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存教育》《健康教育》和《长在宜昌》,以及公共安全、防毒、心理健康、环保、国防、反邪教和保护电力设施等专题教育。它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让学生寻找自我、培养个性,使学生融入社会、热爱生活。我们地处贫困山区,地方教材是回收循环使用的,多个班级共用一套教科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孩子们“八仙过海”,搜集形式多样的素材;在展示与交流中各抒己见,出现“百家争鸣”的探学局面;孩子们在创新性运用中小试牛刀,“创客诞生”。下面谈谈笔者是怎样在地方课堂进行生本教育的。
搜集素材:“八仙过海”
课前的素材搜集是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探学内容的多少和探学形式的多样性。新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实践活动分解成几个板块,每个小组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自己决定活动的形式,教师只起统筹和协调作用。有的孩子借助爸妈的人际关系,进入相关场所实地参观,制作音频或视频;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在网上查询以及图书馆借阅、抄写或打印文字资料;有的孩子自主约团,自编自演,把与课文相關的内容编成快板、小品、三句半等情景剧,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同学面前;有亲朋好友在博物馆工作的,还把馆藏的宝贝经过手续后带到课堂让同学们一睹真实面容。孩子们在这个前置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科知识,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独当一面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地方课《长在宜昌》的“美丽神奇的香溪桃花鱼”时,第一组的孩子准备了“美丽香溪”和“迷人桃花”的图片;第二组的孩子通过多渠道搜集到了多个“桃花水母”的珍贵视频;第三组的孩子还将本县土特产的种类进行了归纳和列举;第四组的孩子则抓住本县一年一度的“木瓜化节”,把榔坪镇的木瓜进行了一番宣扬。教师只起了指导学习方法的作用,放手学生大胆地独立实践,学生们共同完成了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克服了以往课堂中出现的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弊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途径。教师这样做,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探学:“百家争鸣”
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已经从自己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作为起点进行了自学,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进入生本探学环节。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互学、把各自搜集的素材拿到组内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中完成各自担当的使命,记录员做好组内数据的统计,中心发言人根据整理的数据做好全班展示和交流的准备,组长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等。全班交流时,由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组内分类列举或综合归纳的各项成果,在交流的同时,组内人员可以补充中心发言人说漏或说错的地方,其他小组可以对该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正确答案。交流范围由一个小组扩大到整个班级,探学内容由一个问题扩展到整课内容,发言人语言流畅,中心突出,概括全面;倾听者积极思考,共同解答,思维与思维碰撞,困惑和疑问不断得到解决;学生们在提问、倾听、欣赏、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探究学习,最终达成认识的共鸣、能力上的提升,圆满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见自我”,而让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历网络式的交流,努力去寻找自我,发展个性,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高度尊重学生”的体现。
创新运用:“创客诞生”
地方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给有创新思维的孩子以发展空间,让所学知识可以拓展延伸,运用升华。学生尝试创作和表演情景剧,编造一个贴近学习内容的故事,独立操作或合作实验验证一个猜想,以及参与问题抽答、知识竞赛、编演小品、办简报等活动,以歌、舞、诗、画等形式汇报展示,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教材与当地文化进行和谐的渗透与交融,发挥儿童创客的最大潜能,让地方课成为开拓视野、丰富人生、培养情感的工具。有几个学生对“桃花水母”十分着迷,潜心研究水母生存环境的数据和指标,不仅写出了科学小论文,还将“桃花水母”领养到自己的家中,对它的生存环境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儿童的思维是不可限量的。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儿童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为儿童好学而教,让他们在你言我语的交流过程中争当学习的主人,在快乐的感受中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搜集素材:“八仙过海”
课前的素材搜集是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探学内容的多少和探学形式的多样性。新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实践活动分解成几个板块,每个小组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自己决定活动的形式,教师只起统筹和协调作用。有的孩子借助爸妈的人际关系,进入相关场所实地参观,制作音频或视频;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机和电脑,在网上查询以及图书馆借阅、抄写或打印文字资料;有的孩子自主约团,自编自演,把与课文相關的内容编成快板、小品、三句半等情景剧,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同学面前;有亲朋好友在博物馆工作的,还把馆藏的宝贝经过手续后带到课堂让同学们一睹真实面容。孩子们在这个前置性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科知识,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独当一面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地方课《长在宜昌》的“美丽神奇的香溪桃花鱼”时,第一组的孩子准备了“美丽香溪”和“迷人桃花”的图片;第二组的孩子通过多渠道搜集到了多个“桃花水母”的珍贵视频;第三组的孩子还将本县土特产的种类进行了归纳和列举;第四组的孩子则抓住本县一年一度的“木瓜化节”,把榔坪镇的木瓜进行了一番宣扬。教师只起了指导学习方法的作用,放手学生大胆地独立实践,学生们共同完成了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克服了以往课堂中出现的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弊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途径。教师这样做,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探学:“百家争鸣”
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已经从自己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作为起点进行了自学,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进入生本探学环节。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互学、把各自搜集的素材拿到组内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中完成各自担当的使命,记录员做好组内数据的统计,中心发言人根据整理的数据做好全班展示和交流的准备,组长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等。全班交流时,由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组内分类列举或综合归纳的各项成果,在交流的同时,组内人员可以补充中心发言人说漏或说错的地方,其他小组可以对该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正确答案。交流范围由一个小组扩大到整个班级,探学内容由一个问题扩展到整课内容,发言人语言流畅,中心突出,概括全面;倾听者积极思考,共同解答,思维与思维碰撞,困惑和疑问不断得到解决;学生们在提问、倾听、欣赏、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探究学习,最终达成认识的共鸣、能力上的提升,圆满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见自我”,而让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历网络式的交流,努力去寻找自我,发展个性,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之“高度尊重学生”的体现。
创新运用:“创客诞生”
地方课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给有创新思维的孩子以发展空间,让所学知识可以拓展延伸,运用升华。学生尝试创作和表演情景剧,编造一个贴近学习内容的故事,独立操作或合作实验验证一个猜想,以及参与问题抽答、知识竞赛、编演小品、办简报等活动,以歌、舞、诗、画等形式汇报展示,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教材与当地文化进行和谐的渗透与交融,发挥儿童创客的最大潜能,让地方课成为开拓视野、丰富人生、培养情感的工具。有几个学生对“桃花水母”十分着迷,潜心研究水母生存环境的数据和指标,不仅写出了科学小论文,还将“桃花水母”领养到自己的家中,对它的生存环境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儿童的思维是不可限量的。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儿童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为儿童好学而教,让他们在你言我语的交流过程中争当学习的主人,在快乐的感受中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