不易散开。此外,宋代作为书画材料的还有扇子,苏轼曾说“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折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俱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直两指许,所书多做士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星月人物粗有其形似,以其来远摩擦故也其所染青绿奇甚,与中国不同”“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铜黡钱环子,黄丝条甚精妙,板上罨山川人物松竹花草亦可喜……”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知,宋代的制扇工艺并没有高丽、日本发达,其扇面画精巧可爱,讨人喜欢,也颇得宋人追捧。
总的来说,宋代文人所追求雅致的生活,不仅表现在书画创作的意境之中,也存在于选择书画材料的选择上。宋代摒弃唐代粗糙的麻纸,改大力发展精细洁白的皮纸与竹纸,从文人对仿“澄心堂”纸的追捧中可见一斑;开创性的使用能够表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毛笔,例如米芾、黄庭坚对羊毫笔的喜爱,不难看出材料的选择随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宋代绢画仍旧受唐代绢画影响,但在旧的基础上发明缂丝,南宋的缂丝以仿制名人书画而闻名。由高丽和日本传入到中国的折扇也深受文人喜爱,扇面的书画也激发了文人的创作兴趣。丰富物质材料为宋代文艺创作的高涨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更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书画材料;竹纸;皮纸;毛笔
宋代是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使得人口数量相比唐代大大增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改良使纸的耐久度与适用度大大提高,而科举制的改革与书院的日益活跃使纸张的使用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宋代的纸张使用用途不同于唐代,唐代多用于抄写,而宋代大多用于印刷,数量远远超于唐代。与此同时,宋代还存有有关于纸的著作,如米芾的《十纸说》、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的《纸谱》、陈槱的《负暄野录》中也有纸的记载。
唐代以前的纸,麻纸占主要地位,麻纸又分有白麻和黄麻纸,黄麻纸由黄檗染制而成。麻纸的特点是纸张强度大,耐于保存,原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廉。但是麻纸的缺点是纸张粗糙,这对于追求精细的宋朝人来说,并不是书画的最佳材料。宋代的纸张主要分为竹纸、皮纸、与混合纸,还有早期宣纸的出现,也反映了宋代造纸技术的发达。宋代造纸的技术相比唐代做了纸药等方面的突破,纸药也叫滑水,可以防虫,可以说纸张质量的提高与纸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明代以前的书画用纸基本上都使用熟纸,所谓熟纸,就是经过二次加工后的纸,一般使用胶、矾处理,胶是用动物皮熬制成胶,明矾与胶遇水极易溶于水,将其平涂于纸的表面,能够提高纸的抗湿性和不透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淀粉剂,经砑光,使填充物填入纸的表面,使纸张表面变得平滑。经过二次加工处理的纸,易于书写,能够长期保存,保持纸张原本的面貌。宋代纸张的尺寸也逐渐增大,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长达3丈,整幅作品没有纸缝,需要很多人同心协力一同荡帘抄纸,这在古代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造纸术的发达。
宋代的纸张研究离不开米芾的《十纸说》,《十纸说》又名《评纸帖》,主要记载了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十种纸张,有四川川麻纸、饶州竹纸、油拳纸、六合纸、福州纸、桑皮纸、云皮纸、藤纸、硬黄纸、连史纸等。竹纸为一类纸张的总称,细分又有连史纸、元书纸、毛边纸、毛泰纸等,其发于唐代而广泛使用于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提到“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竹纸在北宋开始泛用。周密的《癸辛杂识》中记载“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说明了竹纸初使用的时间与尺幅。而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点明了竹纸的纸质发脆,特殊的性质使其作为密信使用的功能。竹纸深得文人的喜爱,米芾曾作诗“越竹万杵如金版,安用杭油与池茧”(此处杭油指杭州油拳纸,池茧指池州蚕茧纸),更有“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之说。竹纸的特点有表面平滑、易于运笔、廉价易得、受墨性好等特点,这也无怪文人墨客对竹纸的喜爱。米芾的《珊瑚帖》是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竹纸书画作品。
皮纸是以树皮制成的纸,主要原材料为楮皮或桑皮,制成楮皮纸和桑皮纸,闻名于世的“澄心堂”纸,就属于楮皮纸类下的一种。宋代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皮纸的特点是表面洁白光滑、纸质强度好,耐老化。皮纸有歙纸、蠲纸、云皮纸、白滑纸、冰翼纸等,此外还有一种纸名叫蚕茧纸,也是皮纸的一种并非蚕茧所做。为了降低皮纸的制作成本,同时改善竹纸与麻纸的质量,出现了混合纸。混合纸顾名思义就是将制作纸的原料混合在一起,制作出竹、麻混料纸,竹、楮皮混料纸,麻、楮混料纸等,以兼收不同原料的长处。除此之外,宋代的造纸术技术还有一种再生纸的工艺,这种纸叫“还魂纸”,即将旧纸回槽,掺入到新的纸浆中,所生产出来的纸。因常殘有故纸残片,影响书写,遂不用做书画用纸。
宋代名纸有:金粟山藏经纸、仿澄心堂纸、泥金银云凤罗绫纸、冰翼纸、清江藤纸、新安玉版笺、歙州龙须纸、碧云笺、春树笺、龙凤笺、团花笺及金花笺等。
王羲之的《题笔阵图》称笔如刀槊,纸如战场,墨为粮草,砚为城池。笔,自然是文人手中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宋代由于家具的改良,桌椅的高度增高,相应的书写姿势也有所改变,作为使用工具的毛笔也发生了变化。在唐代受冷落的散卓笔在宋代颇为流行。散卓,即散扎,是制作毛笔的一种方法。与前代三副笔不同的是,散卓笔的结构由一笔心一被组成,特殊的制笔方式使得散卓笔的蓄墨量及书写范围大大增加,出锋可大可小,达到挥运自如的特点。枣心笔是散卓笔的一种,北宋枣心笔技术并不成熟,制笔略拙,苏轼的《笔论》中曾称“见几研间有枣核笔,必嗤诮以为今人但好奇尚异,而无入用之实”,批评枣心笔难以入手。黄庭坚记载“李庆的散卓大笔难于曲折自如,笔锋无法团聚,张鼎和徐偃的散卓笔徒有其表,柔弱无力,难登大雅之堂。”到了南宋,枣心笔的技术才得以成熟,朱熹评价蔡藻所制枣心,老到精致,似有“山阳邻笛之感”。黄庭坚《笔说》还记载道:“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宋代甚至出现了丁香形状的笔。
宋代制笔的材料相比前朝更显得多样,分可分为:鸡毛笔,多用公鸡颈上和尾部两侧的长毛,以去掉梗后的细毛制作而成,其特点是难以控制,过于廉价。相传黄庭坚、苏轼被贬时,曾使用过鸡毛笔;羊毫笔,在北宋进入文人阶层,写大字适宜,笔尖柔软有弹性,笔锋长。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记载了黄庭坚喜用羊毫笔的习惯。但羊毫笔与鸡毛笔一样,过于低廉,运笔艰难,为毛笔中的下者。虽然前朝就使用鼠须笔,但在宋代,鼠须笔仍引来了很多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其笔的制作材料,宋代制笔名匠诸葛高所制作的鼠须笔以黄鼠狼尾毛加以兔毫制作而成,而苏轼的《鼠须笔》诗中:“太仓失陈红,狡穴得余腐。既興丞相叹,又发廷尉怒。磔肉饲饥猫,分髯杂霜兔。插架刀槊健,落纸龙蛇骛。物理未易诘,时来即所遇。穿墉何卑微,托此得佳誉。”则认为,鼠须笔是以老鼠胡须添以兔毫制作而成,而两种材料的比例并无细说。此外,狸猫毛毛笔、紫毫笔等与前朝类似,不做过多叙述。
宋代绢画材质质量上好,经纬匀密紧实,破口处像鲤鱼口状,丝线不易散开。此外,宋代作为书画材料的还有扇子,苏轼曾说“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折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俱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直两指许,所书多做士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汉星月人物粗有其形似,以其来远摩擦故也其所染青绿奇甚,与中国不同”“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铜黡钱环子,黄丝条甚精妙,板上罨山川人物松竹花草亦可喜……”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知,宋代的制扇工艺并没有高丽、日本发达,其扇面画精巧可爱,讨人喜欢,也颇得宋人追捧。
总的来说,宋代文人所追求雅致的生活,不仅表现在书画创作的意境之中,也存在于选择书画材料的选择上。宋代摒弃唐代粗糙的麻纸,改大力发展精细洁白的皮纸与竹纸,从文人对仿“澄心堂”纸的追捧中可见一斑;开创性的使用能够表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毛笔,例如米芾、黄庭坚对羊毫笔的喜爱,不难看出材料的选择随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宋代绢画仍旧受唐代绢画影响,但在旧的基础上发明缂丝,南宋的缂丝以仿制名人书画而闻名。由高丽和日本传入到中国的折扇也深受文人喜爱,扇面的书画也激发了文人的创作兴趣。丰富物质材料为宋代文艺创作的高涨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更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